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内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共产党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就必须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因为,“三个自信”有充分的历史依据、理论依据和实践依据,“三个自信”直接根源于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两个决议”是“三个自信”的历史基础,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是“三个自信”的理论依据,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是“三个自信”的实践依据。回溯历史,展望未来,坚持“三个自信”还要做到与时俱进,与民同心,求变前行,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 ,将近二十年改革开放过程中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表述改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改变引人注目。“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建设中“不断探索”这一特征慎重而恰当的表述 ,而现时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模式和道路已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继往开来、全面推进的发展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最新表述无疑是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历程的高屋建瓴的全新概括  相似文献   

3.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主题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作好这篇大文章需要解决两大基本问题:一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二是“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地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两大基本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仅是我们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强大理论武器,而且也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相似文献   

4.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主题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作好这篇大文章需要解决两大基本问题:一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二是“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地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两大基本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仅是我们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强大理论武器,而且也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相似文献   

5.
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价值观、社会主义态度观和社会主义实践观,构成了邓小平的“社会主义三观”。这密不可分而又各有侧重的三大观念,解决了“怎样选择中国社会发展道路”、“怎样认识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三大问题,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有重要指导意义,有必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本文试对“同心”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进行探索,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同心”思想的思想政治共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同心”思想的价值取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同心”思想的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7.
“三个代表”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是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指导思想。办好新世纪社会主义学院,必须以“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社会主义学院贯彻“三个代表”思想,既要从思想上解决为什么要贯彻“三个代表”思想的认识问题,同时又要联系社会主义学院的实际解决怎样贯彻落实“三个代表”思想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中国儒家“和而不同”的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之一,它蕴涵着丰富的哲学思想、社会伦理思想和政治思想.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语境”下,它所蕴涵的丰富哲学思想日益凸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进程中,努力将“和而不同”所蕴涵着的哲学思想挖掘出来并在实践中发扬光大,这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和而不同”不仅仅是一种哲学观,它还是一种辩证的方法论,它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构提供了方法论上的指导.  相似文献   

9.
江泽民同志指出:“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能不能巩固和发展下去,中国能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强盛不衰,关键是看我们能不能不断培养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领导人才。”可见,21世纪国际国内形势发展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对我们党的各级领导干部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此情况下,党校函授教育作为整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肩负着为党培养高素质干  相似文献   

10.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入宪法,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是我国宪法史上的又一次与时俱进,这体现了我党执政为民的思想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心愿,必将给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带来更大的活力,同时,也为今后贯彻执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供了法律依据。  相似文献   

11.
增强课堂“互动”环节 提高“思政课”实效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十七大上,中国共产党将促进社会和谐谱写成为时代的最强音。在进一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大学生头脑的工作中,高校“思政课”的课堂教学环节怎样才能实现教与学的和谐“互动”,发挥“思政课”教学的主渠道与主阵地作用。课堂教学环节作为“思政课”课程的中心环节,在新时期有机遇更有挑战。本文将从增强课堂“互动”环节入手,突破客观及主观因素的束缚,着眼实践,切实提高“思政课”实效性。  相似文献   

12.
“三个代表”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是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指导思想。办好新世纪社会主义学院,也要以“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社会主义学院贯彻“三个代表”思想,既要从思想上解决为什么要贯彻“三个代表”思想的认识问题,同时又要联系社会主义学院的实际解决怎样贯彻落实“三个代表”思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7月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同志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讲话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深刻阐述了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的重大意义和基本要求,深刻揭示了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的内在联系。这篇重要讲话,高屋建瓴,内涵丰富,思想深刻,论述精辟,具有很强的理论性、思想性、指导性。这篇重要讲话,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党治国的政治宣言,是动员全党全国人民继往开来、与时俱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推向前进的行动…  相似文献   

1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鲜明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这“四大特色”既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系,是一个辩证统一需要不断丰富的有机整体.其中,实践特色是基础,理论特色是灵魂,民族特色是精髓,时代特色是关键.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这“四大特色”,对于我们科学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新世纪 ,统战工作的地位与作用更加突出 ,实践和实现“三个代表” ,客观要求充分发挥统一战线“争取人心、凝聚力量”的功能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相似文献   

16.
胡锦涛总书记“七一”讲话把“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作为党90年奋斗、创造、积累的重大成就,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更加完整,思想更加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主题的表述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到“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变化,使之更为贴切、更为科学;首次系统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内涵,揭示其重要地位和作用,赋予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新的深刻内涵;首次明确指出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国家发展的根本原因,强调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作为兴国之要的关键地位;首次系统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进展,充分显示了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历史性跨越。  相似文献   

17.
“中国梦”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而提出的伟大梦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国梦的坚实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中国梦”提供重大战略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明确实现中国梦的“两个百年”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追求“中国梦”的道路上需要坚持、完善和发展的具体制度形式。梳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归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国梦”的关系,有助于“中国梦”的实现,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认为,从邓小平“发展是硬道理”思想到科学发展观,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这一脉相承之“脉”,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时俱进”则主要体现在: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长过程中,在面对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不同阶段所面临的不同问题上,对于当代中国的发展,提出了差别、有侧重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9.
2001年1月10日,江泽民同志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讲话指出:“我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江泽民“以德治国”方略的提出。不仅是当代社会法治建设的内在要求和时代要求,也是对中国古代儒家  相似文献   

20.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我们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又一次理论飞跃,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大发展的新境界。“三个代表”要求是我们党保持先进性,始终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强领导核心的基本要求。在新世纪、新阶段,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面前,党的先进性、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