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白宇 《侨园》2011,(1):56
长征期间曾任红三军团长、红一方面军司令员的彭德怀说过:"凭着红军指战员的英勇和出色的侦察工作,才免于全军覆没而到达陕北。"在万里征途中,红军时时受敌重兵围追堵截,却未中过一次埋伏,在国民党军设置的包围圈中都能准确找到空隙钻出,这主要是依靠电台侦察及时掌握了准确情报。  相似文献   

2.
正老红军孔宪权,原名孔权,1911年2月出生在湖南浏阳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28年加入当地农民武装,1930年2月参加红军,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过一至五次反"围剿",历任班长、排长、连长、营长、团长,曾是红一方面军三军团军团长彭德怀的传令排长,长征途中任红三军团四师司令部侦察参谋。1935年2月26日,在红军攻打娄山关战斗中受伤,跟胡耀邦同在遵义老城的天主教  相似文献   

3.
破敌密码挽救红军立奇功 1931年11月,曾希圣奉中央命令离开上海,到达中央苏区后,就挑起了中央军委情报工作的重担,任军委侦察科科长。侦察工作主要依靠侦察员的胆识与智慧,但因侦察手段所限,敌方的重要活动、重大决策,往往难以侦知,曾希圣十分着急。急中生智,一天他回忆起在黄埔军校读书时,有位校友说起“空中截获”情报一事,遂向中央军委提出建立情报部门,开展密码破译工作。  相似文献   

4.
范长江作为一位正直而才华横溢的新闻记者,从30年代起就为中外人士所熟悉.人们敬佩他对真理的追求、对新闻事业的忠诚和热爱.他与毛泽东、周恩来的交往是从他的一次震惊世界的新闻报道开始的.1935年秋冬,范长江这位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记者,怀着对红军的神秘和崇敬之意,从成都出发,以惊人的勇气和毅力沿着红军长征的路线采访.他穿原始森林,越雪山草地,跋山涉水,行程四千余里,虽未遇到红军,但他从沿途得到的第一手材料中准确判断出:红军不是“流寇”,红军战略转移的目的是“北上抗日”.长江将沿途采访写成的通讯汇编而成的《中国的西北角》发表后,曾风靡一时,震动全国!  相似文献   

5.
《学理论》2015,(4)
长征精神是红军在二万五千里长征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长征精神的形成,既根植于源远流长的优秀民族精神,又有其现实的直接源流。而其形成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共产党在身处逆境之下对革命形势的准确判断和政治、军事、组织上的正确领导。  相似文献   

6.
聂荣臻同志是老一辈革命家。一九三二年一月,他被任命为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副主任。同年三月,调红一军团任政治委员。当时红军的物质条件很差,面临艰巨的战斗任务,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聂荣臻同志在回忆当时红军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情况时,谈了七点体会: 第一,斯大林曾说过:“知道自己为了什么而斗争的军队是不可战胜的。”当时红军的思想政治工作,主要是平时经常的基本的和时事性的政治思  相似文献   

7.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后期进行的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是中国现代革命史上的重大事件,是驰名世界的伟大壮举。长期以来,党史学界对于红军长征开始的时间说法不一。搞准确这个问题,对于正确研究和科学宣传红军长征的历史是颇有裨益的。为此,我们谈点管见,以就教于党史学界的同志们。  相似文献   

8.
我在四川省南充市生活过两年,从1950年到1952年夏天。那时共和国初建,四面八方来到这里工作的老同志都十分亲热,工作夜以继日,建设百废待兴,马上的军旅生涯还未完全结束,马下的建国任务业已开始。老同志中有参加过百色起义的红军将领,也有晋绥根据地的地方领导。  相似文献   

9.
《学理论》2018,(11)
长征是一次理想信念的伟大远征。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缔造者,毛泽东在长征中以其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和乐观豁达的积极态度领导党和红军挽救了军事危局,引领了红军长征的正确方向,塑造了红军长征的精神品格,从而为红军长征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白陶 《侨园》2011,(4):46-47
20世纪50年代初,有一百多名老红军战士和人民解放军部队及地方工作人员进藏,完成了和平解放西藏、巩固国防、平叛和改革任务,使经历了一千多年封建农奴制的旧西藏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同时,还传承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优良作风,他们的崇高理想和光辉业绩,至今仍在雪域高原广为传颂。一这些红军干部中,有来自中国工农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的,也有来自陕北红军、山西"牺盟会"决死队的;还有来自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参加工作或入党,后来享受红军待遇的,他们绝大多数是军队和地方的各级领导干部。他们主要是在军队从事政治、军事、后勤保障工作,也有参加地方党政工作,都有15年以上的革命斗争经历,许多人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  相似文献   

