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腐败,通常是指利用公共权力谋取私人利益的行为。如果我们将公共权力的行使者分为个体和集体两类,同时将私人利益的“私”分为个体和集体、小团体两种,那么我们可以看出腐败行为的主体有两种:个人腐败和集体腐败。集体腐败是指拥有一定公共权力的机构中的一些人或集体成员,共同利用本机构的公共权利谋取本单位成员私利的行为。集体腐  相似文献   

2.
党政领导干部是党风廉政建设主体中的核心部分。没有党政领导干部的廉洁自律,不仅党风廉政建设搞不起来,腐败也反不下去。党政领导干部的廉洁自律,其精髓就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按照党章、国家法规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要求自己、管住自己。第一、要在努力为人民谋利益中,取得应属于自己的一份利益,断不可滋生贪欲,用手中的权力谋求不正当利益。改革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这就要求贯彻物质利益原则,尊重并激发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追求。但是人们在追求物质利益的过程中,又容易出现“一切向钱看”的倾向,滋生拜…  相似文献   

3.
蔡玉高  梁娟  方列 《政府法制》2010,(12):12-13
领导干部“家里人”、“身边人”参与作案,已经成为当前腐败犯罪的一个突出特点。除了“夫人腐败”、“子女腐败”、“秘书腐败”外,一些领导干部的司机参与腐败犯罪的现象也格外引人注目。笔者在调查中了解到,近几年,一些专车司机凭借其为领导服务的特殊身份,逐渐分享部分权力资源,开始参与甚至主导某些腐败犯罪,一种新的腐败群体正在滋生。  相似文献   

4.
领导干部“家里人”、“身边人”参与作案。已经成为当前腐败犯罪的一个突出特点。除了“夫人腐败”、“子女腐败”、“秘书腐败”外,一些领导干部的司机参与腐败犯罪的现象也格外引人注目。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近几年,一些专车司机凭借其为领导服务的特殊身份,逐渐分享部分权力资源,开始参与甚至主导某些腐败犯罪,一种新的腐败群体正在滋生。(4月18日《半月谈》)  相似文献   

5.
再论权力腐败的法律制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权力腐败是权力的非责任化和权力的权利化。权力腐败的本质是剥削 ,这种剥削是通过追求最大化的“非生产性利润”而形成权力资本实现的。遏制腐败 ,可以从权力成为“寻租”、“设租”对象的诱因 ,即权力不当干预或进入市场 ,导致权钱交易腐败现象恶性发作上去认识。也可以从经济分析法学的角度 ,即通过成本分析进行遏制 ,因为权力腐败都是需要承担风险和支付成本的 ,只有国家法治措施达到腐败成本大于腐败收益时 ,才能有效预防和遏制权力的腐败。  相似文献   

6.
随着反腐力度的加大,党和政府打击腐败越来越严厉,腐败手法越来越趋于间接隐蔽,制度建设上的漏洞日益突出,还没有真正形成对领导干部特别是党政一把手权力的有效制约,从而使腐败分子有机可乘。官员发挥“权力余热”说明退休官员的贪腐行为在任上没能得到严厉打击,权力的泛滥在退休后亦没能受到有效约束,在任时大力培植亲信,退位后人脉发达。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七大强调,要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重点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人财物管理使用、关键岗位的监督。如何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党政"一把手"的监督,确保其规范用权,既是监督工作的重点,也是监督工作的难点。对于经历了郴州系列腐败案件的湖南而言,这更是一个严肃而亟须破解的命题。痛定思痛之后,湖南省按照中央"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的要求,通过建立党政正职"三个不直接分管"、"末位表态"以及完善督查问责和公开述廉评议等制度,积极从制度和机制上探索对党政"一把手"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的新路,并取得成效,受到了贺国强等中央领导同志的肯定。  相似文献   

8.
纯海 《政府法制》2009,(3):42-43
近年来大量的案例表明,领导干部腐败大多是“圈子腐败”。这个圈子的圆心,就是手握权力的领导干部,半径就是滥用权力谋取私利,圆周就是依靠领导干部滥用权力获取私利的人。今天我们剖析的安徽省淮南市委原书记陈世礼的“利益圈”,实质上就是一个“腐败圈”:陈世礼的腐败,就是典型的“圈子腐败”。  相似文献   

9.
预防腐败需要从多方面努力,但对于领导干部来说,最重要的其实就是八个字:管住自己,带好下属。腐败,通常是指公职人员不正当地使用权力谋取私利。这就表明,腐败的主体不是普通百姓,而是掌握一定权力的公职人员。而握有实权的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更易发生滥用职权的问题。如果领导干部都能够做到廉洁自律,不贪污,不受贿,不搞权钱交易,那么预防腐败工作就会更加有效,这是其一。其二,“上行下效”,上级是下级的榜样,往往是“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如果上级领导干部洁身自好,就会潜移默化地带动下属廉洁自律,无形中约束下级不能随意弄权。其三,领导干部自己做好了,管好下属的底气就足。批评也好,教育也好,处分也好,都能够挺直腰杆,理直气壮。否则,“已不正,焉能正人?”可见,防腐关键处,在己不在人。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反腐败力度的加大, 一些腐败分子意识到了搞腐败的风险,于是急着寻找贪贿新途径,“期权腐败”就此粉墨登场。在位时为企业谋利不要即时利益,等从领导岗位上退下后坐享企业“反哺”。这种把权力当期货进行交易的行为就是领导干部“权力期权化”,已成新的腐败形式。“权力期权”已成为当今最大且最具升值潜能的“期货”。这种公然以权力为资本参与社会物质利益的再分配,不但造成社会分配不公,而且极大地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 已经成为社会的一颗“腐败毒瘤”。  相似文献   

