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形式主义法学的历史困局误读剥离了法律与逻辑的天然联系,然而机械的演绎逻辑观忽视了法律的开放属性,法律逻辑需要一种动态和发展的逻辑观。"论证逻辑"是一种天然的法律逻辑,它善于理解并表达法律的理性特质,包括法律推理的可废止性、法律论证的论辩属性和法律对话的程序理性等。不同于基于后承关系的逻辑,"论证逻辑"实质上是一类关于非形式逻辑和形式论证理论的概括性统称。它的目的是为法律论证实践提供一种分析、比较和评估论证的综合方法,从而在证成司法证明和规范法律程序等方面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2.
法律论证理论旨在通过提出一系列论证规则,进而构建一个民主开放的商讨性论证机制,将人们对法律正义的追求转化为程序性共识,其哲学基础是生成性的哲学思维,法理基础是法律商谈理论。法律论证理论的基本问题涉及程序启动前提、活动主体、论证过程、论证规则、论证责任分配及论证结果等六个大的方面。  相似文献   

3.
张美玲 《传承》2012,(6):94-95
自20世纪70年代非形式逻辑兴起之后,作为逻辑学的重要分支之一,非形式逻辑的研究越来越多地受到各国学者的重视。它主要研究日常生活中的真实的论证。非形式逻辑的发展扩展到法律领域,引起了以法律论证为主要方法的转向。  相似文献   

4.
为了获得地方法院的认可和接受,指导性案例必须合理安排自身的文本论证策略。最高人民法院已经做出了相当的努力,形式上的策略包括通过相关正式司法文件进行造势,并对指导性案例的具体文本进行剪裁。此外,从实质策略的角度来说,指导性案例中还援引和借鉴了法律规范内外的多种权威资源来加强论证。但是,以上的论证策略中还存在着不少缺陷,表现在效力定位不明、缺乏配套规定、内容过于简略和忽视过程分析等方面。这些缺陷和不足也为完善指导性案例的论证策略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5.
邵莹 《新东方》2007,(9):44-47
法律推理是现代法学、特别是法理学关注和研究的基本问题。法律推理是法律适用中的一种思维活动。它以确认案件事实和法律规则作为推理的已知前提,其目的是为法律判决的结论提供正当理由,以论证具体案件的判决结论的可靠性、正当性和合理性。法律推理有形式推理与实质推理之分,即本文所阐述的逻辑论证与经验判断。  相似文献   

6.
司法正义是实现法律正义的主要方式,它可分为实质正义与形式正义。实质正义是形式正义的源头,形式正义是实质正义的普遍化,通过司法实现正义的机制在二者的循环发展中不断得以完善。法律论证是法治社会实现司法正义的最佳方式,它展示了司法正义的产生过程,让"正义"以看得见的方式得到实现。在法律实践中,两大法系通过法律论证实现司法正义的方式各有异同,给我们提供了借鉴与启示。我国的案例指导制度作为一个实用主义制度,其任务是将实质正义普遍化为形式正义,它的核心问题在于案例的创制以及推广和适用。前者对应的是实质正义的论证,后者对应的是实质正义的普遍化。创制指导性案例需要进行谨慎的论证,推广指导性案例应从案例的来源、发布、标准和效力四个方面予以考虑,适用指导性案例则关键在于确定案例之间的相似性,同时这个过程类似于适用制定法规则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不起诉是检察机关做出的重要的法律决定之一,实践中,检察机关在做出不起诉时说理性较差,只简单罗列理由,缺乏逻辑基础和严格的论证,同样会遭遇“明希豪森困境”。法律论证是一种确立法律结论的正确性和可接受性的方法,将这种方法引入不起诉决定中,具有方法论意义和深远的政治意义。在不起诉决定中,可以根据不同情况采用不同论证方法和模式,本文将阿列克西的法律论证理论尝试性的运用在不起诉决定的证立上,如果在不起诉决定过程中引入法律论证理论,那么必须在程序上做相应的变革。  相似文献   

