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政务机构微博呈现出愈演愈烈的两极化发展趋势。一方面,继续活跃的政务微博,将因其传播主体权威性、传播内容准确性、互动沟通有效性以及线下处理实效性等明显优势,逐渐成为网络社会的"意见领袖",并将这种领袖地位扩展到现实社会。另一方面,一些无作为的、装聋作哑、形式主义的政务微博,将沦为"僵尸微博"、"空客微博",失去其存在的意义和根基。  相似文献   

2.
报纸微博的媒介价值与运作方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网络计算机的普及运用,微博的诞生,不仅打破了传统的以报纸为媒介来传递信息的模式,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报纸上的不足。报纸微博的开通应用,在捕捉新闻要点、前移读者的新闻关注、澄清新闻事实和强化报纸公信力、树立报纸的市场形象、在媒介融合中达到报纸及其网站的推广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报纸微博要做到专人操作,与新闻采编同步;内容上,原创为主,兼顾转发;形式上,或单一微博,或组建微博圈,真正发挥媒体的作用和价值。  相似文献   

3.
张婵 《学理论》2012,(24):54-55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兴媒体平台层出不穷。微博,作为近年来最为热门的信息传播平台至今方兴未艾。2010年被称为互联网微博年,自此中国互联网全面进入了微博时代。然而,微博的发展也并非一帆风顺的,网络流言层出不穷,网络暴力事件甚嚣尘上,这一系列事件的背后折射出的是微博使用者媒介素养不高的事实。文章运用勒庞的《乌合之众》中的群体心理学,以新浪微博为例,简要分析微博的信息传播,进而为微博这一新兴的网络信息传播平台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路遥  于志杰  郁燕霞 《学理论》2012,(31):269-270
在高度信息化的网络时代",微博"作为一种新兴的网络传播工具,以其不可替代的便捷性、互动性、扩散性、草根性受到大学生的喜爱和欢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与时俱进,切实利用好微博平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分析了微博传播形式的基本特征,并探讨了微博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5.
社会媒体的迅猛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但同时也给社会治理带来了挑战。微博作为最典型的社会媒体,信息传播具有众多不同于现实社会的新特征。而独特的无标度网络结构正是微博社区信息传播众多特征的形成基础。因此,其政策引导体系的制定也必然依托于独特的社区网络结构。通过对微博社区的网络结构进行分析,发现符合典型的无标度网络特性,并依托这一特性,形成了信息传播的即时性与迅速性、"明星"节点效应和稳健性等信息传播特点。基于上述信息传播特点,构建同时发挥"明星"节点和"草根"节点的基于微博社区网络结构特征的政策体系,可形成对网络舆情的有效引导。  相似文献   

6.
饶宇  王婷丽  鲍幸  饶先发 《学理论》2012,(32):73-74
2009年8月,新浪网推出了"新浪微博"的内测版,成为第一家开创微博的网站。"新浪微博"在国内全面引入微博理念。微博作为一种全新的网络传播媒介,成为社会各个领域关注和研究的焦点,其范围涉及政治、教育、商业等多重领域。不同于博客、QQ、MSN等信息传播媒介,微博以其裂变式的传播模式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把微博的传播特征与大学生使用微博的心理相结合,分析微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从而推进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政务微博是由党政机构和党政干部开通使用的微博,作为一种及时、公开、互动的信息传播工具,政务微博日益成为政府部门发布信息和与社会公众交流互动的新型渠道和重要平台,为提高公共政策制定的民主化、科学化程度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条件。但受微博传播动力因素的影响,要切实提高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政务微博的实效性,还必须处理好政务微薄的开通与使用、单向信息发布与双向交流沟通、常规信息发布与突发信息发布、宣传与服务、线上回复与线下落实以及政务微博与其他信息传播渠道等几对关系。  相似文献   

8.
微博传播作为一种最新的跨平台复合型传播模式,所带来的各种机遇与挑战是当前社会管理创新的一项重要议题。微博以其独特的互嵌式传播方式形塑出的网络公共领域,是当前我国加强社会管理创新的一个最基本场域。从国家治理与社会管理创新的角度来讲,微博传播与社会管理创新之间存在复杂的辩证关系,具体来说,微博传播在为社会管理创新提供了一系列契机的同时,也对社会管理创新提出了一系列挑战。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微博以其独特的传播优势给社会管理创新将带来一系列推动力与潜能。微博传播可以为社会管理创新主体提供学习和创新的动力与机会、加快社会管理创新过程的分权化与民主化进程、呼唤和催生灵活高效的社会管理创新方式,并通过微博传播所形构的虚拟网络空间与现实社会之间的频繁互动,及时发现各种利益冲突与突发事件并迅速处理,最终实现全社会的和谐与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9.
丁小燕 《学理论》2011,(36):78-80
微博作为自媒体,甫一亮相就以内容的微小性、传播的移动性、转发的便捷性以及交流结构的开放性等优势吸引粉丝热捧。广西新闻网敏于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审时度势,以今年"两会一节"为契机,在丰富的全媒体直播经验基础上,联合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和搜狐微博,首次推出微观"两会一节"大型直播互动平台系列活动,借携手微博之机,探索媒介融合新模式,寻求共赢。  相似文献   

