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中国的法治发展不能脱离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客观规律,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思想基于对社会存在的客观分析,形成科学的意识形态。本文将以法治发展的合法性源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国共产党通过意识形态领导法治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塑造了当代中国法治发展的自主品格几个方面的论述为依据,试图阐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当代中国法治发展的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自觉性郑茂兴任何一种社会,都是由一定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构成的有机统一体。意识形态是社会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系统地、自觉地反映经济形态和政治制度的思想体系,在社会发展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社会主义社会当然也不例外。社会主...  相似文献   

3.
田惠爱 《前进》2001,(10):32-35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信息化和高新科技迅猛发展的新形势下,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特别是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深化对广播电视发展规律、传播本质、行业属性、社会地位作用的认识,站在新的高度认识自己、发展自己,是当代广播电视改革发展的一项重要课题。一、广播电视具有强烈的政治属性广播电视是以新闻报道、反映和引导舆论为己任的大众传播媒体,属于思想上层建筑意识形态范畴。作为一定社会的上层建筑,它是被该社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并为经济基础服务的。在阶级社会中,政治、法律因素在…  相似文献   

4.
政治与经济关系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关系,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通过对政治与经济关系的批判分析,确立了政治与经济关系的唯物主义观点:政治是从经济基础上产生的上层建筑,政治的性质是由经济性质说明,政治变动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不断探索并正确处理了政治与经济关系。从新中国成立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南方谈话"前、"南方谈话"至党的十六大召开前、党的十六大至党的十八大召开前以及新时代以来的历史脉络,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探索政治与经济关系历程进行回顾、梳理与分析。从历史逻辑、实践逻辑、理论逻辑三个视角归纳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与经济关系的特点及意义。  相似文献   

5.
论法治与德治的结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年二月江泽民同志在广东考察工作时提出,党风廉政建设必须把法治与德治结合起来。今年六月他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又指出: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应该相互结合,统一发挥作用。这一重要而深刻的思想,对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值得认真思考和深入研究。   法治与德治的结合体现了社会意识形态发挥作用的基本特征   法律和道德都属于上层建筑,其思想层面则属于社会上层建筑中的意识形态领域。按照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相似文献   

6.
论发展经济必须有政治保证潘树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推动社会由低级向高级社会形态发展的基本动力。无论何种社会形态,归结起来都不gM由这三大系统构成,即经济、文化和政治。后两者作为社会上层建筑的主体,对经济基础发生着巨大的反...  相似文献   

7.
双拥工作是一项重要的社会系统工程,它不仅是筑牢上层建筑的需要,而且是国家经济基础发展的需求,它既是意识形态领域里的重要内容,也是增强国防,提高全民素质的基础工程。因此,双拥工作必须与时俱进,坚持把党的十七大提出的科学发展观贯穿于全过程,把科学发展观这一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战略思想作为工作主线,才能永葆生机与活力。  相似文献   

8.
宣传思想工作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反作用探析周天泉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是任何社会形态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他们相互依赖,组成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赖以建立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得以巩固和发展的政治思想条件。经济...  相似文献   

9.
《研究与实践》2007,(1):13-14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借鉴人类有益文明成果,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和谐文化是以和谐为思想内核和价值取向,融思想观念、理想信仰、社会风尚、行为规范、制度体制于一体的一种文化形态。和谐文化建筑在现代化基础和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与上层建筑中的其他部分相配套。作为意识形态,和谐文化能够发挥其批判的功能——指出社会不和谐的因素,同时也发挥建设维护的功能——推动社会走向和谐。建设和谐文化,在当前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相似文献   

10.
高放 《同舟共进》2013,(6):32-33
中共十八大的主题是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为此,当前要全面开展五大建设,即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一般认为,这五大建设中经济建设应是列居首位的当务之急,因为经济是社会的基础,而政治则是上层建筑,只有经济基础坚实牢固,上层建筑才能巍然屹立。这种看法当然合乎常理,但我们还必须认清,社会主义的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历史演变及其中国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识形态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哲学、宗教等各种具体的意识形式,是“观念的上层建筑”,是社会生活过程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是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对以往意识形态理论进行扬弃的智慧结晶,后经列宁、毛泽东等理论家的进一步深化与发展,为其添入了新的科学成分和指导革命实践的积极内容。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新时期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航标。  相似文献   

