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网络公共领域的共识达成是解决其非理性纷争状态的重要途径。网络公共领域具有参与身份的双重性、公共意见的复数性、沟通方式的非理性、发酵过程的不可控性等特点,存在利益诉求群体的参与性力量、政治权力主体的强制性力量、伦理道德规范的规制性力量等三种制约性力量。基于网络公共领域存在社会性的互动基础、自发性的参与基础以及合作性的共同基础,网络公共领域存在达成共识的可能。通过重拾公共性基础、尊重个性的存在方式和建立理性的沟通方式等,可达成网络公共领域治理的共识。  相似文献   

2.
为化解"中国威胁论"、改变被西方媒体"妖魔化"的中国形象,开展有中国特色的公共外交势在必行。四五千万海外华人华侨是我国开展公共外交的优势资源,中国政府应当深入剖析华人华侨群体的现状,明确其在公共外交中的角色定位,充分发挥其参与公共外交的天然优势。在此基础上,着力从"经济网络"、"信息网络"、"心灵网络"三个维度探讨以侨为桥、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外交网络的基本路径,从而有力地增强我国公共外交空间与能力。  相似文献   

3.
"公共领域"是一个独立于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开放性公共空间。在这个公共空间,所有参与的公民基于对公共事件的理性批判形成一定的公共舆论。开放性与批判性是公共领域最重要的特征。在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的时代,网络公共领域是对传统公共领域的延伸。网络公共空间边界被微博拓展的同时,也正在被现实社会主导话语的各种精英和利益群体再建构。网络公共空间里个体的"沉默追随"或"情绪发泄"阻碍了具有理性批判的声音表达。公共领域的核心特质批判性与开放性在微博的现实语境中面临着实践困境。  相似文献   

4.
网络公共领域,就是具有独立、理性评论能力的网民以社会公共事务(特别是公共政治事务)为讨论内容,以网络论坛、博客为主要载体形成的一种公共领域。当前,中国网络公共领域的发展主要有匿名狂欢、数字鸿沟、言论管控等三个困境。  相似文献   

5.
当前我国社会一些发展性议题借助网络的传播往往容易形成公共事件,其根源在于社会深度转型过程所产生的群体成员构成的复杂化、个体自我认同的差异化以及社会整体心态的情绪化。公共事件借助新兴媒体传播方式催化了社会情绪的形成与扩散,由于阶层壁垒与流动失衡产生的部分群体不满情绪以公共事件为宣泄渠道,冲击网络秩序。网络公共事件的舆情引导与社会治理需要发挥多元主体参与作用,明确法制化的规范责任,形成统一化的价值共识。  相似文献   

6.
网络话语权具有双重属性、言论的多元化、主体平民化等特点,如今网民的公共话语权得到了全面释放,但仍然存在无法准确界定网民的政治身份、对话无法形成"共识"、网民的私人角色同公共性原则产生冲突、表现方式也更具多元化特色等问题,对此我们应该提升网民的媒介素养,加强网络话语权立法建设,建立健全网络问责法规制度,充分发挥网络技术的监控作用,落实媒体的引导责任。  相似文献   

7.
在网络"大众麦克风"时代,公众话语权得到了空前普及,网络公共舆论磁场已经形成,并对我国政府治理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通过对网络公共领域内涵和特点及其成长的认识,引出我国网络公共领域发挥的功效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而结合南京大学小百合BBS建设管理经验探讨网络时代背景下我国政府治理的相关举措。  相似文献   

8.
网络公共论坛作为一种社会化服务平台旨在为用户提供信息,促进交流,但部分网络公共论坛用户骤减,人气低迷,甚至被关闭,故用户参与是网络公共论坛发展的核心动力,用户参与度是衡量用户参与情况的重要指标。但目前网络公共论坛中用户参与情况尚不确定,学术界也尚未提出关于用户参与度的测度方法。基于此,本研究通过阅读前期学者成果,结合Delphi法和AHP法构建网络公共论坛用户参与度测度模型。以"东方之星"沉船事件为主题,获取30个网络公共论坛中的用户参与行为数据,验证了用户参与度测度模型的科学性、有效性和适用性,并发现用户的参与行为特征和影响因素,为网络公共论坛管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互联网的开放性、平等性和交互性等特点使得网络公共舆论在民意表达、社会预警、社会整合、民主监督和民主教育等方面表现出突出的优势,有助于在公共权力与公民言论之间搭建一个对话平台。但不容否认,受眼球效应和广场政治因素的制约,网络公共舆论的持久性与可控性大打折扣。与此同时,由于观念认识上的偏差和制度性保障的欠缺,使得政府对网络舆论的积极回应不足,由此影响到网络公共舆论与现实政治的良性互动和对接,进而削弱了网络公共舆论政治效能的发挥。而要克服上述局限,出路在于构建良好的网络秩序,有效导引网络公共舆论。具体说来,应着力实现由管制到善治的理念转变、由一元到多元的主体转变和由对抗到对话的方式转变,最终使网络公共舆论趋于成熟与文明。  相似文献   

