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般认为权力指的仅仅是公权力,而法治的使命则在于限制公权力、保护私权利.这种观点值得商榷.笔者认为:权利是被认为正当的权力;被关进制度笼子里的应是现实存在的一切权力,而不仅仅是公权力;在这个基础上来认识权力和权利,才能准确、全面地理解“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的命题,为更好地贯彻“四个全面”、建设法治中国服务.  相似文献   

2.
控烟立法旨在控制烟草产品的危害,而与此同时却也触及到吸烟者的自由和权利.政府公权力介入烟草产品的管制,是否侵害了公民吸烟的合理权利?政府在控烟上的公权力的正当性源于何处?控烟立法与吸烟者“吸烟权”的边界又在哪里?本文将通过探讨控烟立法与“吸烟权”的界定,明晰各方权利义务的配置,为政府合理运用公权力进行控烟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一、问题的提出法律的最重要的任务在于维持及确保社会平和,故权利遭受侵害或不能实现时,当事人应诉诸公权力,由“司法机关”依法定程序排除侵害或实现权利,然而在特殊情况下,公权力的救济可能缓不济急,法律乃在一定的条件下,例外地允许权利人自力救济,而规定“自卫行为”及“自助行为”。〔1〕“为保护自己权利,对于他人之自由或财产施以拘束,押收或毁损者,称为自助行为”。〔2〕自助行为是公力救济的一种辅助手段,是公力救济缓不济急情形的一种补充,作为具有时代进步性的现代自助行为制度,不应该被作为公力救济的对立面,而应该与公力救济…  相似文献   

4.
论高等学校对学生的管理权之性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胡芬 《法学评论》2006,24(5):111-116
高等学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其(下称《教育法》)第28条之规定而享有的对学生的管理权之性质,应该根据其本身的属性来界定其到底是私权利还是公权力。在高等学校对学生的管理权中,只有能影响到学生能否完整地得到政府提供的教育服务的那些“权利”,才具有国家公权力的性质。因此,民办高等学校对学生的管理权不是国家公权力;在公立高等学校对学生的管理权中,只有招生权、开除学生学籍的处分权、退学决定权、毕业证书发放权和学位证书授予权才是国家公权力。  相似文献   

5.
一个神圣的字眼——监督权力的权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监督权力的权利之发展大致可以分为这样几个有里程碑意义的阶段 :个体完全匍匐于国家权力之下 ,无所谓监督公权力之权利的存在 ;受某种国家权力直接影响的个体有利用国家的另一种权力予以抗衡的权利 ,是一种特定个体可介入其所涉之公权力关系的权利 ;与公权力具体行使无涉的个体可以依法对公权力的行使过程或结果予以质疑 ,并有程序上之保障 ,这种质疑仍需借助另一种国家权力的力量 ,但与第二阶段不同的是个体的广泛性与不特定性。从人类社会的发展来看 ,监督权力的权利的发展过程也体现在人民通过斗争从权力者手中夺回权利 ,使个体权利与国…  相似文献   

6.
政治权利与人权观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是“政治动物”,政治人权是人所固有的、先于宪法而存在的基本人权。它经宪法确认为公民权利后,属于“公权利”范畴,它既对应于自然人的“私权利”,更对应于国家的“公权力”。它是作为与“经济人”相区别的“政治人”的宪法权利,是对国家权力的防卫权、抵抗权、参与权、监督权而设定并发挥作用的。  相似文献   

7.
吴华 《政府法制》2010,(11):54-54
2009年10月,上海市“钓鱼式执法”事件被媒体广为报道,其他有关行政调查中公权力滥用的事件也被相继报道,暴露了行政执法过程中的诸多问题,引发了公众对公权力的诸多批评,削弱了政府的公信力,从而也从制度建设方面对行政调查特别是行政调查中强制措施的法治化提出了进一步要求。  相似文献   

8.
毋庸讳言,我国当前律师执业权利的保障机制还很不尽如人意,律师的职业风险还相当大。律师何红德、朱久虎的际遇,更是将律师执业权利受到公权力的蔑视与践踏活生生,甚至血淋淋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律师何以“失语”?究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相似文献   

9.
我国改革开发30年来的历史经验标明,社会的发展是以个人权利的张扬为前提的。没有个人权利的彰显,社会终将还是"万马齐喑究可哀"的可怕局面。近一段时期,某些公权力机构借口损毁"名誉"而假借"诽谤罪"之名假公济私,已经对国家公权力造成了非常负面的恶劣影响。从2006年重庆的"秦中飞案件",到刚刚发生的"跨省刑拘王鹏案件",恶意行使公权力事件的轮番出现,迫使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如何保障宪法和法律所赋予公民的言论自由权利不受侵犯。  相似文献   

10.
知识产权从产生之初就与公权力密切相关。知识产权权利的产生、变更消灭都受到行政权利的干预。知识产权行政诉讼应然而生,知识产权相关的行政行为直接关乎民事主体的私益而体现出其特殊性。知识产权行政诉讼也有不同于一般行政诉讼的独立性。  相似文献   

