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传统中国农村社会的治理,是由国家政权和社会权威在制度与非制度两个层面展开,它成功地保持了农村社会的基本稳定。而近代以来传统的治理方式被破坏后,新的治理方式到新中国建立前一直没有取得成功。建国之后,中国共产党将现代“政党运动”与政权建设相结合建立起适应工业化发展的人民公社体制,在一段时期内实现了对农村社会的稳定治理。改革开放后,代替人民公社体制改革的乡镇政权和村民自治的设计并没有达到当初设想的效果。因此农村社会治理的重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相似文献   

2.
我国城市人民公社化运动未造成巨大灾难的原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和城市人民公社都是“左”倾错误的产物,但城市人民公社并没有像农村人民公社一样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其主要原因在于毛泽东对这两种人民公社的截然相反的态度。“穷过渡”思想的影响,对城市中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对立情绪的顾虑和对城市与工业经济的不熟悉, 加上当时破除苏联模式的工业经济体制改革刚刚起步,使毛泽东对城市人民公社一直持冷静和谨慎的态度,当公社出现问题时又迅速给予纠正,并很快结束了其命运。城市人民公社建立时没有打破原有的行政、生产组织,其建立和解体没有造成大的混乱。公社举办的社办企业在当时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所以,在“左”倾灾难泛滥的时代,城市人民公社竟然没有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大的灾难。对这个问题的探讨,不仅是对历史的负责,对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也将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农业六十条》是人民公社的宪法。邓子恢、毛泽东、田家英、华国锋等人都对《六十条》的制订与修改作出了贡献,其中邓子恢主持制订的《农村人民公社内务条例》为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依据。它的贯彻执行部分地克服了人民公社体制内生产队之间和社员之间的平均主义,并最终确定了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的公社新体制。《六十条》的制订及其多次修改始终遵循"调查研究——征求意见——修改文件"的工作程序,是中共中央在"大跃进"之后农村工作理念和工作方法的质变与飞跃。  相似文献   

4.
人民公社时期的中国农村合作医疗经历了1958年的迅速兴起、"文革"时期的"超常规"发展、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的大面积萎缩瓦解等几个阶段,反映了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合作医疗兴衰演变的主要过程.  相似文献   

5.
冯蕙 《党的文献》2007,(1):44-51
第二次郑州会议是毛泽东为纠正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出现的"左"倾错误而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这次会议的重要成果,是针对农村中出现的"共产风"和瞒产私分问题提出了整顿和建设人民公社的十四句话方针.在这次会议中,毛泽东站在纠"左"的前列,提出在人民公社实行生产队的基本所有制,从而放慢了人民公社"一大二公"的步伐,调动并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他强调领导干部要多谋善断,特别要注意听取不同的意见,尽可能地不犯或少犯错误.由于历史条件和认识上的局限,这次会议没有能够从根本上解决人民公社问题,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在纠"左"方面还需要经历艰难的探索过程.  相似文献   

6.
1959年庐山会议后,中共党内“左”的思想再次泛滥,使中共前期的纠“左”努力被迫中断,造成了严重的后果。不久毛泽东和中共中央逐渐冷静下来,采取各种措施继续纠正“左”的错误,解决农村严重的危机。毛泽东非常关注人民公社体制调整,在他的推动下,公社所有制规模最终退到初级社规模的生产队,以其为基础的新公社体制逐步建立起来,有效解决了生产队之间的平均主义的问题,促进了农业的恢复和发展。今天重新审视这一段历史,仍然能从中得到一些有益的经验和启示。  相似文献   

7.
农村人民公社在当代中国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相关的资料搜集整理在其出现后不久即已展开。但人民公社时期的资料搜集整理多带有较为浓厚的意识形态化色彩,资料形式主要为报刊文件资料汇编、调查报告以及各种经验介绍等,且内容相对比较单一。农村改革以来的相关资料搜集整理相对减少许多,虽然资料形式多样,但缺乏系统性、专题性的农村人民公社史料汇编,存在许多不足。史料工作的滞后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人民公社史研究的进一步拓展。  相似文献   

8.
作为一种在总体上并不成功的制度安排,农村人民公社之所以能存在20多年时间,与它在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为工业化建设提供资金、推动农业基本建设、促进农村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农村社会保障、普及和提高农业生产技术等方面所发挥出来的制度绩效是密不可分的。但也正是在发挥这些制度功能的同时,最终也导致农村人民公社制度退出历史舞台的必然命运。  相似文献   

