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2015年底,东盟共同体宣布成立,东盟政治、安全、经济、社会文化一体化进程均取得重大进展。然而,东盟共同体成立,并不等于建成,东盟共同体建设困局逐渐凸现出来。东盟国家间价值观与规范差异很大,东盟安全机制难以开展实质性合作,东盟自贸区的诸多利好无法得到有效落实,东盟身份认同的构建仍然任重道远。东盟共同体建设困局的背后是观念的交锋。东盟共同体是东亚历史上首次成立的次区域共同体,在东亚一体化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因此准确理解东盟共同体的困局与观念特征,对把握地区格局演变和秩序塑造,具有重要战略和政策意义。  相似文献   

2.
今年10月23日,东盟第15届峰会在泰国华欣举行。东盟继2007年制定《东盟宪章》、2008年公布“东盟经济共同蓝图”、2009年3月出台“政治一安全共同体蓝图”和“社会一文化共同体蓝图”后,再次出台多项整合措施,但诸多迹象显示其困难增多,一体化前景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3.
东盟成立40年来,在维护地区政治、安全、经济秩序和扩大国际影响力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然而,由于国际形势和地区格局的变化以及东盟成员国之间存在的巨大差异和复杂关系,要实现“东盟共同体”目标,任务还很艰巨。《东盟宪章》的签署,将对东盟应对内外挑战、促进组织发展、加速地区一体化、发展与大国关系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
南海地区国家如何在主权纠纷未获解决的情况下开展区域安全治理及实现南海和平、稳定,这至今仍是一个尚未找到答案的问题。南海地区现有的区域安全治理理念、制度安排及其实践效果与地区国家实现南海和平、稳定的共同愿景之间还有不少落差。归根结底,这与中国、东盟与美国之间存在的结构性问题及由此产生的互信不足、缺失有关。南海区域安全治理的核心内容应聚焦于中国、东盟与美国之间存在的结构性问题及互信关系的建立,而致力于缓解与消除地区行为体"恐惧"心理与建立身份、角色认同的"安全共同体"在理论上有可能为实现南海安全塑造一条理想的路径。南海"安全共同体"在理论上虽与"安全共同体"相通,但它不强调一个集体身份的建立,而寻求在地区现有安全态势基础上致力于中国、东盟与美国等主要行为体之间信任关系与身份、角色认同的确立。惟此,南海地区建立"安全共同体"的标志———"和平变革可靠性预期"的条件才有可能得以成熟。  相似文献   

5.
东盟成员国在2007年签署了一项重要文件《东南亚国家联盟宪章》。这是东盟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本文叙述了东盟宪章的缘起,指出了其中的新意,东盟的运作效率和一体化程度将得到提升,东盟成员国的认同感将得到强化。为落实这一宪章,东盟还会出台更加具体有力的措施,从制度和机制上加以保证,以使新的东盟共同体迎接未来地区格局变化和经济发展带来的各种挑战。  相似文献   

