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情进化论     
叶茂 《廉政瞭望》2012,(7):23-24
让人情回归本原 “来买捆大葱吧,两块钱一捆,帮帮这个人,大家来献一点爱心!” 2010年7月6日,长春,一个来自外地的农民李国和穿着破旧的衣服坐在地上,面前摆放着一堆堆的葱和野菜。奇怪的是,李国和自己不叫卖,一名交警却在积极地向来往的行人推销。  相似文献   

2.
说“淡定”     
<正>"淡定",即凡事平静坦然、不急躁轻浮的一种心境。大凡"淡定"的人,往往遇事不慌,沉着冷静,不被世间五光十色的事物所诱惑,正所谓"禅心已定粘泥絮,不逐春风上下狂"。在当今物欲横流、浮躁芜杂的社会生活中,一个人能做到遇事冷静、看事淡泊、做事从容,那就算得上是真正淡定的人。淡定是一种智慧。现代文学家冯梦龙认为:"人要有智慧,犹如土地要有水。土地没有水就变成一片焦土,人没有智慧就变成行尸走肉"。人的智慧从何处来?从一定意  相似文献   

3.
公交车到了全民健身中心那一站,上来了两位乘客,一位三十来岁,一位五六十岁。 车上的人虽不多,但没有空座,也没有人给这位五六十岁的人让座。  相似文献   

4.
关注人的利益,一方面是把利益作为人的内在动力之本,来构建利益动力发展机制;一方面是把利益作为人的目的之本,来构建利益均衡保障机制。人是自然之人,更是社会之人,人的利益诉求和谋取,不仅造就了社会本身,而且推动了社会的不断发展。他人和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是可以和谐一致的。本文强调和谐社会的制度安排,强调先进性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马校 《理论研究》2019,(3):49-54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的运思起点是现实的人而不是抽象的一般的人,这既是马克思与黑格尔和青年黑格尔派的歧出所在,也是理解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一条基本线索。马克思对宗教和政治的批判实质是对人所处的黑暗的社会现实和人的异化的批判,在批判中马克思确立了此岸世界的真理。根据当时的德国现实状况,马克思判断认为德国实现人的解放的社会革命必须依靠无产阶级和哲学来共同完成。马克思所批判的宗教、政治问题和解放无产阶级的现实需要是存在于所有私有制国家的,因而马克思对德国的解放道路的探讨实质是对人的解放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6.
人情作为村庄内部的一种互惠机制,历来具有货币储蓄和面子积累的功能。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情的传统机制已经发生重大变化。通过对浙东J村的深入调查,我们发现,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村庄的人情圈发生了重大的变迁。以J村的经验个案为例,本文着重分析了人情的进入与退出规则,从中可以发现,东部农村的人情规则正在发生重大转型。人情机制在实现自我变迁的同时,促成了从经济分层到社会分成的转化过程,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人情机制实现了自我维系。  相似文献   

7.
李振宇 《新长征》2007,(3):36-37
研究社会主义的社会和谐属性内涵,可以从社会主义“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所决定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三个方面的关系来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8.
人情中国     
《廉政瞭望》2012,(4):14
人情本无罪,中国人历来重情义。但如今,功利、贪婪、投机……这些变异变质的人情让我们对这个社会人与人的观感越加沉重与复杂。要找回社会的和谐,首先要找回人们内心的和谐,让我们体会人情,还原人情,唤醒人情。  相似文献   

9.
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思想成果,是人与社会全面发展的新理念和新形态.以往在理论研究中存在一种倾向,离开生态文明来研究人与社会发展、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唯物史观认为,生态环境既是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前提.只有在生态文明中考察和思考人和社会的发展,才能在社会发展中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在人的发展中推进社会全面发展,才能准确理解和把握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发展问题,真正实现人和社会的相互融合,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0.
人是社会的细胞。没有健康和谐的人,就不可能有健康和谐的社会。而人的健康和谐不仅体现在身体和生理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思想和心理上。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中,每  相似文献   

