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少数民族聚居地的活态性产品是指存在于少数民族传统族际生存格局中的组合性物象、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劳务服务的统称,是以少数民族的民俗事项为基本内容,以观赏、感受、体验、参与为主要形式、以获得精神文化的愉悦享受为最终目的的民俗文化旅游产品。近些年来,少数民族聚居地的民俗文化旅游营销多集中表现为物质性产品营销,或以物质性产品为载体的非物质文化推广,缺乏对民俗文化旅游产品的综合性概括,即少数民族聚居地的民俗文化旅游产品往往是以组合性的活态化样式得以呈现,研究物质性产品或文化性产品的单向度营销不足以体现民俗文化旅游的客观现实。  相似文献   

2.
洛阳民俗文化在建设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的战略支撑下将迎来发展的大好时机,针对洛阳民俗文化碎片化生存、受众群体缩减、传承人断层化、影响力弱化的现状,应当依托旅游发展、开展民俗风情旅游,创建民俗文化集聚地使其"生活化"利用,创新民俗文化表现形式,探索民俗文化资源自我生长机制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3.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我国传统村落保护的理念与实践顺应时代的要求,进一步认知传统村落的"活态性",强调如何协同保护与当地经济、社会、生态及文化等多方面的可持续性发展。但传统村落"活态化"的方式、内容、目标及运作机制又因中国的特殊国情而有差异。在现代化浪潮的冲击下,因群山峻岭的自然屏障,西南侗寨传统村落得以保存较为完整的传统,获得有别于其他传统村落的"活态"特征及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因此,西南侗寨传统村落的"活态化"能基于其独特的历史、社会和空间背景,生成自我运行的内在发展机制,于日常生产生活中达成。要做到一是加强对原住居民主体性的认知与保障;二是建立以传统为根基的乡村现代化治理体系;三是依托传统产业升级,突破当地经济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矛盾的瓶颈。  相似文献   

4.
民俗文化作为历史文化发展缩影,反映了人文风貌和精神境界。在互联网时代,民俗文化网络传播与发展缺乏有效引导,多数偏重经济利益而忽视传承价值,影响力较小。为此,民俗文化传承要利用网络新技术优势,通过改革创新塑造民俗文化新形象,同时促进民俗文化与经济结合,两者形成良性循环互动,共同推动民俗文化传承发展。  相似文献   

5.
正2018年民盟北京市委按照中共北京市委部署对口西城开展专项民主监督工作过程中,针对中轴线及其周边文物保护与利用情况的调研中发现,主要存在使用"不合理"、使用"不开放"、环境"不安全"等问题。要破解这些问题,为北京中轴线申遗奠定坚实的基础,就要参照国际经验,结合中国实际,坚持文物的"活态化保护"。研究好文物功能,文物修缮与活态化保护相结合。中轴线从永定门到钟鼓楼,包含以故宫为代表的宫殿建  相似文献   

6.
数字文化业态是数字产业在文化领域的创新体现,在"互联网+"时代下体现出典型的整合化、平台化、重组化、融合化趋势,具有一定的超前性。但是,数字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理念、技术、人才、机制等多方面的束缚,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快创新进程,推动"互联网+"时代数字文化业态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7.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让教育开启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大变革,这种基于信息化技术的伟大变革,使我国延续了数百年的传统教学模式被逐渐改变。"互联网+"时代,干部教育培训也将突破传统的模式,具有"互联网+"时代的一些典型特征,如在线化、个性化、移动化、社会化、数据化等特点。"互联网+"时代干部教育培训的内容更新快,教学方式灵活多样,基于"互联网+"创新与发展的干部教育培训新模式,是各级党校和行政学院的教育培训工作者需要关注与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8.
"互联网+"背景下,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新模式逐步发展起来。"互联网+"既带来了促进教师队伍专业化、促进学习群体自主化、促进教育发展公平化、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多元化的契机,也带来了线上教育的快餐化、线下教育的简易化、教师能力的单一化、网络技术的依赖化等冲击。本文从提升教师队伍信息化、实现教学途径网络化、打造科研系统立体化、推进人才培养综合化等多个方面着手,探讨构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新模式,以"互联网+"推动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  相似文献   

9.
民俗文化开发价值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静如 《前沿》2010,(24):163-165
民俗文化是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文化,是一种基础文化、最底层次的文化,因此对于民族发展及其个人成长产生深远影响。文章在分析民俗文化特点的基础上,从教化民众、增强社会凝聚力、丰富人们文化生活及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等四个方面分析了民俗文化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并从加强民俗文化研究、加快民俗博物馆建设、重点培养年轻型民俗文化人才等三方面提出措施,以推动民俗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少数民族地区博物馆建设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播、继承与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在居民集聚的中心城镇地区,"活态"博物馆建设对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发挥着不可代替的作用。从民族地区博物馆建设的现状、"活态"博物馆建设的意义与路径,以及文化传承的长效机制角度出发,研究"活态"博物馆建设与少数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内在机理。  相似文献   