9.
邓子恢是我国农村改革的先驱。人民公社化运动后不久,他就提出了建立以人民公社集体经济为主体、个体经济为补充的所有制结构,实行按劳分配、适当照顾的分配制度,实行以包产到户为代表的一系列责任制等改革主张。他的农村改革思想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农村人民公社家庭副业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家庭副业是人民公社时期集体经济之外的由社员独自经营的一项生产活动。它出现于初级社,至人民公社时期最终成型。以自留地为主要内容的家庭副业在人民公社时期的农村经济中发挥了十分积极的作用,是集体经济的重要补充和社员家庭收入的重要来源。集生产资料的使用、收益和部分处分权于一体的家庭副业,以其集体经济难以企及的高效和高成长性为后来兴起于公社末期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经验。  相似文献   

11.
对于曾经的“人民公社”运动,很多人只知道“农村人民公社”,却不知道“城市人民公社”。街道成立人民公社的缘由1957年底至1958年初,国内出现了兴办“人民公社”这一“新生事物”。1958年8月上旬,毛泽东到河南视察时,当地领导向他汇报用“人民公社”这个名称的缘由,毛泽东听后说:“人民公社这个名字好,包括工农商学兵,管理生产、管理生活、管理政权。”8月9日,他到山东视察时又说: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形式,人民公社在中国存续了26年之久。排除感情色彩,将其放在一定的历史范围内,用冷静、理性的目光对之加以重新审视,是有一定现实价值的。单一公有制的推行、集中动员体制的确立、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开展,应该说是人民公社时期农村的主要社会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3.
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大跃进的产物。人民公社政社合一、一大二公、一平二调、“穷过渡”等特点,都是“左”倾思想泛滥的结果。这种高度集中统一的体制,超越了我国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客观要求,并由此导致了农村发展的徘徊和停滞。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我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严重失误。反思人民公社的发生过程及“左”倾思想形成的条件,对于社会主义事业的未来推进,仍有一定警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霞飞 《世纪风采》2014,(10):3-11
1958年出现的大办人民公社热潮,突破了毛泽东原来的设想,出现了不少问题。毛泽东最早发现了这些问题,并且在纠正错误和继续探索中及时调整办人民公社的思路,最后形成了存在长达20多年的中国人民公社模式。“对虚报的人要进行教育,进行辩论,不要讲假话,是多少就是多少”大办人民公社中出现的最突出的问题,是刮共产风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人民公社与农村现代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分析建国后农村社会主义改造的途径入手,列举了农村现代化过程中的困境与阻力,并进而提出人民公社制度是为了摆脱困境的一次制度创新与实验。尽管这种超越现实生产力状况的制度模式事实上阻碍了农村的现代化进程,却在打破农村传统生活模式方面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发动"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想寻求一种不同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方法,而且是比苏联更快的方法。人民公社受斯大林所有制理论的影响,与苏联的农业公社有着相同之处。在纠"左"过程中,毛泽东建议四级领导读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这对纠"左"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也产生了消极影响。通过纠"左",人民公社在所有制形式上退回到类似苏联的农业劳动组合,但仍然保留着苏联农业公社的某些特征,实际上成了两者的混合体,这是纠"左"不彻底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7.
新中国成立以来,乡村治理模式的变迁可以分为两个阶段:改革开放前以人民公社体制为载体的控制型治理模式与八十年代开始确立的以村民自治为核心的"乡政村治"治理模式。在这两个阶段,农村社会呈迥然相异的发展状态。反思乡村治理模式对农村社会发展的影响,可得到如下启示:乡村治理须以经济社会的现实发展为基础;乡村治理须尊重农民的意愿与创造性;乡村治理不应割裂历史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18.
《福建党史月刊》2013,(15):10-10
毛泽东在号召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后,为了了解农村的现状和问题,他亲自组织了由田家英、胡乔木、陈伯达分别担任组长的三个调查组,用10到15天的时间,分赴浙江、湖南、广东农村蹲点调查.1961年1月下旬,毛泽东离开北京到达杭州,开始指导三个调查组的工作.按照毛泽东的要求,调查人员都住在农民家里,并调查了一个情况最好的生产队和一个情况最坏的生产队.沿途的调查中,毛泽东越来越清醒地意识到,1960年中央向全党发布的《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的紧急指示信》(简称"十二条")尽管解决了一些问题,但只是一些原则性意见,不够具体.要解决农村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必须搞一个详细的人民公社工作条例.  相似文献   

19.
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已得到学术界广泛的关注,并成为近期学术热点之一.但对于人民公社时期剩余劳动力状况的研究尚不多见,笔者认为,该时期农村积存下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只不过被掩盖在"全民就业"的体制之下.因此,廓清公社体制对剩余劳力及其流动的制约因素,分析由此所造成的经济、政治、社会各层面上的影响,也就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对农村基本核算单位的探索历程薛培松在1958年夏掀起的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全国农村约有99%的农户参加了人民公社。人民公社体制一般分为公社、生产大队(有的地方叫管理区)和生产队三级。生产队下面一般分为若干个生产小队或作业组。1958年秋冬,毛泽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