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老子曰:“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老子的这段追问、审视之言,使我们悟出一个共性问题:一个人过度地贪婪,必然会付出沉重代价:一个人在名利上,“少则得,多则惑”,“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在这里,明确地指出了舍与得的道理。正如印度诗人泰戈尔所言,当鸟翼系上了黄金,鸟儿就飞不远了。  相似文献   

2.
刘建明 《党课》2013,(18):68-69
据《论语·颜渊》篇中记载: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回答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这里的“政者”是指执掌权力之人,即为政者,官也。这里的“正”,既有公正之意,也有正派之意;既有为官之正,也有为人之正。对于领导干部而言,要想提高领导水平、彰显领导魅力、提升工作成效、做一名优秀的领导者,就必须做到心正、言正、行正和身正。  相似文献   

3.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水有“七善”,即: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这“七善”,基本概括了一个有作为的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细加分析,在当今时代,这“七善”也应是支部书记开展好支部工作的必备要素。  相似文献   

4.
让孩子“多看电视还是多看书”?家长肯定作答:多看书!而笔者认为答案的本质并不在于简单的“多”与“少”:有家长求助老师,问:“人家的孩子为什么那么喜爱读书?”还有的问:“怎样才能让我的孩子能自愿自觉地少看电视,而让爱看书成为习惯,成为自然?”“阅读,怎样才能由梦想走进‘三味书屋’?”  相似文献   

5.
灵台县委组织部注重从身心健康、人文环境、学习成长等方面关爱组工干部,努力构建“阳光”组工干部队伍。 一是心理关怀“释压”。建立领导与组工干部定期谈心制度,做到“五必谈”:即新进组织系统的年轻干部必谈,新任的组室负责人必谈,受到表彰、奖励或遇到挫折时必谈,在工作出现失误时必谈,在提拔交流时必谈。二是健康关怀“强身”。引导组工干部树立“健康第一”理念,每年为组工干部免费接种流感疫苗,在灵台组工QQ群内部交流平台介绍健康养生知识,积极开展参观学习、体育竞赛、才艺表演等活动。三是人文关怀“暖心”。  相似文献   

6.
, 《理论导报》2013,(3):64-64
健康纠结:刚人春回暖,很多爱美的女性便迫不及待地换上清凉春装赏花约会,黑丝短裙美腿,让人怦怦然心动。然而,仅一天的春装SHOW,终因风湿复发戛然而止。自此引以为戒,开始“春捂”,每日大袄加身,持之以恒,因古人日‘春捂秋冻,百病难碰’。尔后,气温回升,大汗淋漓,又风邪入侵,最终感冒,怨道:“何故如此?”捂之?不捂之?如何是好?“春捂”之说缘何?  相似文献   

7.
瞿波  陈梅 《当代党员》2013,(2):47-48
2012年9月的一个赶场天,大足区玉龙镇场镇上,背着背篼、提着土特产的乡亲,拥挤在街头巷尾。人群中,一个40多岁的黑脸大汉疾步前行。来到邮政储蓄所门口。他一闪身走了进去。“梁主任,又来取‘零花钱’’了?”  相似文献   

8.
《党课》2014,(12):16-16
古来万事难两全。有以身许国的慨然,就难有“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的闲散惬意。放不下“窗外疏梅筛月影”般的卿卿我我,也就难有大丈夫纵横四海的成就。鱼与熊掌不可得兼的朴素道理,在经济学上还对应着一个“机会成本”的概念,讲的是在“多选一”的决策时,必须舍弃其他利益。算清楚机会成本的“舍”与“得”,无  相似文献   

9.
社会上有些贪官贪得无厌,蚕食鲸吞国家资财,甚至甘冒“殃必及身”的风险。《老子》云:“罪莫大于欲,祸莫大于不知足。”老子是一个很豁达的人物,他把罪恶之源归纳为“世俗之欲”,把祸患产生归纳为贪而“不知足”。世界大文豪巴尔扎克也认为;“贪心,就好比一个套结,会把人的心越套越紧,结果把理智都封闭了。”这个比喻十分形象逼真。因此,《天下粮仓》中的二品粮道总督苗宗书要掉脑袋的时候也不得不承认:“我一生的前程毁在一个‘贪’字上了,这个‘字’真该千刀万剐。”人,生而有欲。但是,欲望一旦超过了理智、道德,超过了法…  相似文献   

