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张鹏飞 《求索》2010,(7):187-189,186
成书于元魏中后期的郦道元所著《水经注》一书,在为《水经》作注的过程中,博采群书,以丰富多样的文献资料来注释经文。历代治《水经注》者著述众多,然大多注重研究所引文献,而对《水经注》独特的注疏方法、文献考证特点关注甚少。本文认为郦道元在为《水经》作注的过程中,以丰富的文献资料注释经文,将文献典籍、民间传闻与实地考证互相印证,尤其是运用文字学知识,把地理名称的文字辨析(包括音、义、字形)与地理考证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了《水经注》之独特注疏方法,为后世注疏之学树立了一个典范。  相似文献   

2.
蒲向明 《前沿》2008,(1):221-224
《玉堂闲话》在中国小说史上占有较高地位,其文本的辑佚、校订与《太平广记》版本、流传诸问题关系密切,对其具体篇章的注疏,还有一些问题需要探讨和辨明。  相似文献   

3.
胡绍文 《求索》2007,(8):173-175
《杜诗详注》中有107处注释标明引自《尔雅》及相关注疏,但存在着许多错误。本文梳理了这些引文的类型,并对错误之处加以订正。  相似文献   

4.
皮锡瑞的未刊稿《师伏堂经说》,是他始治经学时的笔记,其中《公羊传》题下的93条札记,有61条针对《春秋公羊传注疏》的各种缺失而发。细检皮锡瑞对何注、徐疏的批评,可归结为三个方面:一是纠补其文字训释之误,二是指陈其违离传义之弊,三是揭举其前后乖异之失。清代公羊学家重义例而轻文辞,对《春秋公羊传注疏》作训诂、考释的不多,皮锡瑞本着朴学精神,指陈其瑕疵,纠补其缺失,因此十分值得今人重视。  相似文献   

5.
郭艳珠  徐新民 《前沿》2008,(9):F0003-F0003
在何晏集解.邢昞作疏的《论语注疏》(以下简称《注疏》中有这样一句话: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相似文献   

6.
曾小梦 《求索》2007,(8):217-219
《礼记》作为一部礼学文献汇编,其中保存了大量的引《诗》例证。通过对《礼记·坊记》一文的引《诗》研究,可以看出《诗》的功能的扩展,它由政教工具、交际工具而演变为儒家阐发、论证其礼治思想的重要理论依据,同时也证明了《诗》的丰富意蕴是由其文本自身特征和读者的接受、解释过程共同造就的,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是解释者不断“重铸”所赋予的。  相似文献   

7.
老子其人老子的生卒年月至今不详。《史记·老子列传》记载:“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史记》也记载了孔子问礼于老子的事:“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  相似文献   

8.
郭齐 《湖湘论坛》2014,(2):90-99
《大唐郊祀录》十卷,卷末一卷,附录一卷,唐王泾撰。该书为中国古代礼学史上较早的礼制专书,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宋代以来被各种文献广泛征引。然而由于流传不广,稀见晚出,以致未被《四库全书》所收录,因而不为学界熟知。因而对该书作者、内容体例、成书年代、版本流传、文献价值等的系统探讨,突显其在古代礼学史研究及文献校勘辑佚方面的重要作用,意义深远,亟望学界进行全面深入的整理。  相似文献   

9.
金晓东 《求索》2012,(6):80-82,56
刘师培是清末民初著名学者,他天赋异禀却未完成三世家传的经学巨著《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刘师培对《左传》义例之学颇为用力,成果累累却未得到学术界充分重视,学者对其多有误读。本文在精研文献基础上,对刘师培重视义例的原因、义例研究成绩、学术界常见误读等作进一步分析,对刘师培的义例研究作出客观定位。  相似文献   

10.
司马光在《礼》学研究方面独树一帜,影响深远。《书仪》一书,参酌古今,期于致用。《大学广义》《中庸广义》两篇,修身治国,推诚执中。总体而言,司马光的《礼》学对于宋代礼制建设和四书学的兴起均有不容忽略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王传奇 《求索》2012,(12):62-64
《晋书》是我国历代正史中唯一被称为"御撰"者,但是因其取材、议论等方面的缺陷,历代都有学者对其提出批评并进行补充、纠谬,而明清两代学者在此方面尤其突出。但因两代思想控制程度和学术环境不同,其研究的重点也有很大区别。  相似文献   

12.
卢璐 《青年论坛》2014,(2):145-148
唐代以来,在统治者扶持下,崇老崇道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特别是在唐玄宗时期,把道家道教推向全面发展的繁荣时期。唐玄宗也成为第一个亲自注疏《老子》的皇帝,在《御注道德真经》和《御注道德真经疏》中,玄宗以“妙本”思想为理论基础,深入分析研究《老子》中的政治理论,也就是“帝王理身”与“无为理国”思想。  相似文献   

