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今日海南》2009,(11):4-4
10月2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四次政府间委员会常规会议正式批;隹海南“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进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批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标志着黎锦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终获成功。  相似文献   

2.
刘厚宇 《新东方》2010,(5):32-36
黎族民歌有着悠久历史和鲜明的民族特点,是我国少数民族珍贵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学术价值,并已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对于海南黎族传统音乐的挖掘、保护工作,自1950年代持续到新世纪。然而,在全球化的大潮冲击下,  相似文献   

3.
孙文刚 《今日海南》2013,(10):34-35
所谓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是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手工制品和文化空间。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十分丰富。2006年5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518项,其中,海南省有9项人选,即崖州民歌、儋州调声、黎族打柴舞、临高人偶戏、黎族原始制陶技艺、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黎族树皮布制作技艺、黎族钻木取火技艺、黎族三月三节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510项,  相似文献   

4.
王明泽 《今日海南》2011,(12):12-13
黎锦是海南岛黎族民间织锦,精美绝伦,历史悠久,其制作工艺更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首批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说,黎锦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海南的形象,对海南来说有特殊的意义。所以在海南做黎锦生意,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其背后所蕴藏的社会效益更是不容忽视。海南锦绣织贝实业有限公司就是一家从事黎锦研究、开发、生产、营销于...  相似文献   

5.
《今日海南》2016,(4):2-3
正黎族苗族传统节日"三月三",是海南民族地区一年一度最盛大的民间传统节日。2006年,海南黎族"三月三"节被列入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经过多年发展,"三月三"已成为传承和弘扬海南黎族苗族优秀传统文化、展示民族地区经济成就、促进商贸旅游发展、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盛会。2016年海南黎族苗族传统节日"三月三"主会场设在素有"养生天堂"之称的白沙黎族自治县。节  相似文献   

6.
高智  罗天望 《今日海南》2012,(10):32-33
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存量分析海南有汉、黎、苗、回等54个民族,创造了许多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国家级保护项目有25项,省级保护项目80项,涉及戏曲、乐舞、竞技、美术、服饰、节庆等多种门类。这些文化形式,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海南旅游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海南目前已挖掘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上看,其种类较齐全,传统舞蹈、音乐以及传统技艺、民俗占比重居多,其他种类像传统医学、民间传说、民间文学等占比重相对较少,有待发掘。具体说来,  相似文献   

7.
<正>4月1日,2014年海南黎族苗族"三月三"活动在五指山开幕。近万名全省各少数民族市县的黎族苗族同胞代表、五指山市民,齐聚一堂,载歌载舞,欢庆海南黎族苗族传统节日"三月三"。此次活动持续3天,包括"浓情三月三·幸福五指山"主题文艺晚会、黎祖祭祀庆典、原生态民歌对唱、黎锦苗绣技艺比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比赛、民族地区旅游推介会、黎族苗族特色美食商品一条街、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展等10余项节庆活动。  相似文献   

8.
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下称"非遗")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各族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为深入开展海口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工作,促进乡村振兴、传统文化传承,更好地服务海南自贸区(港)建设,海口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专题调研组,到海口市群众艺术馆、龙华区骑楼老街等地现场调研,并前往非物质文化遗产极其丰富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下称“新疆”)考察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工作。  相似文献   

9.
在海南省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黎族竹木器乐名列其中。黎族民间音乐丰富多彩,有的缠绵低沉,有的慷慨激昂,有的优美抒情,有的粗犷雄壮。  相似文献   

10.
肖海 《求索》2008,(2):53-55
中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越来越受到重视,但对如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在探索之中。在知识产权保护领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用地理标志保护是最佳选择。地理标志除具有一般商标的区别来源、保证品质、保护商誉、不要求新颖性和创造性、保护期可以无限期等的适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优点外,地理标志的地域性、群体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同,地理标志保护具有的优点正好可以用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地理标志保护有商标保护模式和专门法保护模式,只要利用现行的地理标志保护制度,对其保护范围扩大到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就可实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地理标志的申请人应为挂靠政府部门的协会或其它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地理标志保护不得影响在先权利行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地理标志应允许非商业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11.
旅游开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既有积极影响又有消极影响。旅游在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保护和展示的窗口,加强了保护资金的力度,培养了群众基础的同时,如果开发不当,其商业性质又可能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来面貌扭曲变形。少数民族歌舞是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中的特殊作用具有不可替代性。本文以云南民族歌舞为例,指出在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中政府应通过加强立法工作、理顺部门关系,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教育,与旅游业相结合、积极推进产业化等行政管理措施,实现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利用的双赢。  相似文献   

12.
吴凡文  王千石 《前沿》2015,(2):77-79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在附则部分的规定,肯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机制与知识产权制度存在一定程度的兼容性,确认了通过知识产权相关法律制度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合法性,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价值诉求、权利属性、权利主体及客体等方面与传统的知识产权存在较大的差异,通过知识产权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势必要逾越其中的天然障碍,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适用知识产权的保护必然是有限的。  相似文献   

13.
王成平 《人民论坛》2012,(14):132-133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和文化趋时化的时代背景下,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该文从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出发,对如何有效地保护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一些思考,并提出保护对策,对推动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今日海南》2011,(7):5-5
近日,国务院批准文化部确定的第二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扩展项目名录,并对外公布,海南省共有6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入选。临高县临高渔歌、白沙黎族自治县老古舞、海口市海南斋戏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相似文献   

15.
宋效奇 《前进》2013,(10):49-50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人类为保护自己的精神家园而展示的一项极具战略眼光的文化传承工程,也是一项世界性的重大课题。这里,笔者结合近年来的工作实践,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谈几点认识和想法。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现实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仅十分重要,而且十分迫切。在对大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中,我们发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历史的见证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仅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需要,也是国际社会文明对话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目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问题和困难十分严重,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已经刻不容缓。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必须秉持一些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7.
近日,国务院批准文化部确定的第二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扩展项目名录,并对外公布,海南省共有6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入选。临高县临高渔歌、白沙黎族自治县老古舞、海口市海南斋戏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相似文献   

18.
刘敬华  王建民 《前沿》2012,(12):137-138
河北历史悠久,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非常丰富。2006、2008、2011年国务院先后批准公布了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河北省入选这三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共计75项。本文通过分析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历史和现状,以磁州窑为例进行数字化保护和传承的建设性探索,以此来推动河北省在数字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进程。  相似文献   

19.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这种特殊的智力成果的保护,如果直接适用现行知识产权制度会受到诸多限制,但这并不意味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需要知识产权制度.相反,民族地区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建设.文章结合<凉山彝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和<北川羌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梳理了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0.
在当下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背景下,阐述了目前我国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研究和实践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保护与开发策略,包括政府主导下的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以不同类别的黄河非物质文化遗产设计讲述不同的“黄河故事”,数字赋能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对“黄河故事”进行虚拟化创设,从而有效实现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永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