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顺应历史潮流,维护全人类共同利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主席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谈到国际形势和对外工作时,提出“我们主张顺应历史潮流,维护全人类的共同利益”。 “维护全人类共同利益”这一崭新的思想和命题是对我国国际关系理论的重要发展。 “全人类共同利益”是近代民族国家兴起和国际关系发展的产物,并随着各国相互依存关系的加深特别是经济全球化发展而不断扩展。这将愈益冲击国家主权的传统观念,造成国家主权的让渡现象。但在相当长历史时期内,国家仍是国际关系最基本的行为主体,国家利益仍然在国际关系中占居主导地位。坚持国家利益与全人类共同利益的和谐统一,是我国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2.
论国际关系的双重价值标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国际关系价值标准是随内外条件变化而不断变化的国家外交指导原则。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动和国际关系主旋律的变化 ,国家利益的内容、性质和获得方法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与全人类共同利益的统一性大为增强 ,国家利益成为全人类共同利益的组成部分 ,全人类共同利益成为国家利益新的生长点。世界各国都应该把两者统一起来 ,作为新形势下国际关系的价值标准 ,从而推动国际社会向和平、民主、稳定、合理的方向前进  相似文献   

3.
全人类共同利益与中国的和平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和平、合作、发展的时代潮流下,全人类共同利益一方面愈加凸显,一方面受到挑战。中国人民的生存与发展利益,是全人类共同利益的组成部分。为了捍卫全人类共同利益,应对人类生存与发展面临的挑战,世界需要中国实现和平发展。中国正将本国人民的利益与全人类共同利益有机协调起来,在与各国构建互利共赢关系的同时,将主要依靠本国资源和本国人民的智慧与创造实现和平发展。  相似文献   

4.
当前国际局势保持和平态势,但局部性的战争、动荡与紧张有所加剧。霸权主义是当今 世界动荡不安的主要根源;单极与多极之间的国际秩序之争。仍是国际斗争的主线。国 际反恐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国际反恐阵线的内部分化倾向进一步显现。世界经济可望继 续保持繁荣。但高油价、对战略性资源的恶性竞争、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对世界经济的不 利影响趋于上升。国家主权在国际关系中的基石地位没有弱化而在强化。应对挑战,中 国必须坚持和倡导在相互尊重主权的前提下,积极寻求存异基础上的求同,多元基础上 的共识。共赢基础上的合作。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大旗,处理好维护中国自身利益与促 进全人类的共同利益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全球化进程中的“国际利益”解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新科技革命浪潮的推动下 ,国际政治舞台上一个引人注目现象就是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发展 ,并由此引发了国际关系广泛而深刻的变动。作为传统国际政治理论核心概念的“国家利益”已不能满足准确描述、正确解释、恰当预测流变中的国际社会现实。国际社会中行为体的多元化及相互依赖加深、全球性问题的凸现、全人类共同体意识的强化、价值分配机制的转换等 ,催生出以往的国家利益概念所不能涵盖的“国际利益” ,并成为解释分析国际社会现实变动实况、机制、意义和方向的一个重要概念。国际社会行为体 (主要是主权国家 )要在全球化进程中真正实现自己的国家利益 ,不仅不能忽视国际利益 ,而且要最大限度地确保国际利益与国家利益相融合 ,进而积极探求实现国际利益的新途径 ,促进人类的共同进步和繁荣。  相似文献   

6.
朝鲜核问题与中美利益博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朝鲜核危机爆发后,中美关系有了进一步加强,表明在某些地区安全问题上两国具有共同的利益.本文通过对中美在朝鲜半岛复杂多元的利益进行比较分析,划分中美之间的战略利益异同及其等级差异,在理论上建立两国利益级差参考系数,考察中美在朝鲜半岛的冲突与合作范式;在实践上寻找避免矛盾升级的途径,加强双方共同利益,维护国家在半岛的战略影响,确保中美关系的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7.
普京继承了叶利钦的“双头鹰”外交,同时又做了较大调整,在“国内目标高于国外目标”的前提下,将对外政策紧紧扣住保障国家安全和服务国家经济发展这两个主题。强调“务实、经济效益和国家利益至上”,突出外交的经济内涵。在维护国家核心利益的基础上,积极推进灵活务实的全方位平衡外交。  相似文献   

8.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加剧。为了维护人类的共同利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走到了一起,围绕如何保护气候、限制温室气体排放,展开了谈判、交涉等一系列的活动。这其中有合作也有冲突,全球气候协作的国际进程有曲折也有进展。它一方面形成了各国利益的互补与联系,促成了国际合作,另一方面也引发了国际间的对抗与冲突。这其间,困扰人们的是国家利益和人类共同利益之间的“囚徒困境”,体现的是国家利益至上原则。  相似文献   

9.
从“上海五国”机制的启动直到“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毫无疑问是各成员国共同利益的推动。新自由主义学派的国际机制理论则认为,机制源于合作,因国家间相互依赖而产生的合作需求是创建国际机制的根本动因。罗伯特·基欧汉运用博弈论分析了合作产生的动力和可能性,他指出某些国家之间要想达成某种合作,首先要有共同的利益存在,同时要实现这一共同利益必须通过合作。  相似文献   