11.
《法治与社会》2003,(3):73-73
我自个儿的事,你就甭管了。——隐私权是公民最重要的权利之一,正如性,当它没有任何社会危害性地发生在卧室里时,它完全属于两个人的私事,属于个人感受最隐秘的范围。“黄碟事件”中,代表公权力的警察权力直接介入公民最隐秘的床弟之间,难怪会冒犯天下之大不韪。  相似文献   

12.
控烟立法的基础与吸烟者的权利边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控烟立法旨在控制烟草制品的危害,保障公众的生命健康权,同时也涉及到对吸烟者的权利限制。吸烟自由构成了吸烟者的一项重要权利,但必须以不得侵害他人为权利正当行使之边界。在公共场所的吸烟行为由于其可能危及到公众的生命健康权而构成了对这种权利的不当行使,也成为国家公权力介入的正当理由和行使的边界。控烟立法的关键在于正确界定吸烟者的权利边界,合理配置国家公权力,同时也需要对于吸烟者的信息知情权及其生命健康权建立相应的保护和救济机制。  相似文献   

13.
行政机关基于公益之目的合法实施公权力,致人民之生命、身体或财产遭受损失,而由国家予以适当补偿之制度,使得公共利益和个人权利保护之间得以获致一定程度之平衡,即国家基于公共利益而剥夺或限制人民之权利时,人民应予容忍,但是对其权益所受之损失,则可以请求补偿。此种基于  相似文献   

14.
《政府法制》2011,(26):9-9
“三公”经费公开,是建设法治政府的要求。法治政府的基本要素之一是公开、透明只有公开、透明,才能防止公权力滥用,防止政府官员腐败,保障政府的廉政、勤政。  相似文献   

15.
“滥诉”在行政法学界是一个鲜少被提出的概念,“陆红霞案”中法官对于“滥诉”规制的主要依据为民事诉讼法中的诚实信用原则。考察民诉中的“滥诉”理论,界定滥用诉权存在“四要件说”与“两要件说”,前者对应侵权责任规制路径,后者则对应诚实信用原则。在承认公法诉权说的理论前提下,行政诉讼法作为民事诉讼法的特别法,两者具有参照适用的可能性。然而,本案法院在事实认定与法律适用时均存在处理失当之处,相较于滥用诉权,本案或许亦有滥用审判权之嫌。在权利与权力冲突背后,信息公开制度呈现出某种扭曲的“异化”状态,承受为信访分流压力的同时,囿于“特殊需要”条款的误读,正发生着与卷宗阅览竞合的趋势。构建公文管理规则以强化主动公开、设置依申请公开的专业引导机制、重新检讨主管机构设置可以达到制度矫正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李琛 《电子知识产权》2011,(10):149-152
知识产权滥用的本质是知识产权的行使违反了权利设置的目的。任何权利规则都存在“言不尽意”的危险,导致任何权利的行使都可能出现“徒具其形.背离其神”的形神分离现象,知识产权也不例外。评价禁止知识产权滥用的必要性。应考察知识产权行使与权利目的相背离的风险机率,而不是单纯考量权利人的市场支配力,后者只是判断垄断的要件。禁止滥用制度的功能决定了知识产权滥用的判断标准不可能预先极度明晰。  相似文献   

17.
国家赔偿是一个敏感话题。 由公权力造成的伤害,一经确认,当由国家赔偿予以弥补。然而,现实中,常常是邻居摘了自家的枣,立马会“寻他说理”;而抓错人、断错案,却鲜有人具备向“公家”要说法的“秋菊之勇”。观念影响之外,也折射出争取国家赔偿的程序之多、门槛之高、难度之大。  相似文献   

18.
《政府法制》2014,(2):10-10
我认为法治的核心问题是两个权:权力、权利。权利是私权利,而权力是公权力。改革的方向应当是什么?我觉得既然讲改革,当然是不断扩大私权,公权不断被约束。如果背离了这个原则,公权力不断扩大,私权利越来越缩小,怎么能够叫改革呢?所以从这点来说,改革的目标应该是非常明确的。  相似文献   

19.
民事强制执行系当事人借助国家公权力实现其经法律所确认的特定的私法上的权利义务而形成的制度。执行救济在执行法律制度中有重要意义 ,没有执行救济就无法实现民事执行的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没有救济就没有权利 ,一种无法诉诸法律保护的权利 ,实际上就根本不是什么法律权利。“人类的权利自始就是与救济相联系的 ,当事人脱离了盲动或依附而获得了一定权利时 ,也必有与之相适应的救济制度相随。没有救济可依的权利是虚假的 ,犹如花朵戴在人的发端是虚饰。”〔1〕“救济就是纠正、矫正或改正已发生的或业已造成伤害、危害、损失或损害的不…  相似文献   

20.
作为公民,当“权利”一再以美好的方式进入立法视野时,我们感知到的是受宠若惊般的身份皈依:然而实践中,当这些被国家法典明文列载的神圣权利被切割分散在每个公民的身上时,却极易受到处于强势地位的公权的侵扰.一次次公民权利失陷的背后,其实都凸显出公权力的强悍和单个权利的脆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