8.
法律作为人类“定纷止争”的行动理由和理性实践应当具有可接受性,此种可接受性可部分通过其修辞属性即法律修辞的可接受性得到满足,这不仅是因为修辞学为法律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推理和论证方法,更重要的是,修辞学为认识和理解法律提供了极为重要的理论资源和思维方式.[1]对法律修辞的可接受性可从逻辑、主体、语境等多个视角进行分析,其中逻辑视角的分析意义不容忽视,这不仅因为逻辑特别是非形式逻辑构成着法律修辞的理论基础,而且这种非形式逻辑在修辞论证的前提选择及论证形式构建上本身就服膺于法律的可接受理论.  相似文献   

9.
《公安研究》2010,(12):8-8
石现明在《理论与改革》2010年第2期撰文认为,实质法律推理是相对于形式法律推理而言的,是在没有现成且明确无误的法律规范可资适用的情况下,以法律的目的和基本理念、普遍接受的公平价值观念、社会公共利益等法律之外的因素作为大前提而进行的法律推理。实质法律推理有助于克服形式法律推理的缺陷和弊端,有助于促进和实现实质正义。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法律逻辑为研究对象,从法律逻辑引出法律推理,介绍目前法律推理的研究状况,从法律推理中探究实质推理的作用和应用。笔者认为,形式推理和实质推理两者不可偏废,只有两者相结合才能构建完善科学的司法体系。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论点摘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特征高尚全在《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7年第3期撰文指出,邓小平同志创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指导我国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强大思想武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按照中国的国情实行的、与时俱进的社会主义。它既不同于传统的社会主义,又不同于资本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五个主要特征:(1)以民为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民为本,就是以人民为本位,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它不同于"以官为本",最根本的就是要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2)市场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  相似文献   

15.
论点摘编     
袁东振在《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6年第6期撰文指出,为了维护政治和社会稳定,拉美国家的一些执政党和政府采取了许多措施,试图缓解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这些措施主要有:(1)扶危济困,促进社会和谐。许多拉美国家把减少贫困作为一项重要的社会政策,出台了减少贫困的专门计划和措施,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墨西哥的“团结互助计划”和“教育、食品和卫生计划”,哥伦比亚的“根除极端贫困计划”,玻利维亚等国家的“社会基金计划”,智利的“智利团结”计划,巴西的“零饥饿计划”等等。  相似文献   

16.
论点摘编     
马克思主义哲学三十年来的收获与发展李德顺在2008年第8期《理论视野》上撰文指出: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这30年来的发展有两个基本估计:第一个基本估计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邓小平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和理论体系的形成,我们的哲学实际上已经基本走出了过去的哲学体系模式,一个具有时代高度和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正在酝酿和形成。第二个基本估计是形成和发展具有时代高  相似文献   

17.
18.
19.
绿色经济制度创新理论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燕  邹骥 《理论月刊》2005,(3):89-92
文章介绍了制度创新的一般理论,对绿色经济的制度创新作了理论性分析,分析了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与一般创新的区别,并从外部性角度和我国的现实情况分析了制度创新的必要性。分析了原有制度安排的缺陷,并提出通过制度创新建立激励兼容机制,促进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介绍了我国在绿色经济制度创新方面的一些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20.
孙亮 《岭南学刊》2020,(2):16-21
政治巡视本质上是对政治权力自上而下的政治监督,具有政治生态净化、政治分歧整合、政治矛盾调解等功能。政治巡视可预防巡视工作边际效用递减以及摆脱路径依赖效应,从而保持从严治党的高压态势。从经济巡视到纪律巡视、再到政治巡视的实践转向,反映了党的巡视内容的精准定位和持续深化。政治巡视是政治组织进行政治建设的创新性路径和方式。政治巡视虚实论、政治巡视雷同论、政治巡视级别论等谬论产生的原因较为复杂,它们或虚化、或弱化、或边缘化政治巡视,其消极影响不容小觑,故需要甄别其义,以正视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