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五四运动前后,在中国国内已经拥有众多政党派别的历史背景下,为什么要建立无产阶级政党?又为什么选择俄国布尔什维克党为榜样?本文从“政党”的角度,剖析并揭示当时国内已有政党的历史现状及结局的经验教训,并把中国旧政党与布尔什维克党置于同一历史坐标中,探寻出中国共产党建立的历史方位。笔者认为,这将有助于回答上述问题,并论证中国共产党的创建是中国近代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国革命发展的必然要求,以及揭示党建立的一大特点。当否,敬请学术界前辈及同仁教正。  相似文献   

2.
中国共产党开拓性地将管理学前沿的学习型组织理论运用于执政党建设领域,旗帜鲜明地提出建设学习政党要求,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建党思想。建设学习型政党已成为党的建设改革创新的重要课题,必须变革一切不合时宜的学习、教育、管理观念,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促进党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实践创新。  相似文献   

3.
“布尔什维克化”是共产国际提出的重要概念,在一定时期内成为中国共产党推进革命和党建的主流思路。然而,自引入该概念以来,中共内部一直存在着究竟要听命于共产国际还是要立足于中国本土实际的争端。探究1925—1927年中共有关“布尔什维克化”的认识过程,可以较为清晰地厘清共产国际和中共在领导权威、组织规则、话语体系等方面的纷争与整合。首先,中共吸纳“布尔什维克化”概念,意识到推动党的群众化与掌握革命领导权的重要性;其次,为适应革命形势的需要,中共更为看重组织建设的决定作用,提出建设“布尔什维克党”的党建目标;最后,大革命失败后,中共反思组织和策略方面的弊病,在原有概念基础上结合中国实际,将架构合理有效的组织体系视为核心问题,以党的工农化实现彻底的“布尔什维克化”。简言之,在共产国际指导和中共内部改造的双重影响下,中共形成对“布尔什维克化”的初始认识。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无期大学"型政党建设思想反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建设一个"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的必由之路,是对民主革命时期乃至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建设学习型政党实践的理论概括和经验总结。  相似文献   

5.
“以党领军”作为中共建军核心准则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内外多重成因下,历经“先党后军”到“党军并行”路径演化,最终形成“以党领军”的建军准则。中共军事工作的开展受到共产国际与苏俄经验的深度影响。中共早期将苏俄“先党后军”的革命经验奉为圭臬,导致早期军事工作成效甚微。然则,面对大革命与工农暴动相继归于失败的残酷现实以及红军力量的迅速发展,共产国际与苏俄对于中共革命的指导理念由“先党后军”逐渐转向“党军并行”,中共开始真正注重自身正规军事力量的建设,并通过建立“一体二元制”的党军关系模式、强化双重党权等措施,以进一步树立中共在红军中的权威。中共作为一个新型政党,其“以党领军”的路径也是在不断探索与“试错”过程中逐步确立,深刻体现出作为列宁主义政党之一的中国共产党,在历史重要节点上所具备的自我纠错能力与“自我革命”精神。  相似文献   

6.
中国共产党早期积极探索建立党内纪检监察制度。从党的纪律建设到党内检察监督制度的形成,中共早期纪检监察制度的孕育过程与上海有着密切关系。中共早期纪检监察制度在上海的孕育,为党的纪检监察制度的正式创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列宁在创建俄国布尔什维克党的伟大实践中,旗帜鲜明地与形形色色的机会主义进行了艰辛的政治斗争,创造性地提出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斗争理论,同时赋予了俄国布尔什维克党的基层组织政治引导功能、理论宣传功能、管理监督功能、矛盾化解功能、人心凝聚功能。这些深刻认识和独到见解具有深远的政治影响,为世界马克思主义政党基层组织加强政治功能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撑和方法借鉴,对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政治功能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一、党的三大优良作风马克思、恩格斯当年建设第一国际、第二国际主要是从政治纲领上建设 ,列宁主要是依靠组织原则 ,即民主集中制原则成功地建设了布尔什维克党。中国共产党主要是在思想作风上建党。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作风 ,把中国共产党建设成了一个坚强而优秀的无产阶级政党。党风即党的作风 ,是全党包括党的各级组织和党员个人在政治思想、工作、生活等各方面一贯表现的态度和言行。党风体现着党的性质和宗旨 ,是党的世界观在行动上的表现 ,反映着党的整体风貌。党风建设是党的建设的核心。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 ,密切联系群众的…  相似文献   

