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党课》2008,(3):35-36
宋代包拯为官清廉,惩贪罚奸,世所称颂。后人为纪念他而建立了许多包公祠,并撰联表达对他的敬仰之情: “照耀千秋,念当年铁面冰心,建谠言不希后福;闻风百世,至今日妇人孺子,颂清官只有先生。”  相似文献   

2.
包拯的用人之道北宋包拯,不仅是位铁面无私、疾恶如仇的清官,而且还是一位励精图治、任人为贤的贤达之土。他的用人标准是:一、用“才”不用“庸”。要求朝廷启用敢担重任的“才能之士”,罢黜妒嫉贤能的“庸才昏官”。仁宗帝宠妃的伯父张尧佐,缺德少才,贪得无厌,却...  相似文献   

3.
古往今来,有不少清廉官吏,曾赋诗拒贿,取信于民,传为美谈。包拯60岁寿辰时,他吩咐家人,一概不收寿礼,不料第一个送来寿礼的,竟是皇帝。皇宫派来送礼的太监听包拯的家人说寿礼一概不收,便索来红纸一张,写道:“德高望重一品卿,日夜操劳似魏征,今日皇上把礼送,拒礼门外礼不通。”包拯看后,挥笔回道:“铁面无私丹心忠,作官最忌念叨功;操劳本是份内事,拒礼为开廉洁风。”太监看后,为包拯的人格所感动,就带着礼回宫去了。明代李汰到福建任主考,有人暗中送他黄金以通关节,李汰断然拒绝,并当场答诗一首:“义利源头识颇真…  相似文献   

4.
读包拯“家训”有感聂周勇包拯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位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清官。他一生视清廉为做人做官的根本。所以,在为官的三十年间,包拯对人、对己、对家族亲属都要求极严。为教育家族的后世子孙,他曾写了一则《家训》,刻在石碑上,立在庐州合肥县(今安徽合肥市)...  相似文献   

5.
劝君常问“我是谁”育葵“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这是《老子》上的话。王安石对此有了发展。他认为,“知己者,智之端也,可推以知人也。”他把自知放在了第一位。王安石是高明的。不自知者何以知人?所以又有“人贵有自知之明”的话。人要做到自知,并不容易。因为,人...  相似文献   

6.
吕惠卿是什么人,他在王安石变法中起的是什么作用,他与王安石又是什么关系?不妨先看史书上记载的一件事:王安石在最后一次被罢相时,耿耿于怀的不是“始终以为新法不可用”的司马光,而是处处“迎合安石,建立新法”的吕惠卿。吕惠卿是福建泉州人,“安石既退处金陵,往往写‘福建子’三字,盖深悔为吕惠卿所误也”。这寥寥数字,使入如见王安石当时对人对己怨恨和悔恨的心绪。  相似文献   

7.
铁面稽查“包站长”─—记合水征稽站站长、共产党员陈俊杰包站长本不姓包只因他铁面无私、不徇私情,大有宋朝名相包拯的遗风,所以车主们都管他叫“包站长”。他,1米8的个头,黑黑的脸膛,两眼炯炯有神,平时总是穿一身特号标志服,戴着大盖帽。他就是合水县养路费征...  相似文献   

8.
北宋中叶,吏治腐败,各级封建政府中的官僚、吏胥贪污受贿成风,请托送礼盛行。王安石认为这种情况对于政令的推行是极为有害的,因而他以宰相的身份,主持制定“重法”以杜绝贿赂请托、枉法受贿等弊端。而且,他本人以身作则,身体力行。据《五总志》记载,有一次,一位地方官送来一块砚石,当面对他说:“这块砚石真好。”王安石问他:“好在哪里呢?”那人说:“呵之可得水。”王安石笑道:“一块砚石,能呵出多少水呢?纵得一担水,又能值几何?”那人原以为王安石善于诗文,自然喜爱文房四宝,因而投其所好,送来一块砚石,想不到这位大宰相不但不“赏光笑纳…  相似文献   

9.
常言道:“文死谏,武死战。”在中国古代,刚直不阿的谏官,不是被罢官受刑,就是被砍脑袋的事例并不鲜见。然而历史上有一个人很特别,那就是包拯,他生长于北宋真宗,成于仁宗,为官30多年,经他弹劾而遭到降职、罢官、法办的皇亲国戚和朝廷重臣不下30人,而自己却没有遭到大难。有人说,包拯遇到了宋仁宗这样一位至仁至柔的善于纳谏的开明皇帝,这是事实,  相似文献   

10.
东坡居士当然说得上是博学的人了,然而也还是有少见多怪的时候。 有一次,他去拜访王安石,王安石恰好外出不在家。书桌上一首咏菊花的诗只写了两句:“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遍地金。”苏东坡读了之后暗自发笑。他想,“黄花”就是菊花;而“菊残犹有傲霜枝”,即使凋谢了也不会落花瓣的,怎么可能吹落遍地呢?于是便提笔蘸墨,颇为自信地续了两句提醒王安石:“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后来,苏东坡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在黄  相似文献   

