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显著特征。它基于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批判,并以西方国家的生态改良为镜鉴,同时合理吸收了中华传统的生态文明智慧。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顺应人类文明发展规律,以“生命共同体”理念为导向,践行“生态生产力”发展观,实现了对资本主义文明的生态超越。新时代在党的领导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开展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的生态环境治理,推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绿色发展,不断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下推进全球可持续发展,走出了一条极具特色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相似文献   

2.
张利华 《群众》2022,(13):48-49
生态文明建设是“国之大者”。阜宁作为国家一类生态示范区,又同属淮河生态经济带、江淮生态经济区,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同题共答”中,肩负着更大的使命和责任。近年来,我们始终站在捍卫“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高度,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落实省第十四次党代会和市第八次党代会精神,紧紧围绕“生态大公园”“绿心”等定位,坚定不移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路径,奋力谱写“强富美高”新阜宁现代化建设新篇章。  相似文献   

3.
生态文明是一种新的人类文明形态,同时,也是一种新的治国理念和手段。它与“两型”社会有着一致性:“两型”社会不仅是它的本质特征,又是它的内在要求。而绿色立法能对“两型”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的法律支持和制度保障。因而,推行绿色立法至为关键。在立法中,要以科学发展观作为统领,紧紧围绕建设“两型”社会和生态文明的中心工作,借鉴、移植国际立法经验,敢为人先,推进制度创新,以建设美丽中国。  相似文献   

4.
陈小卉 《群众》2023,(11):29-30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江淮生态经济区是江苏着力打造的“1+3”重点功能区之一,承担着展现全省生态价值、生态优势和生态竞争力的功能,是江苏永续发展的“绿心”。党的十九大以来,江苏省自然资源厅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全力支撑江淮生态经济区绿色高质量发展,努力实现“生态越美丽、发展越兴旺、百姓越幸福”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5.
沈伯宏 《群众》2023,(1):61-62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近年来,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把生态作为最具辨识度的靓丽标识和最具竞争力的宝贵财富,紧紧围绕“打造世界级景区”目标,坚定不移推动“绿色经济、优良环境、美好生活”协同共进,奋力谱写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景区篇章”。  相似文献   

6.
4月22日,“2011绿色中国年度焦点人物评选”在京揭晓,中共海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罗保铭高票荣获年度焦点人物大奖。 绿色中国年度焦点人物评选活动旨在弘扬生态理念,树立绿色典型,建设生态文明,共建绿色中国。评委会认为,多年来,罗保铭作为海南生态文明建设的指挥者、践行者,视生态为海南的生命,真情投入、真抓实干,用行动写就了精彩的绿色故事。在他的大力推动下,海南5年新造海防林16万亩,建立了全覆盖的生态补偿长效机制,把发展低碳经济作为建设国际旅游岛的产业支撑。海南的生态环境在全国有着非常高的关注度,这项大奖是对罗保铭为绿色事业作出重要贡献的褒奖,更是对海南推动绿色发展实践的肯定和褒扬。  相似文献   

7.
周洁 《人民公安》2023,(15):8-11
美丽中国,江山如画。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指引下,我国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持续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生态奇迹和绿色发展奇迹,描绘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图景。  相似文献   

8.
张艳华 《前沿》2008,(10):149-151
环境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仍用老一套的观念和方法已经不能解决实际存在的痼痰。为了解决这一痼疾人类不得不重新思考与自然界的关系。在整个自然界中人类应该处于哪个合适的位置,在与自然相处的过程中是否还应该起主导作用,居于主体地位?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道家给出了一些思想理念,尤其是“自爱不自贵”的思想,在今天对我们树立现代生态伦理观仍有很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潘家华 《时事报告》2012,(10):24-27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态。它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以引导人们走上持续、和谐的发展道路为着眼点。可以说,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 生态文明理论不断创新 10年来,我国生态文明理论在实践中不断向前推进。2002年,党的十六大将“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将生态和谐理念上升到文明的战略高度,初步奠定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基础。2005年,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胡锦涛同志提出了“生态文明”。他指出,我国当前环境工作的重点之一是“完善促进生态建设的法律和政策体系,制定全国生态保护规划,在全社会大力进行生态文明教育”。  相似文献   

10.
在对人与人和人与自然关系的认知上,生态文明理念的提出是人类社会发展理论的一个飞跃。构建生态文明社会的焦点是解决经济发展模式的“价值转向”问题。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生态文明绿色发展提供了价值支撑,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必须反思与批判工业文明模式下的价值困境。构建生态文明绿色经济的价值内涵需要彰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理念,体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责任,遵循马克思“人类发展最终目标”的价值实践。  相似文献   

11.
李华 《世纪行》2013,(5):22-22
一、普及生态文明理念。新型城镇化,"新"在发展理念和方式。集约、智能、绿色、低碳,应该贯彻到城镇化的生态文明过程与行动上,首先要改变的是人的观念、体制和行为。应该在思维模式和理念上实现从工业文明向生  相似文献   

