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郑若颖 《法制与社会》2012,(13):176-177
自2009年以来,国家行政过分干预新闻舆论监督的事件数见不鲜,当代舆论监督处境日渐窘迫。本文主要从法律角度出发,旨在探讨我国当前新闻舆论监督现状及其成因,从而提出让新闻舆论监督脱离当前尴尬处境的个人看法。  相似文献   

2.
肖枭 《法制与社会》2010,(6):172-173
现代信息社会受到新闻舆论监督的法律案例不甚枚举。不当的新闻舆论监督,不仅损害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影响司法独立、而且会亵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阻碍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本文指出尊重司法,维护舆论监督的严肃性,完善新闻报道是媒体避免"新闻审判"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3.
新闻舆论监督在发展的过程中,遇到很多法律障碍。本文指出为了保障记者权利,媒体在正确行使监督权的同时应尽量避免新闻官司,一方面,媒体自己需要把握和处理舆论监督报道中的细节、情节,另一方面,需要加强新闻法制建设,从制度上对舆论监督放权。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新闻舆论监督对司法公正的重要作用入手,针对目前新闻报道中出现的影响司法公正的不当新闻舆论监督现象进行分析,提出解决新闻舆论监督与司法独立之间冲突的办法。倡导新闻媒体进行正确的角色定位,正确发挥新闻舆论对司法的监督作用;同时强调司法人员要克服外界因素的干扰,提高自身道德、法律素质,促进司法公正。  相似文献   

5.
日前,安徽省宣城市出台<新闻舆论监督跟踪问效暂行办法>(下称<办法>),要求市内机关单位必须接受舆论监督,并在5个工作日内作出回应,为新闻舆论监督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6.
新闻舆论监督是保障人民权利得以实现的主要方式,同时也负有尊重他人人格尊严、不得侵害他人名誉的义务。在本文中笔者通过对两个成功的新闻舆论监督案例的分析,得出坚持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和真实性,以及对行为人主体不进行人身攻击是新闻舆论监督与公民、法人名誉权保护得以实现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朱磊 《政府法制》2009,(19):45-45
日前,安徽省宣城市出台《新闻舆论监督跟踪问效暂行办法》(下称《办法》),要求市内机关单位必须接受舆论监督,并在5个工作日内作出回应,为新闻舆论监督保驾护航。《办法》出台了相关部门必须接受舆论监督的细则,明确了宣城市舆论监督的主要对象:市内各党政机关、人大机关、政协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事业单位和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  相似文献   

8.
赵文辉 《政法学刊》2008,25(4):120-124
新闻舆论监督作为我国民主监督的形式之一,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工具。公安机关是党委政府与群众间最主要的沟通桥梁,公安民警的形象直接影响着党和政府以及公安机关的形象。因此,应正确认识新闻舆论监督与警察形象建设的关系,重视新闻舆论监督在警察形象建设中的作用,以促使警察组织理性对待媒体,虚心接受合法监督,不断完善自身形象。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新闻媒体舆论监督范围的不断扩大,新闻自由度的增加,新闻媒体舆论监督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所引发的相关侵权事件也日益增多。针对此情况,本文对新闻侵权的特点与规避措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舆论监督是新闻传媒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是新闻传媒主动干预社会生活、积极参与社会变革、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方式。正确进行舆论监督,一个重要的前提是要让舆论监督走上法制的轨道,即舆论监督法制化。这已成为广大新闻工作者的共识。舆论监督法制化,首要的一个环节就是要有法可依,其次才能谈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正因为此,有识之士十多年前就提出要制订新闻法,以法规范新闻媒体及其工作人员  相似文献   

11.
唐光怀 《时代法学》2007,5(4):79-82
一般而言,舆论监督不得侵害隐私权,但公共利益需要、当事人同意、合理公众兴趣、监督对象是公众人物、使不可辨认等,可以成为新闻媒体应对隐私权侵权指控的主要抗辩事由。  相似文献   

12.
刘静 《行政与法》2012,(5):35-38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网络在新闻传播和舆论形成中已经无可争议地赢得了主导地位,改变了传统的舆论格局。在网络舆论传播过程中呈现出快速性、冲突性、情绪性、群体性、复杂性等特点,因此,只有分析其传播过程中呈现的规律,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针对性地对网络舆论进行引导。  相似文献   

