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网络道德含义释析--兼论网络道德主体的建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军 《前沿》2004,(11):144-147
伴随网络社会伦理问题的增多,网络道德一直颇为引人关注.然而何谓网络道德,由于目前我国网络发展的水平和网络社会化的程度,对"网络社会"界定的偏差,导致人们对此一直存有歧义.本文拟在网络社会-道德运行的新型社会基础上,通过对"网络社会"含义的辨析,指出虚拟社会和现实社会道德运行的差异,揭示网络道德既非简单地等同于一般道德,亦非独立于现实社会伦理之外的"虚拟道德".实质乃是作为主体的人本身,并在此基础上指明网络道德主体的建构乃是网络道德的根本.  相似文献   

2.
重大疫情与网络谣言往往相伴而生,为网络治理带来新的挑战。面对重大疫情中的网络谣言,我们要站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高度,秉持"综合施策"的治理思路,将"依法治理""科技治理""多元治理""道德治理"有机结合并制度化地推进,建构起社会主体广泛参与的良性治理格局。  相似文献   

3.
互联网已成为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但在互联网繁荣发展的背后,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影响现实社会的稳定。当前虚拟社会治理的重要任务,是重点治理网络暴力、网络隐私侵害、网络侵权和网络道德失范。从社会控制论的视野看,虚拟社会治理中控制主体、控制对象及控制方式等是关键环节,三段式的虚拟社会治理机制应是较为有效的。  相似文献   

4.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虚拟社会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虚拟社会的发展不仅改变了公众的社会生活,而且改变了中国的政治生态环境,在给公众社会生活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网络暴力"、"网络犯罪"、"网络推手"等不良现象,严重影响社会稳定和秩序,因此,加强和创新虚拟社会管理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5.
网络虚拟社会"双刃剑"效应对价值观尚未成型的青少年的影响广泛而深远。本文分析了网络虚拟社会语境中青少年价值观存在的问题,并尝试从加强青少年自身修养、注重家庭心理沟通、拓展学校教育资源、净化社会网络环境等方面着手,对网络虚拟社会语境下青少年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和价值观重塑路径做出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6.
网络投票乱象主要包括"权力拉票""关系拉票""金钱拉票"找专业组织"刷票"等。要强化网络社会责任意识,从技术层面和制度层面治理网络投票乱象,规范网络投票行为,引导网络投票向真实、公正、健康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7.
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对大学生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等都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困境主要表现为网络道德认知迷失、网络道德情感困惑、网络道德行为失范等。造成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原因要从主客观两方面分析。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应从学生、学校、社会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8.
提升当代青少年道德能力,在道德教育方式上急需实现由教育者强制性道德教育向青少年自主性道德学习的转型。现代社会,虚拟网络情境正在成为青少年道德学习的“第二空间”,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道德信息,培养青少年对道德信息内容的真伪判断能力、锻炼青少年对道德信息评价的辩证思维方法、引导青少年树立文明健康的网络娱乐生活方式,已成为促进青少年道德学习的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9.
万绪珍 《前沿》2013,(4):36-37
孔子提出过"知""仁""勇"三达德,"勇"作为理想道德目标之一,但事实上此时在社会中存在的"勇"与他的理想相距甚远,怎样缩小现实之"勇"和"勇"德的距离,使二者趋于统一,是本文探讨的重点,文章从人们的信仰、生死观、对功利的追求、正义的环境、适当的教育等角度讨论了道德主体实现"勇"德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0.
网络虚拟群体的信息道德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严晓 《青年论坛》2005,(2):63-65
随着人类进入信息社会 ,网络以独特的方式影响着社会各个领域。网络带给人们大量信息的同时 ,道德问题也日渐显现。社会应当及时有效地开展信息道德教育 ,提高网络虚拟群体对负面信息的“免疫力” ,更好地维护网络社会秩序的正常运行。  相似文献   

11.
在人人都能掌握"麦克风"的网络社会,一些人站在道德的制高点肆意对他人展开道德评价,甚至逐渐演化成一种网络暴力行为。错误的舆论导向、个别网民道德素养较低、网络情绪极端化是造成网络社会"道德绑架"乱象的主要原因。对此,要强化网络媒体的责任意识,提升网民道德素养,完善道德评价机制,营造和谐有序的网络环境。  相似文献   

