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构建与生态文明相适应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消费伦理是建设生态文明必不可少的道德支撑。工业文明时代的现代性消费伦理是人类中心主义在消费领域中的体现,由它主导的消费方式对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造成巨大的威胁。超越现代性消费伦理,倡导生态消费伦理,将会引导人类走向生态文明之路。  相似文献   

2.
现代性作为现代社会深层嬗变的一种标示,必将从根本上呈现人的身体、欲望、心灵和精神的内在构造本身的转变,这便把现代人抛掷于道德资源的日趋匮乏、道德信念危机的日趋加深、道德文化力量的日趋减弱这一现代性危机之中。通过对现代性的反思,从历史中寻找解决当今道德危机可资借鉴的资源,有助于揭示现代性社会所需要的伦理精神。  相似文献   

3.
袁梅 《求索》2010,(6):125-127
"天人"思想是中国哲学传统的核心理念,蕴含着丰富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智慧。儒家的"天人合德"、"天人同构",道家"天人同源"、"道法自然"以及佛家的"依正不二"思想是中国天人思想的精辟表达。与西方"二元对立"思维下的人天分离思想相对照,中国哲学传统强调人与自然的同构合一。随着"生态时代"的到来,这种思想将普遍被世界重新认识和发掘,扭转当代生态环境危机,必须在整体上放弃西方"二元对立"的生态范式,确立以东方传统为原则的伦理文化指向。倡导中国哲学传统,寻求现代性转换和整合,为当代生态伦理育成提供精神滋养,应成为当代人的文化自觉与行为自律。  相似文献   

4.
我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历史转型,需要建构适合自身伦理文化特征的"现代性"话语,特别是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取得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更能够凸显出"现代性"话语的内生之路。然而,探索我国的"现代性"发展,往往被西方先发的"现代性"话语所遮蔽,似乎被"外缘现代性"发展模式所主导,难以凸显出伦理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内在推动力。通过考察传统伦理秩序的演变与"现代性"的生成机理,对我国早期启蒙思想所蕴含的"现代性"萌芽进行深入分析和判断,充分表明中国具有"内生现代性"的伦理文化潜质。尽管这种潜质被西方先发的"现代性"所压制,但经过曲折的发展道路,最终在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指引下,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改革开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我国建构出以"内生现代性"为主导的话语模式。  相似文献   

5.
建构节约型社会具有重要的伦理价值,它不仅表达着合理消费自然资源的道德谋划,更重要的是还蕴涵着对现代性社会的价值批判和对人的解放的伦理关切;作为现代性社会的资本主义起源于对奢侈的追求,它把奢侈性和浪费性消费作为刺激经济发展和市场繁荣的基本动力,把在物质丰饶中纵欲无度视为对人生的终极价值关怀,这必然导致人的物化现象的发生;建构节约型社会,反对奢侈与浪费,是将人从物化中解放出来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在现代社会,功利主义盛行,道德失范与信仰危机并存,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关系日趋紧张。面对现代性道德困境和伦理问题,存在着多种路径或选择,汲取传统美德伦理资源是一种重要的路径或选择。中西传统美德伦理是可资借鉴的宝贵资源,厘定中西传统美德伦理的现代意义和价值系统,使之重开新生面,是我们解决现代伦理学各种理论争论,甚至解决现代性社会道德实践问题的一个重要视角。  相似文献   

7.
康庄 《求索》2010,(5):180-182
生态美学是生态学与美学交叉衍生的学科,它以生态审美关系为出发点,讨论范及生态论存在观、四方游戏说、诗意地栖居、家园意识、场所意识以及生态批评等多个方面。生态美学不仅具备现代性特质,也与中国传统文化颇多暗合之处。本文以《庄子》文本为例,阐释其所韵发的场所意识、家园意识及人诗意地栖居等三方面的现代生态美学伦理。管中窥豹,望得一斑。《庄子》一书虽非生态学著作,但却以天道观人道,以自然论人事,蕴含着丰富的生态美学资源。其书充分关注自然界的生命性、秩序性、联系性等人类当下生存场所,力主回归人类最初的"至德之世"之本原,堪称生态人生之范本。  相似文献   

8.
李广义 《前沿》2011,(13):173-176
寻求自然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双赢"路径,已成为建设两型社会背景下区域经济发展的必要选择。桂西北河池市地处民族地区,生态环境系统非常脆弱,在自然资源开发中存在一系列问题。"伦理—经济—生态"范式遵循了一定的生态伦理原则,是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耦合的较好方式,有利于该地区的生态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9.
耿步健 《求索》2010,(12):106-108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涉及到两个基本关系的和谐,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传统的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价值观只调整"人与社会"的关系,没有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使得社会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调整缺乏伦理基础。因此,本文认为,在生态文明视野下应将"人与自然"的关系纳入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价值观的调整范围,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内涵。  相似文献   

10.
方方、张炜、赵德发、鄢然、鲁敏等当代作家从生态主义角度对现代性予以深刻反思。他们直面都市化对人类生态的影响,揭示逼仄的生存空间对人类原始攻击欲望的诱发作用,暴露都市生活对人类野性的遮蔽;他们认为信仰对于维护生态平衡具有重要作用,现代性导致信仰衰落,而知识、道德不具有充分遏制人类欲望的力量,因此生态破坏在所难免;他们还持有类似女性生态主义的观念,认为男权以对待女性的方式征服与破坏自然。  相似文献   