10.
树有根,人也有“根”;树无根会枯萎,那么,人无“根”会怎样?什么又是人的“根”呢?不久前,在西部某地举行的一个会议上,有一位来自某大都市、派头十足的人。一发言就“语出惊人”:“刚才,我问过许多人,知道什么是CEO吗?结果没有一个人答得上来。现在,我还想问一下,在坐的各位有谁知道?”台下居然没有人吭声。不知道在坐的是真不知道呢,还是虽然知道但不屑于回答他这样的问题。有几个人面面相觑。好像在为自己的“无知”感到汗颜。  相似文献   

11.
郭庆晨 《党课》2006,(11):64-65
朋友,是一个温馨的字眼儿。什么是朋友?按郑玄的说法:“同师曰朋,同志曰友。”自古以来,“亲朋好友”就成为—体,分不清亲人和朋友哪一个更亲近。难怪《论语》中有“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感慨和“朋友信之”的教诲。大概正是这一儒家文化根深蒂固的影响,中国才有了“多个朋友多条路”、“为朋友两肋插刀”、“宁让朋友负我,我决不负朋友”之类令人动容的“朋友情结”;难怪人们会将“重朋友、重感情”的赞语郑重地送给“朋友情结”深厚的人。  相似文献   

12.
蔡星天 《奋斗》2012,(7):61-61
常言道:“人无德不立,官无德不为。”对于“德”之功效,宋代政治家、文学家和史学家司马光有过精辟论述:德者.才之帅也;才者,德之资也。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  相似文献   

13.
著名古文学家、历史学家、作家季羡林在《病榻杂记》中,主动请辞头顶上的“大师”、“泰斗”、“国宝”三顶桂冠。他说:“三顶桂冠一摘,还了我一个自由自在身。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欢喜。”此举此言,令人感佩。琢磨来琢磨去,笔者悟出了一个道理:莫为“套”所累。  相似文献   

14.
做人如水——“上善若水”的现代诠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针对现代社会存在的问题,通过对老子的“上善若水”的现代诠释,分别从价值观、心境论、心态论、立身说、交往论、待人说和为人做事七个方面,详细地揭示了“上善若水”的现代价值,对于构建现代健全人格和建设现代精神文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李虹 《学习月刊》2012,(18):24-26
“道”毋庸置疑是道家哲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最早提出道论的是老子,老子哲学是围绕“道”来展开,庄子以老子哲学思想为基础,对“道”进行了大量的描述,作为道家哲学的代表性人物,学术界多数将老庄并称,将老庄思想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分析。但是由于两者的社会背景的不同,对“道”的阐述也不尽相同,本文试图对老子与庄子的“道”进行比较,以求埘老庄的道论有更加系统的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16.
作为机关的党支部书记,如何履行好“一岗双责”,本人工作的体会是要做好以下“一”“二”“三”“四”:“一”是围绕一个中心。即按照河南省委省直工委的安排,围绕办党组统一部署和机关党委的工作要求,认真履行各项职责,不折不扣地贯彻办党组的决策,不折不扣地执行办党组的指示,不折不扣地完成办党组交给的任务。  相似文献   

17.
黄梦其 《党课》2013,(14):71-74
作为新提拔或新调到一个地方、一个部门、一个单位任职的“一把手”,如何尽快进入角色、打开工作局面?依笔者之见,其关键是要及时调整理顺情绪,时刻保持清醒头脑,无论在何时何地何种情况之下,始终牢记以下“六忌”:  相似文献   

18.
卢福林 《党课》2010,(12):78-78
俗话说:“舍得舍得,有舍有得。”说的就是舍与得的关系。舍得既是一种处世的哲学,也是一种做人做事的艺术。党员领导干部身负重任的同时掌管着一定的权力,如何在面对诱惑时懂得“舍”与“得”,对于始终保证正确行使权力、切实做到廉洁从政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9.
父母算老几     
父母算老几?这个问题是对父母的大不敬。古代是这样排的:天地君亲师,父母算老四。一个连父母都不爱的人,会爱“天”、“地”、“君”、“师”?  相似文献   

20.
唐贞观年间,吏治清明,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对于贪赃枉法者打击比较有力。有个右卫将军陈万福,从九成宫到京城长安,因沿途索取驿站几百麦糠,被唐太宗得知,令他“亲负麦糠示众”,加以严惩。 唐太宗一向认为,“主支,必丧其国;臣贪,必亡其身”。他曾以蜀王为例,引鉴秦惠王出兵蜀国,不识路径,令人凿石牛五头,置金于牛屁之后,蜀王以为石牛可以生金,遂使丁壮搬牛入蜀,结果蜀道泄露,蜀国终被秦国所亡。所以唐太宗提出:“以钢为镜正衣冠,以人为镜明得失,以古为镜知兴替”的名言。对于贪财枉法之人,唐太宗坚持廉政,肃贪反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