10.
罗楠 《学理论》2012,(12):117-119
作为网络社会的新型信息舆论平台,可以说近年来微博在众多的社会公共事件中扮演了重要的媒介角色,因此即将实行的微博实名制一经公布便引起了多方关注,这一政策的推出给微博平台带来了许多积极的影响,如更加稳定的运行环境、用户的言语自律等,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无法忽视的问题。重点即在于对此政策利弊之处给予综合考量,并对实名制之后的微博管理提出合理的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微博设置大众议程及对公共领域建构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立足于新的媒介生态环境,从微博在设置大众之议程方面所表现出的强大影响力这一事实出发,探讨微博对公共领域建构的可能性。由于传统媒体受制于单向传播的局限性,其议程设置功能相对于新媒体在逐渐减弱,而微博在设置大众议程上的功效则日益突出。议程设置作为舆论导向的第一个阶段,最终造就了公众舆论,而公共领域就是独立于政治权利之外的公共交往和公共舆论。所以说,微博所表现出的社会公器职能和权力制衡作用使得其具有重新建构哈贝马斯所言之公共领域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2.
《瞭望》2010,(45)
<正> 微博渐成突发事件的传播舆论中心,其裂变式的传播带来了管理新难题今年以来,百字微博一次次引爆热点,掀起阵阵冲击波。微博,到底是博主们编织的温暖"围脖",还是个别政府官员斥之为的憋气"围脖"?从当年的BBS、博客,到今天的微博,每一次新的互联网应用在得到大多数网民的追捧、一呼百应之际,也会引来某些官员们的摇头叹气、束手无策或熟视无睹。  相似文献   

13.
《学理论》2020,(7)
媒介顺应人类的需求而发展,为了更好地服务人类,媒介不断拟人化,从技术上拥有了人工智能的大脑,从外形上越来越向人类外形靠拢。在媒介外表的性别设定上,媒介的拟人化形象存在着女性化的偏向,时常具有女性的一些特点。女性化倾向与媒介对人类的服务属性相关,也反映了人对媒介的掌控,这种掌控感是女性社会地位的表现,提示人们性别平权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女性化外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人类对媒介及其飞速发展的排斥和担忧,也为人们思考与媒介的关系提供了契机,但并非长久之计。  相似文献   

14.
政府形象传播是政府形象存在的客观基础、形成的动态过程和必要条件。微博的出现和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从根本上改变了政府形象传播的传统格局,媒介性人际传播业已成为政府形象的主要传播范式,它促进公民尤其是政策受体主体性的实现,促进政策议程设置直接面向政府形象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15.
政务微博中的公民参与:限度与突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微博在网络公共领域的自然延伸,政务微博为公民参与政治过程提供了新的途径。与此同时,政务微博中公民参与的发展还面临制度供给不足、参与主体有限、非理性"暴政"、政府回应力不够等诸多限制,需要在充分延展政务微博公共领域的基础上,通过合理定位政务微博功能、完善政务微博管理规范、提升管理者媒介素养、有效整合"意见领袖"来寻求突破,从而进一步开掘政务微博作为公民参与新途径的潜能。  相似文献   

16.
今天,我们进入微博时代。微博的影响已超出传统媒体传播的层面,它对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各个领域的全面渗透,既推进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也对执政党的执政安全带来冲击和挑战,主要体现在削弱国家主权安全、危害国家政权安全、威胁意识形态安全、破坏国家政治稳定、影响国家信息安全等方面。为了有效应对微博时代的执政风险,必须实施微博信息安全战略、加强微博舆论阵地建设、加强网络伦理道德和制度建设、提高微博的管理和引导水平、构建微博危机处置机制和应急管理体系等。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分析微博兼具社交与新闻传播的两重属性,提出运作高校官方微博要主打软传播策略,以促进其广聚人气,更具亲和力,真正成为学校与师生、校友、家长以及社会各界信息交流、思想沟通和资讯互动的平台,内聚人心,外塑形象,为高校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  相似文献   

18.
微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及其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廖颖 《学理论》2011,(16):276-278
微博作为新兴网络交互平台为大学生开启了新的网络生活方式,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的挑战和机遇。我们应正确认识和把握微博的传播和交互特点,充分发掘微博的独特优势,发挥微博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韩海琼 《学理论》2014,(7):60-61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民主政治的进步,人们的政治参与意识越来越强,而官员作为人大代表、政府机构的工作人员,其特殊身份受到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民众希望通过微博了解政情,对官员进行监督,实现参政议政的愿望;官员希望通过微博了解民意,为民众解决问题同时展示自身形象。由此而产生的官员微博不仅使官民之间存在的多级隔阂墙得以拆除,还为实现了虚拟的面对面的沟通搭建了平台。  相似文献   

20.
作为社会公器的传统媒体,一直被受众寄予厚望,并肩负着巨大的社会责任。但是随着媒介组织不断的发展和壮大,社会地位的不断提升,却日益显现出一些与其职责相背离的骄躁和不稳定来。尤其是在网络等新兴媒介的冲击下,突发事件频出,严重损害了媒介的形象。一方面,网络媒介作为突发事件的放大镜会加速推促媒介组织在泥泞中越陷越深;但是另一方面,组织如果能够合理有效地利用这一重要的传播工具,却也可以迅速帮助媒介组织摆脱困境,重塑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