6.
试析东盟高度一体化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盟宪章》的顺利签署表明,东盟各国正在努力改变东盟的松散状态,试图将其建设成为更有凝聚力的地区实体。本文在考察中国的东南亚地区利益结构后认为,一个在经济上实现了内部高度整合,但在政治上仍旧保持内部多元决策机制的东盟较为符合中国的利益。即一个经济上强大但政治上较弱、经济上联系紧密但政治上相对松散的东盟对地区格局的冲击会相对较小。因此,对东盟当前的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国应持欢迎态度;但对东盟未来的政治安全一体化进程,中国应保持高度关注,并提早与东盟进行良性互动,以维护彼此的合理利益和地区稳定,防止出现某些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7.
在2003年召开的第9届东盟峰会上,东盟第一次提出建立"东盟安全共同体"的目标.2004年,东盟通过了《东盟安全共同体行动计划》,提出建设东盟安全共同体的五大战略重点,即政治发展、形成和共享规范、冲突预防、冲突解决和冲突后和平建设.2006年5月,首届东盟国防部长会议召开,明确提出这一会议机制将致力于在2020年前建立"东盟安全共同体".东盟安全共同体建设的启动标志着东盟在地区安全合作上朝前迈进了一大步.中国在东盟安全共同体建设中可以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构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这一目标,既具有深厚的地缘和历史人文基础,又在经济发展、地区安全和观念认同等诸多层面具有现实的支撑性与推动力。虽然马来西亚与中国体量差距很大,但作为东盟最核心的成员国之一,能够在促进东盟与中国合作方面发挥独特作用。中马两国可以优先从利益(经济)共同体入手,渐次在安全共同体、社会文化共同体层面取得进展,而现实利益、彼此认同和国际机制是命运共同体建设的重要保障和实现形式。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地区合作与一体化进程的发展以及相应的地区政治研究的兴起,地区公共产品理论已在地区主义发展的实践领域产生了越来越强的解释力。一般而言,水平较低、进展缓慢的地区合作进程,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该地区的公共产品供给不足而引起,东盟即是如此。作为一个由中小国家组成的地区组织和一个处于发展与建构中的一体化进程,在其几十年的发展中始终存在地区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的困境,并明显地制约了其地区合作进程的发展。东盟要想实现《东盟宪章》提出的目标,在共同体建设中加强合作,推进地区认同和制度化建设,从而增加地区公共产品的供给,缓解供给不足的困境是东盟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0.
1967年8月,东南亚国家联盟(东盟)成立.30年后的1997年,东盟提出构建共同体的战略愿景.2015年12月31日,东盟共同体正式建成,地区一体化迈出重要一步.东盟共同体建成是东盟成员国内部整合的必然结果,也是东盟应对地区安全威胁、实施大国平衡战略的机制保障.东盟共同体具有强烈的“东盟方式”特色,是一个与欧盟完全不同的一体化组织.本文试梳理东盟共同体建设的进程、动因,并对东盟共同体的前景作简要评估.  相似文献   

11.
东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及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盟成立于1967年8月,它从初期的5个成员国扩大到10个。东盟已覆盖了整个东南亚地区,成为拥有450万平方公里国土、5亿人口和超过7000亿美元国民生产总值的的区域性组织。东南亚10国联盟的最终形成,标志着东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已迈出重要一步。但是,由于东南亚各国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加之来自西方的各种压力,东盟经济一体化进程一直面临着诸多问题与障碍。尤其是1997年席卷东南亚的金融风暴,从根本上打乱了东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时间表,未来东盟经济一体化进程将面临严峻挑战。  相似文献   

12.
This paper gives attention to the geopolitics related to the 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 (ASEAN) as an alternative model of regionalism in theory and practice. Offering a rough periodization of ASEAN in IR theory, it considers interacting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developments, and their geopolitics as one way to think about, first, ASEAN, its defining dynamics and processes of change, and, second, ASEAN's relationship to a larger IR theory literature defined by US preoccupations and the institutional trajectory of the European Union. Three periods are considered: a Cold War period, when ASEAN norms and practices developed relatively insulated from great power expectations and theorizing about ASEAN was minimal; the 1990s, when constructivist theorizing encouraged new thinking about alternative institutional models; and the 2000s, a period characterized by correlating great power pressures and a ‘functional’ turn in academic and theoretical debates about ASEAN. Special attention is given to the United States as a major, leading actor in both world politics and the institutionalization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s a discipline, as well as the possibilities and constraints of institutional divergence in theory and practice.  相似文献   

13.
This article explains East Asian regionalism as the product of two sets of negotiations. The first negotiation is between East Asia on the one hand and global forces and structures on the other. The second negotiation is intra-regional and includes a critical negotiation between the 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 (ASEAN)-Southeast Asia and East/Northeast Asia, which also provides the primary focus of this article. This article details ASEAN's extensions into East Asian regionalism as part of interdependent efforts to adapt transitioning global and regional systems. Conceiving these regional negotiations to be not just economic and utilitarian but first and foremost normative, this article details the opportunities and dilemmas represented by ‘East Asia’ for ASEAN, ASEAN-Southeast Asia and Southeast Asia as a meaningful organizing principle. Dilemmas associated with the ASEAN Plus Three process, an East Asia free-trade area and the ASEAN Charter provide illustrations of East Asia's understood challenges for Southeast Asia in addition to the ways that Southeast Asian agencies have been shaping the form and content of recent East Asian efforts and also how regional-global and intra-ASEAN negotiations continue to provide key constraints.  相似文献   