13.
曾小梦 《求索》2010,(11):244-246,252
《晏子春秋》通过一个个生动活泼的故事,塑造了主人公晏婴和众多陪衬者的形象。这些故事虽不能完全作信史看待,但多数是有一定根据的,可与《左传》、《国语》、《吕氏春秋》等史籍相互印证,作为反映春秋后期齐国社会历史风貌的史料。全书共引《诗》24次,引诗者多为晏子,兼有齐景公、叔向等人。晏子引《诗》主要是将《诗》作为论说礼治、德治、仁政以及民本思想的依据,增强劝谏的说服力,可见《诗》在其中发挥着理论依据的功能。《晏子春秋》引《诗》,反映了春秋末期《诗》的流传与接受情况。晏子等人对《诗》的接受,主要代表了当时儒家以外的人对《诗》的接受和应用。  相似文献   

14.
顾迁 《求索》2011,(4):194-196
黄式三《论语后案》、刘宝楠《论语正义》,都是清儒诠释《论语》的名著,但学界的研究却并不充分,尤其缺乏对二者的比较研究。实际上二书诠释经义的方法不同,《后案》汉宋兼采,且有礼学化倾向,《正义》则是纯汉学,侧重章句训诂。《正义》采辑古说虽较《后案》广博,但忽视义理建构,以致于训诂亦多失误。黄式三作为史学家,阐释方式更加灵活,发挥义理也更精彩,《后案》较《正义》杂入更多史家的议论。在体例上,《正义》本当以疏解《集解》为首务,但太多篇幅却用于郑玄《论语》义的解释,因为郑义的残缺,所申又不尽当。《后案》以"礼意"建构《论语》义理体系,于郑玄经学思想往往能偶合,但在某些问题上也会延续郑玄的失误。  相似文献   

15.
文颖,字叔良,汉末魏初南阳人,曾为甘陵府丞。文颖著作有《移零陵文》、《汉书注》,惜皆不传。文颖《汉书注》在人文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价值,向为学者所重视。清朝末年杨守敬曾经辑佚此书,惜今已亡佚;民国时期彭仲铎、岑仲勉也一度整理此书,但均未得以流传。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没有得以保存的情况下,对文颖《汉书注》进行辑佚研究,将30余条为颜所袭或为颜所删注或文注而归于他人名下的注释归还文颖,探讨文颖注的价值特点。  相似文献   

16.
周婴《东番记》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明末周婴所撰《东番记》为台湾早期的重要文献之一 ,清初的笔记文集及台湾方志中曾屡有提及 ,但其后久遭湮没 ,少为人知。周婴《东番记》主要源自陈第《东番记》 ,但也有部分与后者明显不同或为后者所没有的内容。这些内容翔实可靠 ,均可在清初的文献中得到印证。在当时尚无其他文献记载可供参考的情况下 ,这些内容到底是得自道听途说或是周婴亲身的所见所闻 ,文章对此作了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王雯 《岭南学刊》2013,(1):125-128
根据CNKI的中国引文数据库的相关数据,对《岭南学刊》从1994—2011年刊载论文的被引篇数、被引频次、被引率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可得出:《岭南学刊》刊载论文的篇幅适中,信息量较丰富,学术价值逐年不断提高,但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相似文献   

18.
容天伟 《人民论坛》2010,(5):242-243
南宋程大昌是早期郦学研究的重要学者,郦学史家已注意到程氏在绘制《水经注图》方面的开创性贡献,但从未有人系统整理程氏对郦注的考辨及其结论。通过对相关原始文献的释读,揭示程大昌郦学研究被人忽视的另一面。  相似文献   

19.
樊绰《云南志》考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此书为唐人著述云南史地之专著仅存于世者,亦为考究南诏史事最重要之典籍,兹就此书本身有关问题,作简要考说。一、此书之著录及名称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卷七伪史类著录“《云南志》十卷,唐樊绰撰。咸通中,南诏数寇边,绰为安南宣慰使,纂入诏始末、名号、种族、风俗、物产、山川险易、疆场连接,闻于朝。”此为衢州本所载,而袁州本卷二《地理类》作:“《云南志》十卷,唐樊绰记云南山川、物产、杂事,止咸通中”。《玉海》卷十六引中兴书目:“《云南志》十卷,咸通中樊绰撰,以南蛮途程、山川、城镇名号、诸蛮族类风俗、物产,篡  相似文献   

20.
对七处《荀子》旧注提出质疑,试着从新的角度来补苴前人的说解:“柬理”即“简选于礼”;“言辩而不辞”即“言语明晰而不乱”;“恭敬繜绌”即“(行)恭敬趋法度及退让之事”;“胠于沙”即“止于沙”;“约者”即“俭约者”;“先祖当贤”即“先主称为贤才”;“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如学”即“学者非必仕,而仕者必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