10.
基于由现实重大共同利益、重大共同利益政治认同和利益协调制度机制组成的理论框架 ,本文对中欧、中美和中俄之间发展一种“全面合作伙伴关系”的影响因素和现实可能性做了比较分析。作者认为 ,相比而言 ,中欧“全面合作伙伴关系”有着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潜力。  相似文献   

11.
12.
由美国引发的经济危机已经席卷全球,无论是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如日本、欧盟,还是发展中国家如印度、中国,都已笼罩在全球经济衰退的阴影中。本文探讨作为正在崛起的亚洲大国——印度和中国,应采取怎样的措施遏制全球经济危机对本国经济造成更严重的伤害,以及印中两国如何借鉴对方在应对经济危机过程中采取的有效政策以尽快重新走上经济发展的正轨。  相似文献   

13.
2007年1月11日,“2006年拉美国家大选及其政治走向”课题结项暨拉美大选的影响与左派发展问题研讨会在拉美所召开。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慎民与会并发表主旨演讲,深刻分析了当前的世界格局和政治走向,拉美左派的发展对该地区形势的影响。现全文发表如下。  相似文献   

14.
<古兰经>树立伊斯兰教与伊斯兰文化之根,塑立教义教法与教理学理之本,确立穆斯林伦理道德与行为纲常之据的文化价值和社会功能,因语言障碍没有得以全方位展现.于是,穆斯林学界基于<古兰经>和圣训的创制原理与基本精神,严格遵循<古兰经>注释学学理原则,展开了译注<古兰经>的长期学术工程.<古兰经>译注解读了伊斯兰教的基本知识,使<古兰经>真正成为人类共享的文化财富;丰富了伊斯兰文化,使之成为世界范围的一大文化系统;加速了伊斯兰教植根于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步伐,使之顺应所在国的国情,并不同程度地实现本土化与学说化;增进了伊斯兰文明同其他文明之间的理解与包容,认同与交流,对于多元文化和谐相处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国正处于国内经济体制深化改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入调整、思想观念深度更新之中,党的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日益突显出来。在这样的背景下,来重新审视苏共亡党的原因对我国当前的党风廉政实践具有重要的价值。从苏共亡党教训可知,党风廉政建设是立党之本。  相似文献   

16.
苏联的干部委任制始于列宁时期 ,形成于斯大林时期。委任制作为俄国文化的积淀在苏联一定历史时期的存在 ,有其合理性。但是委任制毕竟要被现代社会所抛弃。斯大林非但未能及时进行改革 ,反使之登峰造极 ,最后给后代留下了遗患。  相似文献   

17.
1911年(农历辛亥年),在经过4月广州起义、10月武昌起义之后,爆发了全国规模的辛亥革命。两个月内即有鄂、湘、陕、赣、晋、滇、黔、苏、浙、桂、皖、粤、闽、川等省宣布独立,清政府迅速垮台。12月,孙中山先生出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清帝被迫宣告退位。  相似文献   

18.
资源战略历来是全球地缘政治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石油安全也成为世界各国在考虑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最先关注的问题之一。 石油是“能源中的能源”、现代工业的“血液”和现代经济的命脉。在当前,石油不仅象征一种财富,更是一种战略物资,具有政治特性,能够产生种种政治效应,影响国家的稳定与安全。正是由于石油对现代社会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9.
来自印度的锡克教徒移民菲律宾已有百余年的历史。随着一批又一批移民的到来,菲律宾锡克教徒不断增多,锡克教徒群体在形成的同时,锡克教在菲律宾传播开来。他们在菲律宾主要经营商业,以求扎根于当地;还进行各种宗教活动,以传播和继承锡克教文化。但在与印度家乡宗教与文化都截然不同的天主教国家里,锡克教徒作出了一定的调适,以缩小与当地主体民族之间的文化鸿沟。  相似文献   

20.
论苏联失败的经济根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联的崩溃无疑是一种社会性失败,社会性失败必须从经济基础找原因,根本的原因在于苏联的基本经济制度--计划经济制度.苏联计划经济制度的种种弊端实际是这一制度内在的不可克服的矛盾的反映,这一矛盾就是计划的指令性与个人消费的不可计划性之间的矛盾.把社会再生产的各个环节--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纳入统一计划,是苏联计划经济制度的存在前提.个人消费的选择性特征,决定了个人消费不可能由社会统一计划.由此便形成了否定苏联计划经济存在前提的计划与个人消费的对立.在苏联计划经济制度下,解决这一矛盾的惟一办法是压制个人消费,用供应短缺方式使原本不可能由社会统一计划的个人消费变成可以统一计划的,这实际上并没有消除这种对立.计划与个人消费的对立对社会再生产产生了致命的影响,使社会经济陷入危机循环,而危机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以猛烈的形式爆发出来,最终导致经济基础乃至整个苏联社会的崩溃.压制个人消费是苏联计划经济赖以存在的内部条件,与外部世界的制度性隔绝是其存在的外部条件,从长期看这些条件都是难以为继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