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老年人的消费状况有其特色,通过问卷调查显示,在家庭消费上,老年人重点把饮食放在第一位,其次是医疗;在耐用消费品上,老年人接受新事物水平偏低;在储蓄上,老年人偏重于储蓄,消费方面较保守;在购物上,老年人更有理性,考虑价格因素更多些;在消费环境上,老年人对传统消费场所更情有独衷;在现代消费方式上,老年人受传统影响更多些;在消费中的健康与科学问题上,老年人对自身健康与周围环境的保护给予更多关注。  相似文献   

2.
张旭 《小康》2010,(2):42-45
在物价下不来工资上不去的处境中,人们一方面决定将更多的钱用于投资和储蓄,另一方面又对住房和汽车消费,旅游、娱乐和文化教育消费抱有持续热情,对奢侈品消费也兴趣不减  相似文献   

3.
邓向阳 《理论月刊》2002,(12):46-48
消费文化是居民在长期的经济生活中所形成的对消费文化的一种稳定性的共同信念。在现阶段,受我国传统文化、体制与制度以及居民收入等因素的影响,储蓄先行消费滞后型、跨代型、信用缺乏型消费文化已构成我国消费文化的主要特征,并对我国的消费需求产生极大的消极影响。为此,我们也需建设积极向上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消费文化。  相似文献   

4.
谈论全球的储蓄与消费的失衡,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储蓄和消费的最基本关系。实际上,一个国家跟一个家庭是一样的,总收入无外乎两块:消费和储蓄,即收入=消费+储蓄。在国家层面,按照经济学的基本恒等式,储蓄这部分是用作投资的,所以正常情况下应该是储蓄=投资。这是理论上的平衡,现实中从来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平衡,在全球层面上才能达到平衡。  相似文献   

5.
樊纲 《政策》2006,(10):11-11
中国人可不可以少些储蓄、多些消费?中国的国民储蓄率高达50%以上,许多人包括国内经济学者,都在提出提高消费、降低储蓄的对策。在我看来,这些对策有许多在短期内似很难奏效,有些对策所依据的经济分析,也显得不那么可靠。首先,中国的消费历来稳定增长,多年来一直稳定在8%-10%左右,现在则是12%以上。即使是GDP中的消费(即消费品增加的部分)增长,也在9%左右,与GDP的增长基本持平。过去几年GDP中消费比例过低、投资比例过高,不是因为消费增长下降了,而是由于投资增长过快,使投资在GDP中的比例扩大,把消费的比重挤小了。其次,怎样才能使消…  相似文献   

6.
鄂璠 《小康》2013,(2):38-41
储蓄是中国人的"第一要务",四成人今年还要更多地储蓄,而要更多消费的人仅有两成。在"物价涨、消费高,钱包追着消费跑"的时代,收入"牵绊"了近六成人的消费结构和消费水平,在能够促使自己增加消费的诸因素中,排在首位的也是收入增加。在"节俭"消费观的导引下,高达九成的人有网购经历,质量和价格,是最能"激活"中国消费者购买欲的两大因素  相似文献   

7.
王辉  张东辉 《求索》2010,(5):1-4
以收入或者消费的波动作为衡量不确定性的预防性储蓄研究存在缺陷,本文将预防性储蓄作为一种居民资产从储蓄资产中分离出来,利用消费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对我国居民预防性储蓄行为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消费增长率的波动以及利率的波动与预期消费增长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并且通过计算得出我国居民预防性储蓄占储蓄存款的比重高达83.7%,这充分表明我国居民的预防性储蓄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预防性储蓄是对未来较大不确定支出所做的准备,因此,减少消费、利率以及涉及居民大额支出的波动是降低预防性储蓄动机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8.
本文认为大病保险缺失导致居民生活的巨大风险和不确定性,从而引起居民的预防性储蓄。文章论证了大病保险缺失对于经济运行的三次传导机制:即大病保险缺失对储蓄的影响;大病保险缺失导致的预防性储蓄对消费和投资的影响;大病保险缺失导致的消费和投资对出口和经济增长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我们构建了相关的计量检验模型,对上述三次传导机制进行了实证检验,检验结果与理论论证相一致。  相似文献   

9.
谈论全球的储蓄与消费的失衡,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储蓄和消费的最基本关系。实际上,一个国家跟一个家庭是一样的,总收入无外乎两块:消费和储蓄,即收入=消费+储蓄。在国家层面,按照  相似文献   

10.
台湾地区自1993年正式迈入老龄化社会后,不仅老龄人口数持续攀升,与其有关的旅游人数与旅游消费水平亦持续上扬,老年人已逐渐成为未来旅游消费市场的主力军,同时更成为旅游业者淡季收益来源与平衡淡旺季之间绩效的主要消费群体.本文着重分析影响台湾地区老年人口旅游消费的政治、经济、科技、法律和社会因素,借此明确未来两岸老龄人口旅游市场开发应致力于老龄旅游产业发展政策与管理细则的明晰化,并有计划地提高老年人的收入水平与保障水平,开发适合老年人的旅游产品与服务,进一步转变老年人的消费观念.  相似文献   

11.
经济视窗     
央行调查指出:我国居民储蓄属于“被动储蓄”中国人民银行不久前公布的一项城镇储户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城镇居民的储蓄意愿在继续增强,但央行认为,居民储蓄属于“被动储蓄”。这项调查表明,虽然有62.1%的居民认为存款利率“低”,较上季提高了2个百分点,但是,在当前物价和利率水平下,认为“更多储蓄”最合算的居民人数占比为39.5%,较上季提高1.6个百分点,与上年同期加息时的调查持平,达到近两年的次高水平。央行认为,居民是苦于缺乏投资渠道,只好被动储蓄。分析人士认为,储蓄意愿与居民收入、人口年龄结构、物价变动及预期、利率水平、消费习…  相似文献   