11.
文丽 《理论月刊》2003,42(1):54-55
从古代社会“以理制欲”为主导的欲望观到当今社会多元欲望观的形成,欲望在发挥着对社会和人越来越大的推动作用,但同时也使社会和人一再地陷入困境之中。对欲望的道德调控是一个必须且有效的措施,一方面要加强制度伦理及舆论导向建设,净化欲望主体的外在环境;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和改进对欲望主体的道德教育,提高其道德认知、道德选择能力、增强其道德责任意识。为人们最终形成合理的欲望观,实现自我及社会价值提供切实可行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陈伟 《传承》2012,(17):55-55
晚清以来,中国社会的现代性进程,沿着国家层面的"民族独立"和个体层面的"人的解放"两维发展,其目的在于建设具有现代民族意志的独立国家和培养具有现代国民意识的社会大众。早期都市流行歌曲正是在后一维度上沿着"五四"指引的方向推进,这是它所体现的进步性的方面。  相似文献   

13.
王琪  杨潇慧 《前沿》2009,(10):115-117
历史上,生态问题从来没有比现在更受到普遍关注;"以人为 本"的理念有着深刻的生态文明自觉,表现为对人类中心主义的自觉超越和"以人为本"是生态伦理的逻辑自觉起点;显然,作为生态伦理的逻辑起点,"以人为本"既应是生态伦理的核心底蕴,同时,又应是生态文明自觉的实践要求。  相似文献   

14.
郑高花 《前沿》2011,(5):192-195
突破传统"人际伦理学"的藩篱,使"环境问题"合理地进入到"伦理问题"之领域,是构建生态伦理学的基本前提。要使这一基本前提得以成立,必须重新反思环境与伦理关系的传统范式,探寻环境与伦理关系的新路径。本文在梳理环境—伦理关系的"人类学范式"和"生态学范式"的基础上,提出环境与伦理的"一体性价值观",以期为生态伦理学的哲学前提奠基提供参照。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的东亚开始全面由传统社会走向现代社会。东亚文化也经历了现代化转变,东亚崛起证明了东亚现代性的出现。从东亚伦理与东亚价值、东亚价值与东亚意识、东亚意识与东亚认同、东亚价值观与东亚现代性以及东亚文化与现代化等层面来全面研究东亚文化与东亚现代性。如何建立东亚的主体性和主体意识,东亚价值观与东亚普适性,这些主题都是东亚现代性之功能与意义。伦理与价值是第一层次的,价值与意识是第二层次的,东亚意识与东亚认同是第三层次的,由此展开对东亚文化与东亚现代化的研讨。"文化东亚研究"就是要探讨东亚社会"由传统农业社会的农本伦理精神向现代工商社会的工商伦理精神的转变的历史进程",这是研究东亚伦理、价值与意识现代性的路径之一。  相似文献   

16.
张莉 《求索》2013,(11):108-110
精神伦理符号学旨在研究"己者"与"他者"之关系,以实现两者间对话,践行人之为"符号活动动物"之人文主义。雷锋是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中国现当代社会的精神伦理符号,他是革命年代新型人格的代表,雷锋精神曾深深影响了一代中国革命人。当下后革命的和平年代,"雷锋"已成"好人"的能指,"雷锋精神"已成"为人民服务"的伦理符号。市场经济的良性运转,需要法治,也需要道德,而"雷锋"就是当下中国经济得以运行的社会道德。作为传承雷锋精神的重要场域,高校应不断挖掘"雷锋精神"的伦理符号,推进学雷锋活动的常态化。青年志愿者行动以其深厚的群众基础、有效的组织管理、丰富的活动形式而成为高校学雷锋活动的重要载体。在新形势下,坚持以雷锋精神引领青年志愿服务行动,推进高校学雷锋活动的常态化,这是青年志愿服务维度下"雷锋精神"伦理符号社会动员的时代指针。  相似文献   

17.
现代性发展存在着发展的“自反性”问题,在教育领域产生了诸如教育发展游离教育“使人从善”的本义、教育的“反发展”、教育发展意识异化等现象。发展教育伦理是一种关于社会与教育发展以及教育自身发展历程中的根本性问题的进行伦理反思与建构的伦理,它拓展了教育伦理的研究视域,并使教育伦理研究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它是一种多学科理论有机整合和具有涵盖机制的伦理,其本质和宗旨仍是关于人的伦理,也是一种立足并面向发展的教育生活实践的行动伦理。  相似文献   

18.
生活伦理是以自然伦理实体—家庭为主体的"神的规律"的产物,但它却孕育了"人的规律"的伦理可能。生活伦理的合法性不仅是来自于非课题的伦常生活有效积习的自明性,还表现为生活伦理对家庭及一般社群的伦理奠基性。生活伦理维系了家庭秩序化,构成一般社群伦理的先决价值。  相似文献   

19.
基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生态思想政治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宇宙 《前沿》2009,(8):125-127
生态文明作为对工业文明的超越,代表了一种更为高级的人类文明形态:后工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人类文明形态,又称绿色文明或环境文明。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生态思想政治教育,有效的生态思想政治教育使人们认识到生态文明是社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重新认识自身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伦理价值观的转变。生态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旨在于造就生态人——生态文明的主体,以规范人的思想和行为,协调人与生态自然的关系,化解当前的生态危机。  相似文献   

20.
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呼声越来越高涨,生态文明应运而生,这是不同于工业文明的另一种进步,但在社会经济高度发展和激烈竞争的今天,生态文明和工业文明存在诸多矛盾和冲突,使科技创新面临着发展困境。对此,可结合我国工业化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实际情况,应将生态伦理纳入科技伦理的范畴,在价值观上将科技创新与生态文明进行统一;加强科技创新与生态学相关领域的结合,向绿色科技方向发展;注重对传统科技领域的创新升级,使其与新兴科技领域有效衔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