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 毫秒
1.
《中共党史研究》1990年第3期刊登李敦送、江羽翔的文章《解放战争时期存在第三条战线吗?》(以下简称《李文》),与《中共党史研究》1989年第4期笔者的《论解放战争的第三条战线》(以下简称《战线》)商榷。《李文》认为解放战争时期不存在第三条战线,笔者对此特作如下回答。一、笔者感到《李文》在否定第三条战线的理论基础时,对有些问题理解得不够全面。第一,《李文》认为“高树勋运动”“是一种分化、瓦解国民党军队的政治宣传运动和政  相似文献   

2.
《中共党史研究》1989年第4期刊登的《论解放战争的第三条战线》(以下简称《战线》)一文,是一篇颇有新意的探索之作。遗憾的是,该文将解放战争的第三条战线称之为“国民党将领率部起义”,笔者认为,这种提法是不科学的。对此,笔者发表一些浅见,同张春英同志商榷。第一,《战线》错误理解了朱德一段话的原意。《战线》引用了朱德1946年10月30日在《祝高树勋将军起义一周年》文中  相似文献   

3.
《中共党史研究》1989年第4期刊登了张春英同志的文章《论解放战争的第三条战线》(以下简称《战线》),文中肯定了国民党将领率部起义对解放战争的积极作用,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张春英同志把它称之为第三条战线,与人民解放军的军事斗争、广大学生为主的人民群众争取和半民主的斗争相提并论,我们认为这种提法欠妥。  相似文献   

4.
解放战争时期,中共通过各种宣传媒介与手段进行政治动员,不仅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调动起百姓的热情支持,也策动了数百万国民党军队起义(包括和平改编),从而有效加速了解放战争的胜利进程.有学者甚至把舆论宣传战线称为解放战争的第三条战线.由此可见,中共能够取得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不只是因为在军事方面采取了适宜的战略战术,还因为其在舆论宣传战线有着高明的策略,从而牢牢掌握了宣传战线的主动权.作为党报的《人民日报》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5.
解放战争的“战线”问题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术界对解放战争的"战线"问题颇有争议,尤其是张春英教授提出"中国共产党组织领导的国民党爱国官兵的起义运动"是解放战争的第三条战线,极大地挑战了传统认为解放战争只有两条战线的观点,对这段历史进行了颇有新意的探索.笔者在此谨提出自己的一些浅见,求教于各位专家学者.  相似文献   

6.
以史鉴今充分发挥文化的战斗作用︽解放战争时期北平第二条战线的文化斗争︾读后吕祖荫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北京市文化局合编了《解放战争时期北平第二条战线的文化斗争》一书。该书分综述、历史文献、历史资料、回忆文章四个部分,以丰富翔实的...  相似文献   

7.
在毛泽东于1947年提出“第二条战线”这一著名论点的50周年之际,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了郭晓平撰写的《第二条战线史论》一书。这是一部比较全面系统地研究第二条战线历史的学术专著。这部著作有以下特点:一、主线突出,结构有序。对第二条战线的内涵,学术界长期存有争议。作者认为,第二条战线不是泛指党的白区工作,也不是笼统地指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统治区的人民运动,而是指“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统治区以学生运动为先锋和主体的反美反蒋的爱国民主斗争”。本书的内容结构,就是根据这样的理解安排的。作者依据全国解放战争形势的发展阶…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关于解放战争“两条战线”问题的论断解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关于解放战争的战线问题,学术界有不同观点。准确理解毛泽东关于解放战争“两条战线”问题的论断,是正确认识这一问题的关键。毛泽东对解放战争“两条战线”的论断,尽管前后表述有些不同,但概括起来说,这“两条战线”就是“解放区和蒋管区的人民运动”。其中,解放区人民运动的标志是人民解放军的胜利,蒋管区人民运动的标志是学生运动。这“两条战线”包括丰富的具体内容,大致可以从军事、政治、经济三个方面来分析。毛泽东关于解放战争“两条战线”的论断,对指导全党认清解放战争期间的复杂形势,引导和推动解放战争走向胜利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论解放战争的第三条战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迄今中国现代史论者均认为解放战争时期存在两条战线。第一条战线是“蒋介石进犯军和人民解放军的战争”,第二条战线是“伟大的正义的学生运动和蒋介石反动政府之间的尖锐斗争”。笔者认为,解放战争时期除这两条战线外,还存在一条战线,就是国民党将领率部起义。他们宣布脱离国民党蒋介石,宣布脱离其反动军队,站到人民一边,站到人民解放战争一边,从而成为摧毁国民党反动统治的一股特殊的革命力量。这既包括国民党军事将领率部举行的战场起义,也包括国民党地方军政首脑率部起义后和平解放了一批省、市、地区。这些起义数量之多,规模之大和对战局与时局所起的特殊作用,是中国革命史上前所未有的。研究这第三条战线,对揭示中国人民革命战争的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试论解放战争时期第二条战线形成的原因袁素莲解放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国民党统治区的爱国民主运动高涨,形成了人民革命的第二条战线。这条战线和人民解放军的军事战线相配合,加速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的崩溃,促进了新中国的诞生。笔者认为,第二条战线的形...  相似文献   

