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民 《支部生活》2007,(7):45-45
央视《面对面》的《方永刚:无悔青春》中,方永刚说:“人的工作啊,有三种境界,一种境界呢,强迫的感觉,这活又让我去干,为什么不让他去干呢。还有第二种境界,就是职业精神的,职业道德的,我拿了这么多老板的工资,我就应该把这个事干好。第三个境界就是快乐的工作,我感觉到我的工作,是一种快乐,是一种享受。”看到这里不仅又想起了两个故事。  相似文献   

2.
我离开大山已好几年了,可大山上的事却如刚刚发生过,令我难以忘怀……大山顶端,云海深处,有一间看守铁路隧洞的小屋。几年前的一天,我顶替接班后被派往大山上当一名隧洞看守员。我的师傅是一个人称“傻子”的老头,听说这老头在大山顶端看洞子已四十多年了,虽已退休几年,却因为一直没有人来顶替他,他仍继续工作着。我当然清楚,替换下去“老傻子”,大山上自然就剩下我这个“小傻子”了。我作为一名新工人,按规定老傻头将带我熟悉一个月工作。我当班时常坐在小屋前,望着大山发呆,一天不说一句话。那老头一次次转来转去似乎想说什…  相似文献   

3.
《江淮》2008,(10)
刚走进村口,就碰到了张大爷。他拉着我的手,执意要我去看看他家的新房子。我从没有见过他有过这么好的心情,脸上的笑容就像阳光般的灿烂。看到他那个兴奋的样子,我跟着他一同前往。不一会,就到了他  相似文献   

4.
1980年底,我从西藏内调湖南,一踏上潇湘大地,就听说陈国达的名字。就在那一年,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一篇介绍他的事迹的人物通讯,说他向100多年来统治地质学界的传统的地学——地槽理论挑战,创立了地洼学说,这一事件被载入世界自然科学史大事记……但第一次见到陈国达院士,已是17年之后的事了。1996年底,我到湖南省科协任职。不久便到了春节。陈国达院士在湖南是最年长的院士,我专程到中南工业大学去给他拜年。他坐在轮椅上,穿着宽大的棉衣,戴着帽子,眼睛里没有多少神采,一副老态龙钟的倦态,看上去,显…  相似文献   

5.
苏丹  景伯平 《当代贵州》2012,(25):56-57
"候鸟"刘杰"让你久等了!"近六点半,美籍华人药理学博士刘杰脱下防疫服,匆匆走进贵州省基础药理重点实验室对记者说:"很抱歉,晚上八点还要指导学生做实验。""刘杰老师的日程总是排得满满的。"实验室副主任陆远富建议,采访改在自助餐的餐桌上进行。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从事研究工作的刘杰博士,每年都要飞来遵义医学院(以下简称遵医)工作3个月以上,研究课题、指导试验、上课讲学。"他几乎没有节假日的概念,每天6点钟就到实验室,"同院的张峰教授说,"我在美国跟他读博两年,他就是天天如此。"在美长期从事毒理学、药物代谢  相似文献   

6.
怀念老彭     
完完全全没有想到,老彭竟先我这个重病在身之人而去。去年冬至那一天,我们还一起被一老朋友所邀去双流吃羊肉。我和他夫妇二人来去同乘一辆车,大家在车上谈兴较浓。这才多久?才一个多月,怎么就走了呢?二月一日下午我去医院看他,他躺在床上,正在吸氧。他见我进了病房,就说:“你又来看我了,谢谢你。”停了一下他又说:“林温如手术后恢复得很好,能下楼打牌去了。”他又告诉我,华文江也病了,就住在这层楼的17号病床。言谈中,他的神志十分清楚,精神也还可以,怎么第二天的傍晚就传来噩耗,这怎么能让人相信呢?他是非同寻常地…  相似文献   

