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全球经济下滑的形势下,2010年东盟积极推进东盟共同体建设,扩大与对话伙伴的合作,凸显大国平衡外交,并取得明显成效,但是东盟也面临内外因素的挑战。2011年东盟将继续推进东盟一体化建设,缩小成员国间的发展差距,在坚持东盟核心主导地位的基础上扩大区域合作。  相似文献   

2.
2011年,面对全球众多不确定因素及挑战,东盟继续推进共同体建设,扩大与对话伙伴的合作,坚持在地区合作中的主导作用,积极构建以人为本的东盟。2012年东盟将继续推进一体化进程,缩小成员国间的发展差距,加快互联互通建设,扩大和深化区域合作。  相似文献   

3.
东盟已于2015年底建成东盟经济共同体,其最终目标是要实现区内资本、货物和人员自由流动的统一市场,并提升自身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和竞争力。但从实际情况来看,东盟经济共同体建设仍面临不少困难与挑战,包括成员国间的发展不平衡,对欧美出口市场过度依赖,以及东盟内部凝聚力和区域合作中心地位面临挑战等问题。东盟在"一带一路"倡议中的地位怎样,"一带一路"应怎样与东盟经济共同体愿景对接,能否给东盟经济共同体未来发展带来活力和新的推动力,会给未来中国-东盟带来怎样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2017年是东盟成立50周年,东盟围绕“携手变革,融入世界”的主题,全面有效地执行东盟2025愿景各项目标,鼓励创新创业,倡导包容和谐文化,推进东盟一体化进程.加强与对话伙伴在各领域的合作,增进与潜在合作伙伴的接触,继续保持在区域合作中的核心地位,致力成为一个外向型共同体.展望2018年,虽然仍然面临成员国发展差距、跨国问题等挑战,东盟将把合作重点放在“坚韧与创新”上,继续推进共同体建设,努力将东盟地区建设成为一个和平、稳定、和谐、繁荣的地区,并在地区与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  相似文献   

5.
2014年,东盟各国政局总体稳定,经济得到恢复发展,缅甸成功担任轮值主席国,各成员国间的合作不断深化,东盟共同体建设进程加快。在对外关系方面,东盟在地区合作中保持核心地位的同时,积极拓展与世界各国、各地区的合作关系。展望2015年,东盟将继续推进共同体三大支柱的建设,缩小成员国间的发展差距,扩大对外合作关系,以期于2015年底建成东盟共同体。  相似文献   

6.
东盟成员国对东盟的认同是评估东盟社会文化共同体建设程度的关键性的核心指标之一。鉴于东盟新成员国的历史特殊性,本文从东盟新成员国的角度考察了影响其对东盟认同的主要经济和政治因素。东盟新成员国与其他盟友的经济发展差距、东盟对其支持和庇护的程度、东盟或东盟成员国之间如何处理内部冲突等因素,都可能以不同的方式影响到东盟新成员国对东盟的认同,从而影响到东盟共同体的建设。  相似文献   

7.
2013年,在全球经济日渐复苏的背景下,东盟各国总体态势乎稳;面对2015年建成东盟共同体目标时间的日益临近,东盟对内不断深化各领域合作,加快推进共同体建设;对外扩大与对话伙伴国的合作,在地区合作框架中坚持东盟的主导地位.展望2014年,东盟将进一步加强各成员国间的互信与合作,缩小成员国间的发展差距,增强东盟政策的执行力,为2015年建成东盟共同体而努力,在国际舞台上亦会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8.
东南亚国家联盟简称东盟(ASEAN),是东南亚的一个区域合作组织。东盟于1967年8月8日在曼谷宣告成立。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和泰国是东盟的创始国。1984年文莱加入东盟,成为东盟的第6个成员国。1995年越南加入东盟,使东盟的成员国增加到7个。1997年,老挝和缅甸被同时吸收人盟,东盟成员国增加到9个。不久的将来,柬埔寨也将加入东盟。届时,一个包括东南亚所有10个国家在内的“大东盟”就将形成。  相似文献   

9.
2009年,东盟面临着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和个别成员国政局不稳定的挑战,但仍加强政治安全、经济、社会文化各领域的合作,坚定地朝着2015年建成"人民的共同体"的目标迈进。展望2010年,东盟将继续采取各种措施,加强各成员国以及与对话伙伴的合作,推进东盟共同体的建设。  相似文献   

10.
1967年8月,东南亚国家联盟(东盟)成立.30年后的1997年,东盟提出构建共同体的战略愿景.2015年12月31日,东盟共同体正式建成,地区一体化迈出重要一步.东盟共同体建成是东盟成员国内部整合的必然结果,也是东盟应对地区安全威胁、实施大国平衡战略的机制保障.东盟共同体具有强烈的“东盟方式”特色,是一个与欧盟完全不同的一体化组织.本文试梳理东盟共同体建设的进程、动因,并对东盟共同体的前景作简要评估.  相似文献   