14.
中国、美国、东盟三边关系自形成至今,经历了几个不同的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内涵。当前的中国、美国、东盟三边关系较为典型地反映了当今国际社会国家间矛盾与共同利益并存的复杂局面,因而形成于冷战时期的传统三边关系理论无法对其进行合理的解释。未来中国、美国、东盟三边关系的发展将受中美关系的走势、东亚区域一体化、中国的发展及其对外战略的选择3个关键因素的影响,其走势较为乐观。  相似文献   

15.
Jing Men 《Global Society》2007,21(2):249-268
The central argument of this paper is that China's economic diplomacy not only improves its political relations with ASEAN countries but also promotes regional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integration. This paper is organised into two parts. The first part starts with a review of Chinese foreign policy changes in order to show how Beijing adjusted its foreign policy to pursue its economic and political interests. It also examines China's political and institutional efforts to forge the coming Free Trade Area (FTA) with ASEAN. The second part studies China–ASEAN trade relations from three aspects: the adjustment of Chinese industrial structure,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to both sides and the formation of a production network with China at the centre. While difficulties and problems are unavoidabl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CAFTA, with China's active efforts and the enhanced co-ope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ASEAN, the building of CAFTA is moving towards fulfilment.  相似文献   

16.
东盟高等教育一体化的发展历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一体化的界定与东盟一体化 (一)一体化的界定 根据<辞海>的定义,一体化理论是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之一,由美国学者多伊奇(Karl Deutch)在1957年提出.其核心是系统功能主义,强调研究系统共同体的系统交互作用和特殊功能,主张通过跨国渠道,采取共同措施,在特定领域实现全面合作.  相似文献   

17.
东盟安全机制以"东盟方式"著称,基于东盟的经验事实,本文认为,国家间协调是理解东盟安全机制的恰当理论框架。在此基础上评估了东盟安全机制的绩效:在抑制成员国内部冲突、化解东南亚地区国家间争端方面取得了积极效果。同时,由于东盟国家利益分歧,安全合作领域数量少、程度浅;东盟安全机制是中小国家之间的协调机制,其治理能力有限,无法单独解决地区重大安全问题,需要与外部大国相配合;东盟国家对主权独立格外重视,在安全领域缺少制裁机制,导致领土争端无法在区域内得到解决。面对本地区的复杂安全形势,东盟对内需要拓宽、深化安全领域的合作,对外需要加强与大国的安全合作。  相似文献   

18.
东盟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所(ASEANISIS)是东盟地区最重要的思想库。本文以东盟的第二轨道外交智库ASEANISIS为研究对象,考察该组织成立的过程,探究其在东盟安全外交中的功能与成就,并分析ASEANISIS当前面临的挑战以及其应对之道,丰富人们对该机构的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19.
2012年,东盟各国政局总体稳定,经济平稳增长,缅甸进一步融入东盟大家庭,成员国在各领域加强合作,加快推进东盟共同体进程。在区域合作中,东盟坚持大国平衡外交政策和东盟的主导地位,但在南海问题上东盟的协商一致原则受到挑战。展望2013年,东盟将继续有效执行各项一体化计划,缩小成员国发展差距,扩大区域合作,以便于2015年建成东盟共同体。  相似文献   

20.
浅析东盟对缅甸政策的变化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7年,东盟吸纳缅甸入盟后,对缅甸奉行“建设性接触”政策,反对联合国安理会介入缅甸问题,一度成为缅甸抵御西方压力的主要屏障。然而,进入21世纪以来,缅甸国内的一些原因,使东盟受到一定影响。面对来自美欧等西方国家的巨大压力,东盟一些成员国对缅甸问题有不同意见,要求东盟调整对缅政策的呼声层出不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