7.
寻访张忠发,是我最苦恼的一件事。   有人说,“没有这么个人 !”   有人说,“有是有,可他牺牲在朝鲜了 !”   有人说,“确有这么个人,在哪里说不清 !”   我打电话问以扮演张忠发闻名的演员高保成,他也只是说“拍电影时我见过,他叫张计发,但多年一直没有来往。你要能找到告诉我,有生之年我还想见他一面 !”   在北京军事博物馆,关于上甘岭的介绍,只有烧焦了的一段枯木作为实物在那里摆放着,剩余的空白就只好靠观众通过自己的联想去填补了。至于张计发则更是不着一字,线索十分渺茫。终于我在一份材料里发现了张计发…  相似文献   

8.
在英国,我去的最多的地方有两个:一是图书馆,一是摄政公园。去图书馆是寻找精神食粮,而到公园散步则是身体的需要。对我来说,工作之余,这两样都不可或缺。英国的图书馆真是不错,首先是分布广,英国共有4500座图书馆,数量远远超过博物馆。我居住的地区坎普顿塘就有7家图书馆。其次是手续简便,在社区内的任何一家图书馆办理图书证后,都可以  相似文献   

9.
我和宣武区图书馆馆长李金龙是老朋友。那天,我去图书馆拜访他,聊天叙旧。临别时他赠我一套新由宣武区图书馆、宣武区档案馆和首都图书馆宣南文化资料分馆编撰,学苑出版社出版的《北京会馆资料集成》。我万万没有料到这三个区级单位竟能举全力搞出了这  相似文献   

10.
李逵     
扈三娘生了个大胖小子.我十分纳闷:二月份才结婚,这刚进八月,怎么就生了呢?聚义厅照例聚会,烦透了,本不想去,但强盗圈就这么大,低头不见抬头见,不去脸面上说不过去,去了就得随礼,唉!我一个区区小卒,每个月俸禄才二十两银子,前几天秦明娶妾随了十两——他官位比我高,给少了不好看,何况我以后可能要归他大舅子花荣管.不过心里想想,秦明这厮忒不要脸,娶妾还搞得这么隆重.  相似文献   

11.
《廉政瞭望》2012,(13):53-53
我的一个在美国的朋友兜底买到一栋很得意的房子,算是栋“豪宅”吧。地处附近一个镇最贵的一条街,甚至有公司定期上门收洗衣服。他买的时候还来咨询过我的意见,说公司里一些同事警告他不要搬到那里去,理由是那里全是百万富翁,你没那个经济实力,住在这么富的邻居中间不舒服。  相似文献   

12.
当我闻讯彭塞同志在川医逝世时,我真不敢相信,然而事实又是无法改变的。以前,彭塞同志也住过医院,我还到医院去看望过他,这次住院的消息我是在他进院几天后知道的,当时,我就想及时去看望他,但又听办公室的同志说:彭老的病目前正在检查确诊,据说比较重,希望我们暂时不要去看望,以免影响他的休息和治疗。我想,那就只有等到彭老的病好一些,天气暖和时再去看望,可我没有等到这一天……彭塞同志是1983年到我们单位任领导的,这时他的年龄已60多岁了。从此,我才第一次认识和接触彭塞同志,并有幸在他的领导下从事中共四川地…  相似文献   

13.
1950年春,我去南充参加川北行署召开的政府工作会议。会议结束时《川北日报》通知我去开新闻报道会议。这天上午8点钟,报社几位记者和我们县里去的近20人,走进一间小屋坐下。不久,报社袁毓明社长进屋来对我们说:“我马上去请耀邦同志,给大家讲讲如何做好新闻报道工作。”不到半点钟,耀邦同志面带笑容地来了。他  相似文献   

14.
郭庆晨 《前线》2010,(11):57-57
最近夜读,见陈元回忆父亲陈云的往事时.谈到了这么一件事:三年“自然灾害”时期,陈元正在读中学。一天,他发现父亲有一阵子不去公园散步了,感到很奇怪,父亲平时特喜欢这么做,还爱跟游人聊天。怎么现在老在家里闷着呀!于是,他问爸爸。爸爸说:“现在群众吃不上饭,我没脸见他们。”原来,陈云当时在中央主管经济工作。  相似文献   