11.
欧阳修与包拯是北宋仁宗时代的两位名臣。欧阳修博学多才,既是北宋著名文人,同时还是一位思想家、政治家,在反对贪官污吏、改革吏政的政治斗争当中,他与包拯志同道合、并肩作战,有时候,他的表现比包拯还要勇猛、顽强和不顾一切。只是两人在斗争策略上有明显的不同,包拯在政治斗争中政绩显赫,官运不败,而欧阳修则遭受过三次贬谪。这个问题令人深思。  相似文献   

12.
王安石失败的原因很多,但重要原因之一是他志大而量小,听不得不同意见。当时,在反对王安石变法的人中,除了司马光之外,苏轼算得上是影响较大的一个。但苏轼也并非那种主张“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的保守派。他的本意也是主张改革的,只不过觉得王安石的变法主张...  相似文献   

13.
《湘潮》1991,(9)
有功不居功,大抵是有作为者的共同特点。历史上人称“大树将军”、汉光武帝刘秀手下的名将冯异,此人英勇善战,累建奇功,而当“诸将并坐论功”之时,他却“独屏树下”,躲起来了。宋代的包拯60岁时,皇上给他做寿送礼,被他吩咐包贵拒之,太监便  相似文献   

14.
王旦的胸怀     
正北宋一代,名臣辈出。政治上影响深远的如王安石;文学上开辟时代的如苏轼;道德品格可作后人楷模的如范仲淹;清廉刚正在民间广为人知的如包拯等等,他们中任何一个,都可以称得上名垂青史,而王旦作为真宗一朝的宰相,虽然知名度不是很高,但他宰相做了12年,较好地协调了君臣、官民、官员之间的关系。他不仅有远见卓识,而且知人善用,最大的特点是超出  相似文献   

15.
古人以诗拒“礼”,端庄文雅、幽默感人。包拯60岁生日时,皇帝念他德高望重,要为他做寿。包拯只好奉旨,但他特地吩咐儿子包贵:一概不收寿礼。谁知来送寿礼的第一家就是当朝天子,来人是六品司礼太监。这下可把包贵给难住了:万岁爷送来的礼敢不收吗?他只好请老太监将送礼的理由写明白。老太监提笔在红纸上写了一首诗:“德高望重一品卿,日夜操劳  相似文献   

16.
大概从有阶级始,大多数人都想做官,尤其做大官。因为一旦为“官”,可以“荣家濯祖”,可以“衣锦还乡”,可以”令万人敬而仰之”。两千多年前的孟子也说过“贵,人之所欲也”!然而,宋朝大名鼎鼎的包拯老先生,竟在那脍炙人口的《包公辞朝》里不无三既地唱道:“不为官者不惧怕。”照包拯的话说,只要是正儿八经的做“官”者,  相似文献   

17.
头次来合肥 ,我想到包拯为“庐州合肥人” ,逝世后归葬故里 ,应有纪念之地 ,便前去拜谒。看过包河、包祠、包墓之后 ,走到附墓区 ,我看见一块石碑上 ,刻有包拯的家训 :“后世子孙仕宦有犯滥者 ,生不得放归本家 ,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 ,非吾子孙。仰珙刊石 ,竖于堂屋东壁。”包拯的这则家训 ,不是临终遗嘱。生前 ,他就刻石立在堂屋里 ,以此告诫儿孙。那时候 ,他官居枢密副使 ,掌管军机大权 ,进入了国家最高领导核心。现今的墓园里 ,有包拯的主墓 ,还有其亲人的五座附墓 ,即夫人董氏、长子包、长媳崔氏、次子包绶、次媳文氏、…  相似文献   

18.
宋初反贪污的措施之一,是改武治为文治。宋太祖对赵普说:“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令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由文臣统治全国,不仅保证了宋代的统一和稳定,而且有利于为政廉洁。文官不能挟军权以营私,且大多有廉耻之心。包拯的家训有一句话:“后世子孙仕宦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不从吾志,非吾子孙”。宋太祖虽为武夫出身,但他深感武夫治国的危害,因而当他“知堂吏擅中书权,多为好赃,欲更用士人”。而各地在“五代时,尉职以军校为之,大为民患”。因此他改为任用文人,“令初赐第人…  相似文献   

19.
舒炜 《廉政瞭望》2013,(13):22-24
北宋仁宗时期,在包拯即“包青天”的盛名之下,朝廷中其实还有一个四川地区眉州的“陈青天”同时期存在。  相似文献   

20.
“信”的思想起源很早。“信”字最早见于《尚书·汤誓》:“尔尚辅予一人,致天之罚。予其大妾汝,尔无不信,联不食言。尔不从誓言,予则擎戮汝,阁有枚赦。”这是汤王伐桀的誓师词,汤王让大家尽力帮助他,并会因此得到赏赐,而且让大家相信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