11.
2015年,东盟共同体正式建成并运作。东盟共同体包括政治安全共同体、经济共同体及社会文化共同体,而经济共同体将在其中发挥关键的作用。东盟经济共同体的建立标志着东盟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重大进步,同时也标志着东盟进入了后东盟共同体时代。东盟共同体的顺利推进是中国新"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的重要机遇。后东盟共同体时代的展开将对中国—东盟的经贸关系产生相应的影响与后果。本文的目的旨在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视角出发,通过新老东盟成员国越南、泰国的个案研究,透视这一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中中国与东盟间经贸关系的现在与未来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2007年11月,在东盟第13届首脑会议上东盟各成员国正式签署《东盟宪章》。《东盟宪章》强调“在维护地区和平、安全与稳定问题上……通过一体化推广东盟身份认同,以增强东盟大家庭意识和建构东盟安全共同体”。由此可见,东盟构建安全共同体的整体思路是,通过东盟一体化构建东盟国家集体身份认同,通过构建东盟国家集体身份认同内化东盟诸国认知国家利益与地区利益,并共享地区和平观念,进而达到实现东盟安全共同体的目标。建构主义关于安全共同体形成的“三个层级”假定对东盟安全共同体的形成过程具有较强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13.
东南亚国家联盟(以下简称东盟)成立于1967年8月8日,旨在促进东南亚地区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加强互助合作,保卫和促进本地区和平与稳定,2012年正好是东盟成立45周年. 多年来,东盟历经各种挑战和考验.由于东盟各成员国间在紧密合作的同时加强对外合作,使得东盟克服了各种挑战.现今,东盟已经成长为一个相当强大的区域性组织,东盟致力于在2015年建成三大支柱的东盟共同体,即:政治—安全共同体、经济共同体、社会文化共同体.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90年代中期,东盟开始加大各国知识产权领域的合作以消除成员国之间的贸易障碍。1995年12月15日,东盟各国在泰国曼谷通过了《东盟关于知识产权保护合作的框架协议》(以下简称TRIPs),正如该框架协议的序言部分所言,东盟承认知识产权在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和投资领域以及区域合作中扮演重要角色,期望在知识产权和相关领域内加强更紧密的合作,以便为经济合作提供坚实的基础,迅速实现东盟自由贸易区和东盟成员国的繁荣。  相似文献   

15.
2016年是东盟共同体宣布建成之后的元年,东盟围绕"将愿景变为现实,迈向充满活力的东盟共同体"的主题,全面、有效落实《东盟共同体愿景2025》相关文件.在对外关系方面,东盟继续坚持以东盟为中心,加强与对话伙伴之间的合作.但是,由于各成员国经济发展水平不一、贫富存在较大差距等原因,东盟一体化建设仍旧面临许多挑战.展望2017年,东盟将以成立50周年为契机,围绕确定的议题,进一步深化各领域务实合作,推动东盟共同体建设稳步前行.  相似文献   

16.
东盟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和优先区域,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与"一带一路"息息相关。中国与东盟应共同走和平发展道路,不断创新区域合作模式,促进发展安全,增进可持续发展,进而实现共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目标。  相似文献   

17.
东盟成员国在2007年签署了一项重要文件《东南亚国家联盟宪章》。这是东盟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本文叙述了东盟宪章的缘起,指出了其中的新意,东盟的运作效率和一体化程度将得到提升,东盟成员国的认同感将得到强化。为落实这一宪章,东盟还会出台更加具体有力的措施,从制度和机制上加以保证,以使新的东盟共同体迎接未来地区格局变化和经济发展带来的各种挑战。  相似文献   

18.
2003年10月在印尼巴厘岛举行的第9次东盟首脑会议上,各国一致同意到2020年建成“东盟经济共同体”的设想。与自由贸易区相比,经济共同体是一个更高层次的区域经济合作形成,它不仅要求包括商品、资本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更重要的还要求成员国逐步协调产业、贸易、货币和对外政策。但由于东盟内部有着较大的差距,其合作机制也存在不少缺陷,使得“东盟经济共同体”发展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  相似文献   

19.
东盟安全战略的演变与前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7年11月,在东盟第十三届峰会上,各成员国领导人签署了<东盟宪章>,为达成建立安全共同体的目标奠定了法理基础.东盟安全战略经历了冷战前后两个发展时期.透析东盟安全战略的演变脉络,对了解其特点和发展趋向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跨国就业不但是劳动者获取就业机会的重要途径,而且能通过带动共同体经济的发展,加快共同体一体化的进程。东盟内部的劳动力跨国就业人数日益增多,对此群体的社会保障覆盖问题以及由此带来的东盟社会保障一体化问题也被提上了议程。虽然东盟及东盟各成员国在东盟共同体的发展进程中做出很多的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在为区域内跨国就业的劳动者提供社会保障议题上存在着多方面的问题,东盟至今仍未能建立起一体化的社会保障协调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