11.
以领导干部财产公开制度为抓手"管人",挤出腐败收益,阻断腐败动机。各级反腐败机构应转变着眼于权力运行来预防和发现腐败的方式,转向着眼于领导干部财产状况的变动来发现问题,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围绕"执纪监督问责"的主业,发现一个、查处一个,切实履行好监督责任。  相似文献   

12.
纪开 《中国监察》2009,(3):39-39
金融领域是腐败案件的“高发区”,银行业则是其中的“重灾区”。在我国的国有银行,业务风险与廉政风险相互交织,加强对银行业的有效监督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3.
党中央最近颁发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拨任用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把“群众公认”作为选拔任用党政领导干部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之一提了出来。落实好这一原则,对选准用好党政领导干部是至关重要的.那么,如何把“群众公认”的原则真正落到实处,充分发挥这一原则应有的作用,笔者仅就“公认”的主体、客体、机制三个方面谈点粗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时下有这样一种怪现象:有些领导干部平时不学习,某天忽然摇身一变竟成了“学士”、“硕士”。他们上学学费有公款付,论文有人代写,考试有人代考,自己惟一要做的,就是拿文凭,为自己的升迁“贴金”。这种用权力、公款窃取文凭的现象也是一种腐败。  相似文献   

15.
随着反腐败斗争的不断深入,人们对腐败现象产生的原因认识越来越明确.腐败是剥削制度、剥削阶级的产物.一些领导干部之所以走向腐败,是因为世界观发生了扭曲.错误的世界观必然产生错误的权力观.事实上,腐败现象的蔓延,与一些领导干部错误的权力观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权力观是领导者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集中反映.树立什么样的权力观,直接关系到一个领导者如何看待权力和使用权力的问题.如果一个领导者树立了正确的权力观,他就会自觉地利用手中掌握的权力为人民谋利益.相反,如果形成了错误的权力观,那他必然要以权谋私,导致腐败.因此,防止权力腐败,必须教育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在我国,正确的权力观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党政关系是社会主义国家宪制的基石之一。新中国后党政关系不断演变,“八二宪法”确认了政治上的“党政分开”主张,突出了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权威,党的领导收缩到政治、思想和组织层面上。这一党政关系框架无法很好地适应改革任务,尤其是人民的诉求难以在日益精巧的法律制度中得到合理回应,新时代需要党政关系的再度调整,以党政合署为特色的机构改革是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方式。党的机构和国家机构分别掌管适合由自己来行使的权力,在某种意义上意味着从“党政分开”回到“党政分工”。党不仅拥有指向未来的时间性代表,也有避免政党官僚化的机制保证,以实现对人民的实质代表,促进人民的政治代表与法律代表的互动,从而补充以国家制度为核心的合法性链条,并进一步发展党领导下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当然,所有的权力都应受到制约,执政党的政治责任体系对合署机关行为的审查和监督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17.
张集体 《政府法制》2012,(23):58-59
人类历史表明,腐败是权力的滋生物,不受制约的权力必将导致腐败。在现代社会中,“腐败”一词常作为“权力腐败”的代名词,权力腐败是当今世界各国政党面临的一个共同难题。在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条件下,权力具有二重性,既可以用来为人民谋利益,也可能成为损害人民利益的工具。  相似文献   

18.
高志宏 《时代法学》2010,8(6):30-36
《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的颁布实施,对于统一我国行政问责立法,加强领导干部行为规范具有重要意义。但我国行政问责制在构建进程中还存在泛化、滥化与简单化现象,还没有完成由“权力问责”向“制度问责”过渡。作为一种独立的责任追究机制存在的行政问责制,其应当在问责主体、问责客体、问责范围、问责程序、问责内容、问责后果等方面作出限制。也只有建立此严格意义上的行政问责制才具有可行性和必要性,绝不能误认为行政问责制是包罗万象的责任综合体,更不能把行政问责制简化为引咎辞职。  相似文献   

19.
本文试从腐败、公共权力、公共权力主体之间的关系角度探讨腐败的成因,认为腐败并非是公共权力的腐败,而是公共权力主体的腐败。公共权力不可能自发导致腐败,腐败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公共权力主体滥用公共权力,谋取私利的行为。从根源上预防和遏制腐败,就要从教育、法制、监督的配套机制中加强对公共权力主体的治理。  相似文献   

20.
腐败是黑社会的政治支柱腐败,在不同的时期、文化背景和社会制度条件下,人们对其内涵和外延有不同的理解,但是腐败与权力的内在联系,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我国学者给腐败下过这样的一个定义:“腐败大致属于一种政治性概念,是指政冶权力从原本纯洁的状态中发生蜕变,成为腐败官员非法或非道德地谋求个人好处的工具,这种好处可能是一种金钱、享受、荣誉,情伦等。”腐败作为一种特殊的主体,行为人必须有公务人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