12.
李玲 《群众》2023,(1):33-34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启东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持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全力打造“缤纷百里”海岸,全域推进“美丽启东”建设,保持定力、久久为功,切实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近年来,启东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农村河道长效管护获全省第一等次,  相似文献   

13.
何平 《重庆行政》2015,(3):14-15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蓝天白云、青山绿水是长远发展的最大本钱,良好的生态环境本身就是生产力,也是一个地区的核心竞争力。”中共重庆市委书记孙政才同志也意味深长地说:“生态涵养发展区和生态保护发展区的核心任务也是发展。”重庆市委的五大功能区域战略,将地处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的武隆带进了全新的生态时代。建设生态保护发展区,要求既守住生态底线,又释放发展能量。武隆积极把发展置于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的建设来通盘考虑,按照生态环境更加优良、生态建设更加完备、生态保护更加严格、生态制度更加完善、生态文化更加普及、生态产业更加发达这“六个更加”要求,加快打造“国际知名旅游胜地、生态工业经济高地、生态文明示范区县”,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和“中国武隆公园”,逐渐探索出一条生态文明引领、生态经济支撑、生态制度保障的绿色崛起之路。  相似文献   

14.
刘启营 《前沿》2008,(8):157-159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关系的思想,其核心在于人类应该如何认识与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它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基本精神,为实现生态文明提供了坚实的哲学基础与思想源泉。以传统文化为视角,正确理解与把握生态文明的深刻内涵,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生态文明的伟大目标,具有重要的启迪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胡新 《求索》2007,(12):145-147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中国传统哲学提倡“道法自然”、“惟齐非齐”、“天人合一”,生态伦理学在本质上反映了传统哲学“天人合一”的思想精髓,强调“人化自然”中“人”与“自然”的和谐,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过度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人们在受高科技“恩惠”的同时,也受到了自然的惩罚,为此,提倡生态文明,赋予“自然”以人文关怀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16.
惠建林 《群众》2014,(1):42-43
常熟作为沿海经济比较发达地区,人多地少、生态空间有限、环境承载能力薄弱等问题一直较为突出。近年来,常熟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水青山胜过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持不懈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绿色经济,践行绿色惠民,着力构建集约高效的生产空间、宜居适度的生活空间、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先后获得国家生态市、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国际花园城市等称号。  相似文献   

17.
李晓培 《前沿》2013,(15):54-58
在建设中国特色“生态文明社会”的伟大实践中,以生态马克思主义为视角的高校社会服务积极借鉴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积极成果构建高校社会服务的生态文明建设模式,批判“经济理性”,是高校社会服务的“生态理性”诉求;终结传统科技观,彰显了高校社会服务的科技伦理关怀;解构单向度的社会,体现了高校社会服务的社会关照;消解传统实践方式,展示了高校社会服务的实践情怀.探索高校社会服务的生态文明建设模式的可能性路径,以生态理念引导科技合作,实现科技成果绿色转化;以“双向度”视角审视科技,注重“绿色人才”培养;以日常生活批判的视角引领现代绿色生活方式,设立社区学院;以现代“绿色消费观”消解传统“消费观”,构建绿色消费文化输出渠道.  相似文献   

18.
龙丽波  李梁 《创造》2020,(2):69-73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必然导致生态危机,指出了人与自然应和谐一致,阐发了科学技术对生态的二重影响,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发展的非绿色性,只有对资本主义私有制进行积极扬弃,才能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解。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中蕴含着绿色发展理念,二者在发展目标上达到了和谐统一,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为当代民族地区由传统发展模式向绿色发展的转变提供了政策支持和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9.
生态社会主义是发轫于西方绿色运动的一种社会主义思潮,其将马克思主义与人文理念、生态理念以及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结合起来,重新思考资本主义与生态环境的冲突,进而寻求社会变革的根本途径与策略,并积极探讨社会主义的理想模式.生态社会主义在思想理论上与绿色政治是有区别的,虽然存在缺陷与不足,但是其提供的解决生态危机的方案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模式,已给全球进步发展以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沈从文与道家生态美学的契合与共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柏胜 《求索》2010,(1):180-182
道家生态美学是我国古典美学领域内的一个典型代表,它以老子的“道论”为基础,主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竭力追求天、地、人所构成的整个宇宙系统的自然朴实与生态和谐。深受道家生态美学影响的沈从文,其审美观一直突出地表现为对自然美和人性美的崇尚和追求。他的“皈依自然”和“供奉人性”的审美思想在其诸多作品中多有体现,特别是他的代表作《边城》以优美的人类生存图景给我们诗意言说了“道法自然”、“恒德不贷”、“上善若水”、“见素抱朴”等诸多道家生态美学理念,鲜明地表现了作者对人类未来美好生态图景的凝眸和憧憬,为我们解决当前世界生态危机、构建和谐社会勾勒了美好蓝图,提供了宝贵的生态启迪和拯救理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