12.
窦寒 《新东方》2006,(9):48-51
一、概念及基本预设1.消费文化在本文中的定义与特点消费文化是存在于一定阶层的,由广告完成首次传播过程的,以对特定品牌的商品进行消费为目的的意识规范过程。消费文化的影响过程是消费理念标准化的过程,要统一审美观与价值观,并对其他相悖观念具有排他性。消费文化最终的目的是达到品牌效应,以确立一个能够稳定存在的社会基础。(1)消费文化必须且仅能存在于一定的阶层中。消费是消费文化赖以支撑的动力。只有源源不断的消费才能为消费文化的宣扬提供更多的活力。这就要求消费文化必须构筑在有一定收入的经济阶层上。一方面,一个有足够稳…  相似文献   

13.
今年的5月份和8月份,中国人民银行两次调低存贷款利率。从央行或中央政府角度而言希望能借助利率杠杆的作用刺激我国经济走出低谷,刺激民间资本从储蓄状态还原到消费和投资状态,刺激生产经营者扩大投资规模和经营规模。但储蓄,投资变动能否真如利率调整之所愿呢? 利率与储蓄 首先,就储蓄而言,一国的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金融储蓄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资本形成。在较为完善发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储蓄对利率具有高弹性:利率上升,经济主体会推迟消费,增加储蓄;利率下降、经济主体会减少储蓄,扩  相似文献   

14.
透视大学生手机消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随着社会生活环境的改变,人们的消费结构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消费对象也在时刻发生着转移,大学生作为整个消费群体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不再是只会呆在“象牙塔”里读书的传统形象,而是正在更多地融入社会。对手机消费的追求已逐渐成为大学生中的一种新时尚。那么,大学生手机消费的现状到底怎样?其消费是否理性等等一系列问题都值得我们深入探讨。本文以大学生手机消费的心理与行为为主要线索,运用消费心理学和社会学理论,对武汉市高校大学生手机消费行为与心理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5.
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让人类开始重新审视生命的本质与意义,并反思人类的发展方式,也促使人类对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予以根本调整。后疫情时代的消费具有以下特征:国民谨慎消费意识增强;健康生活方式的营造与追求成为消费“新宠”;从追求批量生产的大众化产品到高档消费、名牌商品;个性化、差别化、发展型消费将成为未来消费的热点或重点;后物质主义价值观的兴起引发精神性消费比重的提升。这些消费特征的出现预示着中国从大众消费阶段开始进入个性化、风格化阶段(第三消费时代),并出现了“第四消费时代”的特征,但未真正、全面进入“第四消费时代”。  相似文献   

16.
曾燕南 《青年论坛》2010,(6):114-116
居民消费结构的优化与增强,是拉动哈尔滨的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同时也是哈尔滨市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目前制约哈尔滨市城市居民消费的主要因素有:城市居民收入因就业制度变迁而充满变数,致使其增加预防性储蓄;现行城市社会保障制度要求居民个人付费比重增加,使其预期性消费增加;不完全的市场供给制度也使城市居民消费成本增加;受金融危机因子影响,造成哈尔滨市内需不畅。上述因素致使居民消费能力和消费欲望降低。要改善上述现状,优化城市居民消费结构,增强消费者预期;需要培育城市居民消费热点,挖掘他的消费潜力;需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解除城市居民消费预期之忧;需要加快建立有效的消费信贷制度;需要提高市场调控能力,降低消费成本。通过上述措施,可有效提高哈尔滨市城市居民消费水平,促进经济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7.
刘洁  陈宝峰 《前沿》2011,(18):113-115
家庭是基本的社会单元,它由个人组成,但却超越了单个人所负载的社会功能和关系,使家庭成员的个体行为赋予了更多的群体意义。对家庭的研究传统上属于社会学的范畴,但以家庭为研究对象在营销学中也具有重要意义。家庭消费决策研究是营销学文献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家庭特征与分类、孩子的角色、消费者社会化、妇女就业的效应、性别角色倾向、消费决策过程、家庭巨变后的消费几个方面阐述了家庭消费决策研究文献的主要论题和观点,并对相关研究方法做了评述。  相似文献   

18.
秦冰 《传承》2010,(33):68-69
身为消费者中的一员,当代大学生应适应新形势、明确新目标、肩负新使命,在消费之中体现自身的价值观、责任感。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根据新形势的需要,对当代大学生的消费价值观给予积极正确的引导,培养他们低碳消费的意识,带动国人改变落后的消费观念,以节省更多的资源,创造更美好的生活环境。  相似文献   

19.
余斌 《政策瞭望》2010,(12):50-51
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已成为"十二五"期间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而扩大居民消费需求的重点目标是提高居民消费能力、提升消费意愿、改善消费环境、促进消费升级,使居民"有更多钱可花"、"有钱更敢于花"、"有钱更方便花",但这需要从劳动就业、收入分配、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等方面建立起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20.
新生代农民工消费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唐有财 《学习与实践》2009,(12):102-107
从“生产工具”到“消费主体”是围绕农民工研究的重要转向。农民工消费研究大致有农民工不倾向在城市消费和农民工积极在城市消费两种观点,不同的观点反映的是农民工对于城乡的态度和价值取向的差异。本文基于2009年的调查数据,发观新生代农民工的消费呈现典型的矛盾性:一方面,他们努力在城市消费以实现身份认同并融入城市;另一方面,他们又会尽可能储蓄以汇钱回家。这种矛盾性还体现在他们对城乡态度的矛盾性,他们愿意定居城市,但也不排斥返回农村。这表明,上述两种观点对于新生代农民工都只有部分的解释力。本文最后认为,新生代农民工的双重消费策略是与现有制度和政策实践博弈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