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延安,是一个具有特殊时空含义的历史名词。从时间上来讲,它是指从1937年1月中共中央机关进驻延安一直到1947年3月主动撤离延安的这个历史时段。从空间上来讲,它是指延安以及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延安,承载了一段非常重要的中国历史,“延安时期,黄土地上,毛泽东思想在这里形成,  相似文献   

2.
当年“到延安去!”曾经是一代青年的心灵呼唤和强烈愿望,他们宣誓“打断骨头还有肉,割掉皮肉还有筋,只要还有一口气,爬也爬到延安去。”为什么他们要来延安?目的就是寻求救国救民的道理,使自己成为一个最革命的青年。延安是我党培养治党治政治军英才的大熔炉。党的一大批干部在  相似文献   

3.
延安.中国革命的圣地;延安精神,是我党我军的宝贵精神财富。在这块神秘、神奇而神圣的土地上,杨家岭、枣园、王家坪、宝塔山等革命纪念地星罗密布。驻守在这块黄土地上的武警延安市支队党委注重发挥红色资源优势.教育引导广大官兵学习弘扬延安精神.做延安精神的传人.有力地推动了部队全面建设.促进了以执勤和处置突发事件为中心的各项任务的圆满完成.  相似文献   

4.
曹宝武 《传承》2010,(28):62-63
正月里的黄土地,瑞雪纷纷扬扬,掩埋了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整个世界银装素裹。一切都静得出奇,只有农人的脚步踩破冰凌茬子的脆响。黄土地的正月,那是农人一年中最舒坦最享受的日子。三尺冰冻的黄土地与刺骨的寒风挡不住雄浑的秦腔和欢快的鼓点。于是,老人看大戏,年轻人耍社火,孩子们跟着赶着凑热闹。黄土地上雪融冰消,依旧欢腾。  相似文献   

5.
我要去延安     
正我要去延安,这是我多年的心愿。儿时从书本中了解的延安,过去从影视里感知的延安,早已成为我魂牵梦萦的圣地。今年9月,终于成行。来到杨家岭,我们参观了毛泽东的故居。窑洞里没有空调,没有电视,没有电脑,没有网络,在那么简陋的条件下,在那么紧张的时间里,运筹帷幄、日理万机、披星戴月的毛泽东,却写下了那么多光辉的论著。参观延安革命纪念馆,看到纪念馆展出的大量珍贵革命文物、文献和照片,介绍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在延安和陕甘  相似文献   

6.
我家的礼品柜里有一尊延安时期毛泽东形象的小型塑像复制品,那是著名雕塑家程允贤同志赠送的。程允贤曾任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雕塑研究室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这尊塑像是他应延安人民的要求于1996年完成制作的,矗立在王家坪延安革命纪念馆前的广场上。  相似文献   

7.
在小学时,我知道了革命圣地——延安,听说在革命战争年代很多革命志士、青年才俊为了新中国,纷纷奔赴延安,在这一方黄土地上挥洒她们的青春年华,我一直疑惑着,延安这片黄土地为什么有那么大的吸引力呢?当时自己在心中勾勒出一幅画:延安处处红霞万丈,特别是滚滚延河水边巍巍宝塔山上的宝塔,一定是金光闪闪的,充满了神秘,在那儿的人们都是喜气洋洋、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因此,我一直怀揣着一个梦想——去延安看看,去追寻我儿时心中的圣地。  相似文献   

8.
金秋十月,进修班学员赴延安考察,这是党性教育的重要内容。时间虽短,但感受良多。 感受之一:在延安,触动中国共产党之魂 一是体验到党与人民格外近。在枣园,当听到一曲熟悉的《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时,大家情不自禁地与延安人一起打起了腰鼓,扭起了秧歌,放声齐唱革命歌曲,在延河畔,延安的大嫂拉着学员的手,讲着当年毛主席的故事,大家边听边记;在窑洞里,朴实的陕北汉子叙述往事,令学员们久久驻足于黄土高坡上那个平常的小院;在延安革命纪念馆,身着戎装的讲解员把学员带入中国革命关键的 13年,大家感叹革命成功的来之不易…  相似文献   

9.
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党中央在延安建立了全国最先进最民主的政治、军事、文化中心,强烈吸引着千千万万的爱国知识青年.广大知识青年在延安接受了革命洗礼、学到抗战本领之后,又奔向抗战最需要的地方.研究延安时期知识青年成长的过程,对于当代青年学生继承发扬延安精神,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把自己锻炼成为无产阶级革命的事业接班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确立救国救民的爱国主义思想,坚定地跟共产党走抗日的道路,是延安知识青年走向革命的共同起点.  相似文献   

10.
延安:正变得五彩斑斓陶明60年前,当毛泽东率领着红军队伍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进驻延安这个小镇时,红军战士看到的是一片荒凉的黄土地和破旧的土窑洞。此后的13年中,毛泽东和共产党人就是从这里出发,打败日本侵略者,推翻国民党政府,解放了全中国。延安因此而成...  相似文献   