15.
想起了大伯     
窗外,飘起了雪花,满目皆白。大伯离我而去的印象又浮现在脑海。大伯去的那一天,全村人皆戴着洁白的花为他送行,就像这漫天的雪花。   大伯长得人高马大,务农一把好手。因家里穷,终生未娶。他待我这个侄娃子特别亲,走哪把我带哪,我就像他的影子。到街上看戏,他常把我架到脖子上,一站几个小时。我有时睡着了,梦中尿了他一脖子,他一句不责怪。在我眼里,他同父亲,谁亲谁疏,我很难分辨。   大伯憨厚朴实,性格耿直,提起他,全村人都竖大拇指。不论谁家打墙盖房,婚丧嫁娶,少不了他去帮忙,每到开饭时,主人留他吃饭,他总是…  相似文献   

16.
<正>在塞北农村老家,管父亲叫"大大",多少年了,一直这么叫。然而有一天,我突然觉得,这个叫法是那么土气。事情还得从邻居家说起。邻居家的男人叫秋生,在城里一家钢厂上班,算城里人,妻儿都跟着去了,平时很少回来。我9岁那年,中秋节前夕,秋生一家回来了。父母过去嘘寒问暖地说了好一阵子话,我怯生生地站在他家门口往里张望。恰好,秋生的儿子走出来,同我一样大,只是长得白,一副城里人的模样。  相似文献   

17.
去北京登天安门,是父亲多年来对晚辈的唯一奢求。虽在电视上看过升国旗,看过邓小平检阅仪仗队,看过江泽民迎接外宾,但他还想亲临其境。帮父亲实现夙愿,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今年春,我利用一个双休日,又请了两天假,拿出积攒了半年的稿费,领父亲踏上了北去的列车。出了北京火车站,父亲便东张西望,直问我北京这么多人是从哪里来的,到天安门有多远,是否要走着去,来趟北京不容易,省着花钱多去几个地方行不行。最后我拗不过父亲,就在一家距天安门广场三里路但很廉价的胡同旅馆住下了。父亲说那旅馆比家里的土坯炕头要强多了。父亲…  相似文献   

18.
每有贪官落马,就像听说又拍死一个蚊子一样。所以,级别没有成克杰,陈希同等的人,连被记住的幸运都没有,想遗臭万年都不可得。可马向东还是引起了我的注意。他之所以有这么大吸引力,不是由于他在中央党校期间17次飞行澳门豪赌的“壮举”,而是他在1993年的竞聘中击败张鸣岐的辉煌战绩。当时,40岁的马向东在人大选举中击败后来任锦州市委书记的张鸣岐,走马上任有600多万人口的沈阳市副市上。  相似文献   

19.
散木 《廉政瞭望》2006,(5):57-57
“我是游击大学毕业的”建国初期,有一次何长工率军事代表团去苏联谈判。斯大林的特使维辛斯基摆出一副高人一等的“老大哥”架势,他知道新中国的大部分军事将领都出身贫苦,很少上过正规的军事院校,就故意问何长工“:你是什么军事院校毕业的呀?我看你就像个教书匠嘛!”面对瞧不  相似文献   

20.
与潘书记在萝卜地里的一别竟成永诀。“无论我在不在,范家村的精神不能丢……”已经深知自己病情的潘兆魁,心里的牵挂实在是太多太多。而他牵挂最深的还是他离去之后的范家村。春节过后不久,已经病得脱了相的潘兆魁又坚持着来到北京,参加了全国九届五次人代会。老伴看他已病成那样,流着泪劝他还是别去了。他说:海城就选了我这么一个全国人大代表,我要不去,海城百万人民的心声怎么能表达?我不能做对不起海城百万人民的事。会议期间,知道潘兆魁情况的辽宁代表团的领导一再劝他好好休息,他却一直坚持参加会议,听取报告,参加审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