11.
刘玉梅 《世纪桥》2014,(6):57-58
我国《合同法》规定了无权处分行为,而善意取得制度规定在我国《物权法》中。通说认为无权处分行为保护的是静态安全,善意取得制度保护的是动态安全。无权处分与善意取得之间互为条件、相互制约。本文将结合2012年最新出台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买卖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简称《买卖合同解释》)第三条来论述无权处分行为与善意取得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浅谈高等学校思想品德课陈岩森《大学教育》(见人大复印资料,下同) 1983年第6期一3试论衰等学校德育的原则杨德广《大学教育》’983年第”期德育写学生道德l公;贝发展的特点张世富《教育学》(见人大复印资料,下同) 1953年第8期德茸理论中的两个问题金元逊《教育学》‘983年第”期德育本质间题的探讨李道仁《教育学》1983年第1期高等学校和中专学校专业学生守则(试行草案)《高教战线》1982年第4期上海师范学院制订学生仪容、礼貌五项规定《高教战线》198脾第4期德育过程的阶段说冷冉要教育研究》1982年第10期德育与实践黄…  相似文献   

13.
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统治区第二条战线的斗争,大学无疑是这条战线上的主力和骨干,而中学则是一支重要的方面军。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说明:一是看中学在当时的现实斗争,特别是在5·20运动和1948年的反对美国扶植日本军国主义(下简称“反美扶日”)运动中的作用;二是看中学党的工作在培养干部后备力量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读了罗郁聪、黄仁真、张哲强三同志在《社会科学战线》1982年第2期发表的《论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以下简称《改造》)一文,觉得受益不浅,但也感到有几个问题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5.
<正>问:参保人员跨省流动就业转移接续基本养老保险关系如何办理?答:根据《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暂行办法》第三、四、五条规定,参保人员跨省流动就业的,由原参保所在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以下简称社保经办机构)开具参保缴费凭证,其基本养老保险关系应随同转移到新参保地。参保人员达到基本养老保险待遇领取条件的,其在各地的参保缴  相似文献   

16.
当前,随着《反分裂国家法》的通过和国民党主席连战、亲民党主席宋楚瑜、新党主席郁慕明率团相继访问大陆,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和走向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恰在此时,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张春英教授主编的《海峡两岸关系史》一书,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该书共分四卷,近100万字,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三条讲的是人与环境、教育的关系问题。以往我们对这一条的理解,往往停留在孤立的和表面的层面上。孤立的理解是指没有把这一条和第一条联系起来,表面的理解是指没有从人与环境、教育的关系问题深入探讨这一问题展示了什么样的唯物主义。本文认为必须把第三条和第一条联系起来理解,才能深入认识这一问题展示了什么样的唯物主义。这个提纲第一条阐述的是必须正确发展能动方面的唯物主义。这一观点我在《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一条是一个完整的思想》一文里已有论证。本文论证的是,马克思在人与环境、…  相似文献   

18.
斯大林说过,真理在“中间”,在右和“左”之间。(见《马克思主义与民族殖民地问题》,人民出版社1953年版第254页)多年以来,我们习惯于讲两条路线斗争,忽略了开展两条战线的斗争。党中央通过总结历史经验,明确提出:要坚持两条战线的斗争,有“左”反“左”,有右反右,“左”是主要的危险。这对于指导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在民主革命时期,我们党犯过以陈独秀  相似文献   

19.
吕逎澄同志在《南开史学》1985年第1期发表了《略论第三党与福建事变的关系》一文(以下简称吕文)。文章认为:“福建事变是邓演达领导的第三党反蒋斗争的继续”,“福建人民政府的建立是以第三党为  相似文献   

20.
徐焰 《党的建设》2011,(1):59-60
从1927年国共关系破裂直至1949年解放战争在大陆胜利,中国共产党人同国民党在争夺政权的斗争中,除了在公开战场较量,还在隐蔽战线进行了激烈交锋。解放军国防大学教授、专业技术少将徐焰日前撰文揭开了当年国共秘密战线斗争的真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