11.
延安是革命的圣地,延安时期是中国革命发展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1935年一1948年间,我们党在延安领导广大军民在艰苦复杂的斗争中,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品质,创造了一种崇高的革命精神和革命作风,集中体现了一代共产党人的精神风貌。  相似文献   

12.
红色寻思     
黄莺 《传承》2007,(9):23-24
1942年,华侨领袖陈嘉庚访问延安,他在国民党的陪都重庆吃过蒋介石"款待"的800元一桌的宴席,在毛泽东的窑洞里却仅仅吃到两毛钱的客饭,他感慨万千,回去后撰文写到:中国的希望在延安!历史验证了这位爱国华侨的预言。  相似文献   

13.
金秋十月,进修班学员赴延安考察,这是党性教育的重要内容.时间虽短,但感受良多. 感受之一:在延安,触动中国共产党之魂 一是体验到党与人民格外近.在枣园,当听到一曲熟悉的<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时,大家情不自禁地与延安人一起打起了腰鼓,扭起了秧歌,放声齐唱革命歌曲,在延河畔,延安的大嫂拉着学员的手,讲着当年毛主席的故事,大家边听边记;在窑洞里,朴实的陕北汉子叙述往事,令学员们久久驻足于黄土高坡上那个平常的小院;在延安革命纪念馆,身着戎装的讲解员把学员带入中国革命关键的13年,大家感叹革命成功的来之不易;在杨家岭,走进党的"七大"会址,一眼看到那熟悉的会标,大家在当年毛主席作报告的讲台上摸一摸,在经历过两万五千里长征的将士们坐过的简陋的木椅上坐一坐,肃然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相似文献   

14.
正延安,是我们这代人心中的圣地,几十年来,我从课本中、从影视里无数次地听过看过了解过它的光辉历史,却从未真正地走进它,直到我参加了长春市人大常委会组织的"红色革命路线教育"集中培训,才有幸踏上延安的土地。在这里,一个个熟识的人物、一串串  相似文献   

15.
弘扬延安精神永葆共产党人先进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新中国的摇篮,是党中央、毛主席生活战斗了13年的热土,是确立毛泽东思想在全党指导地位的圣地。一说起延安,人们都会感到格外亲切。这不仅是因为,延安在革命战争年代曾是我们党的指挥中枢和战略后方,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在这里运筹帷幄,做出了关系中国革命前途命运的一系列重大决策,为夺取全国政权奠定了坚实基础;还因为这片神奇的土地孕育了伟大的延安精神。一、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永葆先进性的光辉典范延安精神,是指中国共产党人在延安时期的革命实践中培养和发展起来的革命精神、优良作风和光荣传统的总称。大家…  相似文献   

16.
延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最光辉的时期之一。在这一时期,党系统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建立起与人民群众水乳交融、血肉相连的关系,并由此收获了中国革命的胜利成果。认真学习和研究延安时期党群关系建设的经验,汲取历史智慧,对于保持和发展党密切联系群众的政治优势、永葆党的先进性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一、延安时期党群关系建设的历史经验党中央在陕北的13年,之所以能够在极其艰苦复杂的环境中由弱变强,从延安局部执政走向夺取全国政权的胜利,最主要、最根本的就在于始终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赢得了人民  相似文献   

17.
《乡音》2007,(10)
近编《葛尧诗选》,方知早年白洋淀水乡有一位革命资历颇深,却默默无闻工作一生,令人尊敬的老前辈。他叫葛尧。葛尧1915年生于安徽省萧县,青年时受革命文学影响,1938年从延安到晋察冀军区,自1945年初从冀中军区到白洋淀郭里口小学任教师,近50年在白洋淀村中的一个小学任教,一直到1992年去世。他1938年参加革命,后西渡黄河奔赴延安,先后在抗  相似文献   

18.
丁聪 《今日浙江》2011,(23):61-61
金秋十月,我带着求是杂志社的一些年轻编辑记者赴延安“走、转、改”,接受革命传统教育。这是我第三次来延安。,伫立在延安革命纪念馆,重新细看震惊陕甘宁边区、影响波及全国的“黄克功事件”,再次陷入沉思。黄克功同志1927年参加革命,参加过井冈山斗争和两万五千里长征。历任红军班长、排长、连长、团长、旅长。1937年1()月,时年26岁的黄克功在担任延安红军抗日军政大学第三期第六队队长时期,因逼婚未遂,在延河畔枪杀了陕北公学学员刘茜,由一个革命的功臣堕落为杀人犯。  相似文献   

19.
1939年至1942年,100多位来自青山下土默川的蒙、汉、回、满族热血青年,冲破敌寇的封锁,克服重重困难,来到革命圣地延安。经过党移培养、革命熔炉的冶炼,他们为内蒙古的解放和革命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请看《土默川儿女的延安之旅》  相似文献   

20.
延安感怀     
秦川八百里,最美是延安。 三山鼎峙地,二水润家园。 革命之圣地,启承转合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