11.
"互联网+"时代的强势到来,引发高校社团建设向工作方式的网络化、活动内容的专属化和活动平台的开放化的方向发展。但与此同时,"互联网+"时代的高校社团建设也深受组织架构臃肿低效、网络技术人才匮乏和特色活动吸引力弱等问题的困扰而导致发展后劲不足。因此,应该从思想引领、平台建设和活动开展三方面入手,实现"互联网+"时代高校社团建设的实践转向。  相似文献   

12.
楼倻捷 《今日浙江》2014,(18):45-45
正在互联网时代,以互联网思维、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推进党建工作智慧化,不断扩大智慧手段在党建领域的应用,切实提高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是值得探索和实践的课题。融入"互联网思维"互联网时代新形势下的党建工作,需要更多融入互联网思维。"用户至上"。根据用户体验、用户反馈、用户需求,企业会不断修正和更  相似文献   

13.
马健 《重庆行政》2016,(5):91-94
正互联网的"移动化"发展模式已然是整个互联网行业增长最快的一个领域,而App也成为移动互联网手机客户端最炙手可热的娱乐休闲对象之一。互联网为人们生存状态带来了巨大改变。遵循"适者生存"法则,对于商业模式的是否移动化,封闭传统形态的产业只会被那些嗅到互联网芬芳并迅速做出判断决策的产业甩在后面。商业模式的移动化是传统产业在互联网时代必须实践并大力发展的方向。以目前情况来看,与  相似文献   

14.
随着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知识管理等技术的发展,一个以海量数据挖掘和分析运用为特点的大数据时代正在到来。互联化、物联化、智能化等信息技术的深度发展应用,势必改变传统警务模式。这种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高度融合构建形成的公安信息化新模式已逐步成为智慧警务新模式。  相似文献   

15.
陈伟 《岭南学刊》2008,(2):97-101
民俗文化资源是有待于进一步开发的"富矿",它对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繁荣,具有不可小视的作用。发掘民俗文化资源应正确辨析民俗文化的"DNA",并善于提取其良性基质;要构筑符合时代需要,具有民族性、科学性、大众性的民俗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体系,处理好民俗文化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传统与时尚、投入与节约的关系;要深刻认识民俗文化的历史内涵与现实价值,充分发挥家庭、学校、传媒、社会组织、各级政府在传播民俗文化和民族精神方面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民俗文化蕴含着民族深沉的精神追求,是祖辈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是生长在灵魂深处的文化基因。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民俗文化发展商业化、同质化趋势日益显著,"伪民俗""仿民俗"等词语更是频频出现。因此,要加强对传统优秀民俗文化的宣传与引导,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传承和弘扬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民俗文化,从而实现民俗文化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正当今,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互联网模式层出不穷,为现代殡葬转型升级、创新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保障。本文将"互联网+殡葬"融合发展置于中国殡葬改革社会背景中,深入剖析"互联网+殡葬"融合发展的必要性,对互联网与生态葬、殡仪服务、祭奠融合发展进行了初步探讨,提出了构建"互联网+殡葬"融合发展新体系。  相似文献   

18.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移动终端技术的发展,各种直播平台层出不穷,形成了"全民直播"的现象。全民直播的出现并非仅仅是因为技术的推动,其背后还有深刻的亚文化原因。它具有社群、猎奇、情感宣泄、文化资本获取等特点,其中所体现的视觉化偏好、缺乏主体性反思、技术异化等现象值得反思和警惕。  相似文献   

19.
莫言的"高密东北乡"王国中有大量物质、社会、精神、语言等方面的民俗文化。但莫言并没有停留于社会生活层面的诸种民俗事象活化石般地记录和复现,而是经过审美取舍和艺术关照,通过场景化、情节化、意象化等叙事手段将民俗叙事与小说整体叙事融为一体,共同服务于作家"人的小说"的创作意图。  相似文献   

20.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互联网+"引发了各行各业前所未有的关注和重视。当前政界、企业界和学界从"跨界融合"、"技术升级"、"观念转型"、"经济形态"、"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等方面阐释"互联网+"的内涵;对"互联网+"的"+"有多种不同的理解,认为"+"是"互联网化",是"添加联合",是"加速与创新",是"综合相加质变"等;从"融合创新"、"数据化"、"做减法"、"智慧供应链"等角度对"互联网+"的本质进行了研究和探讨。"互联网+"的行动实践走在了理论研究前面,因此"互联网+"的理论研究方面需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