12.
目前,我国道德领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滑坡""失范"等问题,需要借助法治手段,通过加快社会立法工作,激发社会自我管理和自我净化能力;需要增强法律惩处力度,建设具有普遍伦理意义的"底线道德"原则;需要将突出问题纳入到法律调节范围中,强化法治监督力度,从而顺应法治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网络道德对于增强主体网络行为规范意识,形成和谐、良善的网络秩序等都有积极意义。网络道德失范表现为网络失信、网络谣言、网络暴力、网络冷漠、网络恶俗等,是网民在现实社会当中所具有的认识问题、情感问题、信念问题在网络领域的表现,是国家、社会、主体等多方面的不足和失序造成的。通过提升大众网络素养、加强网络公德建设、注重网络法治、纠偏网络"泛娱乐化"、抓好网络舆情管理、培育网络公共文化等路径,积极推进网络道德失范治理。  相似文献   

14.
墨家哲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诸多契合点。"兼爱"思想彰显了追求"社会和谐""世界和平"的道德取向,"无差等"的理念与社会主义社会人人平等、公平正义的观念契合,"天为法则"的政治哲学带有"民主法治"的色彩,"节用"思想表现出勤俭节约的精神,"尚农事"的主张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敬业""富强"的表述。  相似文献   

15.
由网络构成的"虚拟社会"对社会治安提出了新挑战、新要求;科学面对、探索实践这一新课题,更好地适应网络"虚拟社会"的发展变化,调整和加强相关的公安工作,是公安机关新时期、新阶段的历史责任。在创新实践,积极履行自身职能的同时,协同有关部门齐抓共管,是公安机关顺应网络"虚拟社会"发展,加强治安管理,服务和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6.
虚拟社会其实是现实社会的进一步延伸,两者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性。虚拟社会治理不仅是国家和政府的责任,而且牵涉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网络"与"现实"互相交融、互相镶嵌的社会环境,造成了虚拟社会治理的困境。科学合理规范政府运行机制,提高虚拟社会治理能力,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7.
在通常的道德观念中包含一些具有"高尚""伟大"品质的貌似道德的内容,其实它们并不属于道德范畴。这些要求过高而不能普遍遵守的规范给败德以口实,以致反而降低了社会道德意识水平。因此确立道德概念的普遍本质而在伦理学上剔除它们于道德领域之外,恢复道德的平常性和规范的严格性,在道德领域之外给那些"高尚""伟大"的行为以真正超凡的地位和殊荣,而在道德领域之内则必须坚持普遍强制性,以便使社会存在所要求的基本善得到严格维护,人类生活的善状态不致失落。  相似文献   

18.
韦莉幸 《传承》2013,(6):124-125
国外学界对网络的研究比较早,研究成果较多,内容主要是围绕"网络民主""虚拟政治"进行。国内互联网和技术尚不如国外发达,相关法律法规也尚未建立或成熟,政府和公众的网络舆论危机意识还比较模糊。国内网络舆论的研究起步晚,理论基础比较薄弱,相关网络舆论危机的专著比较少。  相似文献   

19.
《公安研究》2013,(10):39-39
周斌在《理论探索》2013年第2期撰文认为,虚拟技术导致的道德消隐,是指虚拟技术在传统形式上的主体与道德决定之间构筑了心理屏障,行为者的身份隐匿增强了个体的道德真空效应。从道德的含义看,虚拟技术解构了道德存在的源动力因素;从现实交往实践看,网络身份加重了网络道德危机的可能性;从个体意识看,虚拟技术导致的自我中心主义是恶的意识产生的根源。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90年代以来青年对人道主义、诚信道德、生态道德、网络道德等社会热点道德问题给予了较多关注.在人道主义方面,前期关注"人文精神"讨论,中期对社会问题更为关注,近年来推崇"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在诚信道德方面,前期知行一致、爱憎分明,中后期知行脱节、出现危机,近年来展开自省、重建信用;在生态道德方面,90年代生态道德形成、投身环保活动,近年来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在网络道德方面,经历过道德异化,目前正在他律与自律共同作用下自我矫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