9.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具有"中国特色"的显著优越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既强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也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其优越性体现为社会层面的社会整合与社会稳定优势,以及民主政治层面的促进政治参与、扩大利益表达和完善民主监督三大功能。但在基层具体实践中,出现了权责划分不明与监督体系建设不完善、角色定位与政党关系认知偏差、政党建设同质化与基层党员能力不足等问题,阻碍制度优越性的发挥。因此,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加强新型政党制度的制度与机制建设;推动和谐政党关系制度化,加强新型政党制度的制度认同建设;保持民主党派的特色传统,加强民主党派的基层实践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10.
中共政党文化是指中国共产党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奋斗目标而采取行动时所遵循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下,通过对中共政党文化的深层文化、中介层文化和表层文化这三个层面的合理建构,使得1980年代中共政党文化建设的成绩斐然,形成了独特的内容。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把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作为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抓紧抓好。这是我们党在深刻认识党的建设历史经验和新鲜经验基础上作出的战略决策,体现了党的高度自觉和清醒把握。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建设是建设学习型政党的重要保障和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2.
按照列宁主义政党原则,早期中共与青年团在政治上为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但在组织上却相互独立。这种特殊的制度设计使得早期青年团摇摆于后备军与"第二党"之间,以致无法准确定位。如在四川,各级党与团组织即因彼此之间的成员分化与干部调配而多有龃龉。尽管党团中央、四川党团省委竭力纠偏,但仍未能改变基层党团组织间的此类痼疾。而与之相伴随的,却是列宁主义政党原则下地方党团组织间的互动过程,作为彼此组织上具有高度独立性的地方党与青年团,则在该过程中藉此谋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可以说,早期地方党团间的此类纠纷,在某种程度上亦是双方体制内竞争的产物。  相似文献   

13.
政党形象作为一种特殊的政治资源,是提升政党文化软实力、巩固党执政地位的重要环节。中共十八大以来,国内学界围绕中国共产党形象建设的基本问题、多维视角、现实挑战和推进方略等方面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取得了较为丰富的学术成果。通过梳理、分析和总结中共十八大以来国内学界有关中共形象建设的研究现状,并尝试对现有的研究成果予以简要评析,有利于推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形象建设的研究深入。  相似文献   

14.
1920年召开的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通过了一系列纲领性文件,规定和确立了共产国际的组织制度、组织形式和组织路线,对中共早期组织建党思想的形成、政党名称的确定以及宣传工作等产生了直接的影响,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在源头上为中国共产党成为列宁主义式的无产阶级革命政党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正蔡和森,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重要领导人,杰出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他最早提出"中国共产党"这一名词,并明确提出了要建立列宁式的中国共产党的主张,第一个比较系统地介绍列宁的建党学说和俄国布尔什维克党的建党经验,积极地从事党的组织和宣传活动,是我党的创建人之一。  相似文献   

16.
全面从严治党是新形势下党建"新常态"的根本要求,是新一届党中央在深刻分析共产党执政与建设规律的基础上做出的重大举措。从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与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举措两者互动来看,可以挖掘政党文化中的优秀传统来涵养全面从严治党的理论与实践,发挥政党文化的内在功能支撑全面从严治党制度建设,并以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建设中共政党文化。文章尝试从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来分析全面从严治党要求,以期用全新视角来解读这一党建新理论。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共产党历来是一个重视学习、坚持学习、善于学习、以学习立党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中共90年的历史中,一共掀起了六次大的学习活动,并逐步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理论.  相似文献   

18.
新时代党的领导制度建设是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内在耦合,是中国以制度优势增强制度自信、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开辟"中国之治"新境界的关键。基于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的理论依据、中国共产党探索领导制度建设的历史依据、国家建设的现实依据,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以政治建设为统领推进政治领导制度建设、以意识形态建设为切入点推进思想领导制度建设、以"党组织嵌入"为方式推进组织领导制度建设,将党的全面领导原则贯穿于国家治理中。这些实践举措有助于在发挥政治领导本领中增强党的全面领导能力,在优化党的领导机制中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在完善国家制度中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  相似文献   

19.
《探索》2019,(6)
政党自信是一个政党清楚地认识自身,对自身价值、理论、制度和能力的"悦纳"和积极评价,也是相信自己的前途命运并积极推进事业发展的精神状态。政党自信是立党铸魂及党的事业发展的精神支柱。政党自信是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不封闭自恋也不盲目自大,最有理由自信,这种"理由"构成中国共产党自信的内在依据。政党自信的"发生学逻辑"源自于实践逻辑、理论逻辑、制度逻辑、文化逻辑、理想逻辑和党建逻辑等六大逻辑。六大逻辑相互区别、相互联系,共同支撑政党自信,促进政党自信。增强新时代政党自信对于增强中国共产党的政党治理、国家治理和全球治理的能力,对于构建一个在21世纪具有蓬勃生机的马克思主义性质的长期执政的先进政党,对于增强国家自信、民族自信和"四个自信"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0.
政党建设的基本关系在于:一个有影响力、号召力的政党必须具有强大的凝聚力,而强大的凝聚力来自于政党本身先进的指导思想,党员广泛参与的政治活力和在严密组织形态下的内聚力。从党的自身建设来讲,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具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拓创新、与时俱进,顺应历史发展,体现时代特征的优秀品格。中国共产党历来十分重视党的组织建设,“支部建在连上”一直是党的建设的一条重要经验和工作法宝。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社会结构、经济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