10.
网络在成为大学生的一种生活方式的同时也正成为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公共空间。如何利用"网络公共空间"对大学生进行公民教育应该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思考的问题。本文将从"网络公共空间"的特点; 大学生网民的特点和"网络公共空间"与大学生公民教育这三个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
公共领域的建构是现代社会政治发展的重要标志,其主要包括媒介、主体与商谈这三大结构性要素,以及公共性与批判性两大价值性要素。网络作为一个开放与平等的话语表达平台,推动了公共领域在虚拟空间的延伸,催生了传统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网络公共领域在技术逻辑、权利逻辑与权力逻辑等多重逻辑作用下得以建构。  相似文献   

12.
互联网在现代生活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但互联网上频发的"网络群体极化"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中国传统价值观中道德至上,个人价值、权利和自由的缺失是"网络群体极化"的潜在根由,为解决"网络群体极化"问题,建设健康、有序、文明的网络文化,需要加强互联网法治建设。  相似文献   

13.
中国网络公共领域的成长:功能与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政治参与的迅猛发展,既充分展示了网络公共领域成长的巨大潜力,也给地方治理模式特别是信息管理带来了重大的风险挑战.在互联网已经成为公共领域成长最重要的沟通媒介的背景下,创新网络舆情的监管机制,积极探索和建构网络问政的规范性框架,形成网络舆情开放式监管与网络问政理性化表达的互动机制,是网络公共领域能否走上可持续发展轨道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4.
伴随着互联网突飞猛进的发展与日益普及,青年亚文化正深刻地影响着"90后"青年群体的行为方式、聚集方式和交流方式,反映了"90后"青年群体的个性化特征。本文对"网络青年亚文化"做了概念界定,特指借助网络新媒体传播的青年亚文化;从网络语言、网络行为、网络事件、网络人物四方面阐释网络青年亚文化的表现形式;根据对四川省部分市州的"90后"青年群体(中学生群体、中职学生群体、大学生群体)的调研访谈结果,分析网络青年亚文化在四川省"90后"青年群体中的具体表现形式和异同比较;剖析网络青年亚文化现象的形成原因,提出应当从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引导青年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搭建团属网络平台,培植网络宣传队伍;加强青年的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构建青年自身正确的价值体系,理性引导网络青年亚文化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组织间网络绩效研究致力于考察多个组织之间构成的网络的结构特征、发展过程与绩效,是近些年来包括社会学、政治学、企业管理、公共管理等社会科学学科非常关注的热点研究方向。基于国际学界关于组织间网络绩效测量与解释的研究成果,本文综述了该领域的相关研究进展,特别是对公共网络绩效研究的贡献做了重点述评,考察了公共管理、公共服务、公共治理中的网络绩效问题。结合我国公共网络的实践与研究状况,本文提出了未来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及相应的研究议程。  相似文献   

16.
以公共危机事件产生的网络谣言为辐射中心,通过构建网络谣言对网络舆情影响程度的评估指标体系,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方程模型研究其对网络舆情产生的影响程度。据此分析出公共危机事件中网络谣言的变量对网络舆情的影响方式和程度并反映其变化规律,为公共危机事件网络舆情的管理和控制提供理论支撑,以利于政府和网络监管部门及时地,准确地做好公共危机事件网络谣言的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17.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应用,一个公众自由言论的平台---网络公共领域随之萌芽、发展和逐渐成熟。为了能更好的认识和利用网络公共领域,我们对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理论进行研究得出了网络公共领域的内涵,并提出了政府治理网络公共领域的对策:海量信息的政府引导、网络立法的尽快颁布、网络公共领域强化管理、网络秩序的政府监控、网络传播的伦理管制。  相似文献   

18.
大数据时代网络受众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网络时代意识形态固化工程的一项重要工作。青年群体是网络平台的主力军,青年时期又是"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探究此背景下的教育模式,需要关注教育主体角色的转换,关心教育客体网络受众尤其是青年群体在大数据条件下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方式,以及关切网络环境的绿化工程。从教育的三方面要素入手,解决大数据条件下的网络受众思想政治教育问题。  相似文献   

19.
网络“意见领袖”统战工作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网络中,客观存在着"意见领袖"这一群体。他们具有网络话语权,拥有众多追随者,能够左右网络舆论的形成和走向,有着较大的网络影响力。这就需要把他们纳入网络统战的工作范围,充分发挥他们在凝聚共识、反映情况、提供民智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开展网络"意见领袖"统战工作,要在掌握这一群体网络表现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工作对象,通过现实交往做好对他们的团结帮助和教育引导;同时,要在党外代表人士中发现培养自己的网络"意见领袖"。  相似文献   

20.
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对网络统战工作提出了"三变"新要求,即推重质量变革、推动效率变革、推进动力变革。构建网络统战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机制创新,应强化共识凝聚,提升以大团结大联合为主题的政治原则认知;强化空间培育,打造以形成整体合力为重点的协同发展平台;强化主体塑造,优化以素质能力提升为根本的人才培养机制;强化制度完善,构建以科学高效运行为核心的制度规范体系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