12.
胡若雨 《求索》2013,(8):84-87
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意识形态建设也是政治发展的主要内容.是社会政治稳定的基础。在现代社会条件下,意识形态范畴本身所具有的强烈的政治实践性,使得它与政治之间存在着一种十分密切的关系。因此,深入研究意识形态的本质、意识形态和政治发展的逻辑关联与互动机制及其意识形态实践,这将有利于辨明意识形态领域中的学术问题、思想认识问题与政治问题的界限,实现意识形态的知识与价值、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相似文献   

13.
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高放一、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要同步进行政治体制与经济体制有着极其密切的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的关系。一般说来,经济是社会形态和社会结构的基础,政治是其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政治上层建筑,政治上层建筑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这么...  相似文献   

14.
魏芙蓉 《湖湘论坛》2001,14(1):24-25
邓小平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思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研究探讨邓小平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邓小平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紧迫性。  邓小平用“势在必行”四个字,概括了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其主要思想有:  一是从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的关系方面来论述政治体改革的必要性。政治体制改革是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客观要求解决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那部分矛盾。马克思主义关…  相似文献   

15.
陈赐军 《传承》2011,(8):46-48
多元文化已经成为当今中国社会文化的基本特征,对我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产生重要影响,同时也给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带来严峻挑战。多元文化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形成严重冲击,对在一元政治文化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多种挑战。面对这些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把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落在实处,确保高等教育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育人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6.
全球化背景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功能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清全球化条件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功能及其特点,对巩固社会主义政权,研究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发展规律,进而推进我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要功能表现在四个方面,即政治功能:引领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经济功能:指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推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社会文化功能:包容和整合社会各力量,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对外功能:倡导和平与发展,推动和谐世界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17.
《研究与实践》2005,(1):4-5
一、进一步强化政治意识。确保宣传思想工作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高举旗帜、保持一致,是宣传思想工作的根本政治原则和根本政治要求。意识形态领域历来是敌对势力同我们争夺的重要阵地,如果这个阵地出了问题。就可能导致社会动乱甚至丧失政权。宣传思想政治工作肩负着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任,政治性、政策性都很强。  相似文献   

18.
于洪军  潘云涛 《前沿》2008,(4):108-110
历史上任何统治阶级,总是要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把自己的意识形态注入到社会中去,用以支配人们的思想和行动,实现社会控制和整合的目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根据社会发展状况和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建立社会结构,整合社会力量,维护社会秩序的手段和机制。因此,加强意识形态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之义。但在新时期,面对社会上主流意识形态与非主流意识形态的碰撞与冲突,思想政治教育应坚持意识形态教育与非意识形态教育的有机结合,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作用。  相似文献   

19.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原理规定了政治忠诚的形成机制及其作为理论形态的基本特征:在形成方式和内容上是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统一;在主体上是集体意识与个体意识的统一;在构成要素上是知情意的统一。政治忠诚的意识形态属性决定了它鲜明的阶级性和斗争性,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立场则决定了我们忠诚于马克思主义的必然性以及思想和理论要求。与一定社会形态、观念上层建筑以及政党和阶级利益的内在相关性,决定了政治忠诚的具体性和实践性。在我国,讲政治忠诚首先是对党忠诚,并且忠诚于马克思主义、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具有内在一致性。  相似文献   

20.
市场经济是社会的经济基础的组成部分,民主政治则属于上层建筑的范围。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上层建筑一旦确立起来,又对经济基础产生反作用。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相互关系的原理,对于我们认识市场经济与民主政治的关系,具有根本的指导意义。市场经济作为经济基础的一个方面,向上层建筑提出了建立民主政治的客观要求。如果不搞民主政治建设,上层建筑就不能适应经济基础中的市场经济的存在和发展的需要。而民主政治具有何种性质,民主政治建设如何进行,又反过来制约和影响着市场经济的存在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