11.
我在四川省南充市生活过两年,从1950年到1952年夏天。那时共和国初建,四面八方来到这里工作的老同志都十分亲热,工作夜以继日,建设百废待兴,马上的军旅生涯还未完全结束,马下的建国任务业已开始。老同志中有参加过百色起义的红军将领,也有晋绥根据地的地方领导。原南充地区的老同志四十年间和我家来往最多的就是裴昌  相似文献   

12.
余方平 《理论导刊》2006,(11):65-66
中国西部是所有红军长征的必经之地和最后落脚点,其为长征的红军提供了广阔的回旋空间和食粮来源;在中国西部,党中央召开了著名的遵义会议;在中国西部,党粉碎了张国焘的分裂阴谋。中国西部在红军长征以及中国革命的胜利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3.
正长征路上的红军电讯员长征开始后,国民党的"固定位置作战"失去了作用。红军每天都在行军中,而当时国内还没有建立有线电话网络。蒋介石不得不借助无线电台来发送情报,下达作战命令。红军为了躲避国民党的围截、围攻和围剿,我红军电讯人员把主要精力放在了"破译敌人密码"上。每一次都能巧妙地化解蒋介石的围剿。红军电讯员是通过严格考核和选拔出  相似文献   

14.
1930年5月,当井冈山星火燎原,大别山红旗漫卷之际,又一支以农民武装为主体的革命军队——中国工农红军第13军在浙江永嘉诞生了。 红13军是当时中央军委领导下编入正式序列的全国14支红军部队之一。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支红军队伍的功绩一直鲜为后人所知,党史与军史上均很少写过这支英雄红军的战绩。从1983年开始,中共浙江省委及温州市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办公室本着对历史负责,对革命先烈负责的精神,对红13军创建始末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查,终于查清了红13军的创建和她的光辉战  相似文献   

15.
一九八六年十月二十八日,华北某空军机场上空碧空如洗,阳光灿烂。一场运用激光、电子模拟训练器材的战术对抗演习在这里举行。 “砰,砰,砰!”三颗绿色信号弹闪着荧光腾空飞起,在蓝色的天空上划出长长的弧线,一场空中和地空对抗的立体战斗拉开了序幕。 双方参战的有航空兵、地空导弹兵、高射炮兵、空降兵、装甲兵等六个兵种,以及歼击机、轰炸机、强击机、运输机、武装直升机等十种机型。 红军先声夺人,派出两批侦察机对蓝军阵地实施侦察。人们首先在电视监视屏幕上看到蓝军地面各种  相似文献   

16.
葛晓霞 《理论导刊》2007,(11):40-41
周恩来是党和红军的杰出领导人,他大公无私,举贤让能,为确立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做出重要贡献。红军长征前,他一直支持毛泽东的工作,极力维护毛泽东的军事指挥权;红军长征初期,他采纳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并推举他进入党和红军的最高决策圈;遵义会议后,他多方努力,使毛泽东在党内的影响力和威望不断提高,最终走上党的最高领导岗位。  相似文献   

17.
正一、伟大信仰,迸发磅礴力量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信仰,伟大的信仰迸发磅礴的力量。红军长征时期,军级干部平均年龄大约为二十八九岁,师团干部平均为25岁,与国民党中央军中普遍受过正规西式军事教育的军官队伍不同,红军将领中,除了刘伯承、林彪、左权等少数一批人拥有正规军事教育的背景外,多数红军指挥员包括毛泽东本人,几乎都是从战争实践中成长起来的。中央红军在长征出发时,有超过一半的红军士兵  相似文献   

18.
中国记者范长江1935年沿长征路线实地跟踪采访红军,在<大公报>上首次公开报道尚在进行中的红军长征.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于1936年进入陕北苏区采访,全面报道了红军长征及陕北根据地情况,成为采访红色中国的第一位外国记者.美国记者海伦·斯诺1937年的廷安之行,得以系统采访红军长征当事人,详细报道红军将领的传奇经历.  相似文献   

19.
白光耀  袁国祥 《各界》2014,(9):21-24
我是1935年10月在安定县(今子长县)报名参加陕北红军的,当时还是个14岁的赤脚放羊娃。由于年龄小,个头低,又一字不识,所以组织照顾,把我分在红军后方第三医院,一边学习文化,一边学习护士业务。“七七事变”后,我所在的医院过了黄河,奔赴华北抗日前线,并改编为八路军晋察冀军区医院。我由卫生队分到手术队,并任护士长。  相似文献   

20.
王欣 《侨园》2019,(Z1)
正大别山是红色的。据说每到春末夏初,漫山遍野的映山红会争相竞艳,而我是迎着夏风走进河南省新县大别山腹地的,自然无缘领略山野间那抹浩荡而纯粹的红了。但那首唱响大江南北的《映山红》回荡耳边时,"夜半三更哟盼天明,寒冬腊月哟盼春风,若要盼得哟红军来……"我被大别山的红色旋律感动了,而实地踏访了红军当年战斗过的地方,我又被大别山的红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