13.
公共新闻(或称公民新闻)在美国的兴起,引起国内学者的关注.公共新闻活动与以往最大的不同之处是同城媒介联合行动,共同设置话题,直接介入公共事务,试图解决公众关注的公共问题.公共新闻活动是对此前所有新闻学、传播学、舆论学和社会学理论的巨大冲击.它的实践和理论对于我国新闻媒介的改革具有现实借鉴意义.本文从公共新闻与舆论市场、与媒介议程设置、与我国媒介改革诸方面对公共新闻实践和理论的影响和可借鉴之处作了理论上的探讨,并从国家民族利益角度提出了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4.
在媒体事件发生频率越来越高、影响越来越大的网络时代,领导干部作为执政者,要切实尊重新闻舆论的传播规律,把舆论引导作为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真正实现善待媒体、善用媒体、善管媒体,进而提高新闻执政能力。  相似文献   

15.
维护社会正义是舆论、媒体与司法实践的共同目标。从系统论看,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有助于社会正义的实现。司法案件舆论引导是三者互动的一种常见状态。在司法案件舆论引导中,供给专业法律知识能够促进三者的良性互动。本文以极具代表性的昆山案为例展开案例研究,发现新闻媒体通过法学专家向公众供给专业法律知识、司法机关自媒体向公众供给专业法律知识,能够促进舆论与司法的良性互动,实现司法案件舆论引导效果。社会正义的维护并非仅靠法治实现,司法与舆论、媒体的互动能够更好地落实法治的正义精神。  相似文献   

16.
《民法典》第1025条规定了针对新闻报道、舆论监督等行为的公共利益目的抗辩,首次将新闻报道、舆论监督等行为的特殊免责事由写入法律。它需要弥补此前实务中引入的公众人物理论的不足,提供确定性规则。依据宪法,名誉权与表达自由均未被赋予绝对优先的地位,公共利益目的抗辩需要平衡好两者的关系。在适用时,可通过价值填充与规则再造实现法规范的进一步具体化。前者指根据法规范的目的及内容完成价值填充,后者指限缩案件范围,区分公共利益的界定主体与确认主体,将公共利益目的抗辩融入我国侵权责任法体系中,在个案中审慎开展利益衡量。  相似文献   

17.
Epidemics and agendas: the politics of nightly news coverage of AID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We examine why the exponential growth of AIDS cases or the wide-spread professional perception of a health crisis did not move the epidemic more quickly onto the agenda of public problems. One possible explanation focuses on how the national news media's construction of AIDS shaped the meaning of the epidemic for mass and elite audiences. An examination of nightly news coverage by the three major networks from 1982 to 1989 reveals considerable variability and volatility in their coverage. Topic-driven saturation coverage occurred only during three short periods in 1983, 1985, and 1987, when the epidemic seemed likely to affect the "general population". Only at such moments did public opinion shift and discussion and debate in government begin. Otherwise, the typical AIDS story tended less to sensationalize than to reassure, largely because journalists depended upon government officials and high-ranking doctors to present them with evidence of news. Such sources had interests either in avoiding coverage or in pointing toward breakthroughs; more critical sources, especially within the gay movement, had far less access to the news. In concluding, we considered the prospects and pitfalls of the news media's power to shape the public agenda.  相似文献   

18.
张诗蒂 《现代法学》2000,22(2):142-144
“记者比法官有用─天下没有新闻媒介断不了的官司。”这种现象已对法官的威信、法律的威严造成了较大的负面影响。本文针对这种现象形成的原因及其利弊效果作了较为全面深入的分析,并力图端正认识,正确地估计评价新闻舆论监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新闻媒体以其舆论监督等特有的社会职能,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先行官”和“推进器”。然而,我国新闻立法方面却相对滞后,使新闻媒体的采访权、知情权难以得到应有的尊重,正常的报道工作缺少相应的法律保障,媒体的社会功能无法充分发挥。因此,及时出台相应的法规,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监督保障的社会功能,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认为,法制新闻有重要的、现实的积极价值:由于宣教目的的潜在性,可以有效消除受传者的逆反心理,在潜移默化中对公众实现法制宣教价值。同时,法制新闻还有另外三个积极价值:1.舆论监督价值;2.社会预警价值;3.法律服务价值。当然,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由于种种原因所致,法制新闻不免存在某些负面效应。我们必须扬长避短,充分发挥法制新闻在我国市场经济法制建设中的应有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