11.
贺方彬 《求实》2014,(3):35-38
运用马克思主义人的需要理论来剖析民生、改善民生,可以使我们获得一种新的理论视界,更能准确透视民生的本质,建构改善民生的整体范式,把握改善民生的内在规律,进一步凸显民生对于人的发展进步的深层价值意蕴。民生的本质和深层价值意蕴在于:民生是人的生活、生计、生存与发展,与人的需要密切关联,其本质是人的直接的、现实的生活需要,在现实社会生活中,表征为人们最直接、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民生需要作为一种观念驱动力,是促进人与社会发展的深层动因,对于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2.
单宝 《唯实》2007,(7):24-27
潜规则是一种没有明文规定、不能公开明示却又在"圈内"约定俗成、为人们或自觉或被迫"遵循"的规则。它是破坏社会正常秩序、败坏社会风气的毒瘤。潜规则的社会温床是人情关系社会,它是显规则缺位或失效的产物,其本质是为了谋取不正当的利益。治理潜规则,既要加强道德自律,更要完善体制和机制,依法治理潜规则。当前,尤其要反对商业贿赂,打破行业交易中的潜规则。  相似文献   

13.
放眼诸多社会问题,很多解决路径都是局限在“城市人”的思维框架里。用“城市人”的见识来考量当下社会问题,似乎已经成了一种通病。  相似文献   

14.
胡杨  张青玲 《党建》2013,(3):46-46
"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后人。不善禁者,先禁人而后身",语出东汉荀悦的《申鉴·政体》,意思是说,善于用禁令治理社会的人,必须自己首先按禁令要求自己,然后才去要求别人。不善于用禁令治理社会的人,首先要求别人按照禁令去做,然后才去要求自己。用现代的话来讲,就是为官者要带头用纪律和法律来约束自己,做遵纪守法的表率。这既是一种领导方法,更是一种为官之德。  相似文献   

15.
局限性是人的基本规定性和重要现实.人的局限性的主要成因不是肉体的存在,而在于人是一种现实的存在,并且现实地存在着.作为人的局限性的重要影响因素,人种、实践、自然条件和社会历史条件能够不同程度地影响、改变乃至决定人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6.
网闻摘录     
《党员干部之友》2020,(1):63-63
人情味与人情关人情味与人情关,一字之差,却有霄壤之别。古人说:"情而公,情而正,则圣贤也。情而私,情而邪,则禽兽矣。"权力只能用来为人民群众办公事,而不能用来为自己、为家人、为亲戚朋友办私事。有人说,中国是"人情社会",人情难却,却之不恭。殊不知,很多人犯事,就是从变了味的人情开始的,结果越走越远,坠入违法犯罪的深渊,其教训不能不令人警醒。  相似文献   

17.
现在,社会上流传着一句话:进了班子还要进圈子,进班子不进圈子等于没进班子,进了圈子不进班子等于进了班子。简单说,就是“做官”要懂得融入所谓的小“圈子”。中国社会自古以来就十分看重“人情”,做什么事情往往把“人情关系”放到重要位置,这样才能事半功倍。在干部队伍中,看重“人情关系”的现象也有一定市场。  相似文献   

18.
王瑞峰、张玉霞夫妻二人,是21世纪兵团典型的新职工,他们夫妻二人自2001年从河南来十师一八二团已有14个年头.丈夫王瑞峰,今年38岁,能干、敢干、有头脑,妻子张玉霞,今年40岁,贤惠、勤快、会持家.说起他们俩的兵团行,那可是一首耐人回味的和谐致富曲,虽说艰辛,但一路走来心中充满了欢乐和喜悦.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社会的深刻变革,构建和谐社会成为我们党和国家的目标,如何实现这一目标,本文从何为和谐社会切入,从宏观角度论述了和谐社会的三大关系,即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社会的深刻变革,构建和谐社会成为我们党和国家的目标,如何实现这一目标、本文从何为和谐社会切入,从宏观角度论述了和谐社会的三大关系,即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