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也是当代中国日常生活中的主导价值观。然而,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实践中,却出现了一些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相背离的社会现象,这就要求我们打破核心价值观与日常生活实践之间的隔阂,将其真正融入日常生活中。  相似文献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日常生活的内在逻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常生活作为个体再生产的各种活动,包括和渗透着文化价值,是价值观形成的根基,一个社会主流价值观影响力的大小,直接取决于它与日常生活的融入和引领的程度。长期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主要偏重于非日常生活领域,忽视了日常生活,致使核心价值观建设出现了偏差,日常生活化成为目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当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生活化并不意味着核心价值观消极地去适应日常生活,也不是日常生活失去自己的独立性完全被核心价值观所统摄,而是核心价值观在以日常生活为基础的同时,充分发挥其提升和引领作用,实现日常生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3.
李少斐 《前沿》2013,(1):52-55
大众日常生活世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地生根的宽广坚实基础,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以培育、校验和发挥其功能作用的基础场域。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回归大众日常生活世界,是一种从实践层面着眼,把核心价值观融入大众生活世界,让它在大众生活实践中切实发挥作用,体现出其存在价值的一种自觉自主性努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性、彻底性品质,为它由理论形态向实际生活世界的回归开辟了广阔前景。要让大众按照他们自己的思维路径,在他们的生活经验范围里体验式地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4.
互联网已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新常态,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的价值观呈现新特征。互联网的开放性、快捷性、丰富性等特点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机遇,同时互联网的碎片化、隐匿性、去中心化也带来了挑战。高校应通过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大学生校园日常生活,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形式符合青年特点,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符合大学生需求,打造高效运行的互联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管理体系等方式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效果,引导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5.
卢倩 《淮海论坛》2014,(2):31-33
改革开放以来的伟大实践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构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命题.理论层面的研究和关注也在与日俱增。理论和实践的双向维度.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深入、系统的研究、阐释和传播提供了学理和模式支撑。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该贯彻体现在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中。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八大强调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关键在于要大力提升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目前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建设未能足够重视"人的需要"维度,难以应对市场经济体制下多元需要格局的冲击和挑战。因此,在加强思想教育和文化宣传的同时,要以马克思主义需要理论为指导,夯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现实根基,以引导和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丰富的多层次需要为主线,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建设融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的总布局中,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被广泛接受和认可,并内化为人们日常生活的行为准则与自觉奉行的信念理念,充分发挥其引领社会思潮、凝聚价值共识的强大功能。  相似文献   

7.
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言,日常生活不仅是其重要土壤,也是其核心居所,只有真正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日常生活的有机融合,才能有效发挥其引领与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8.
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来源于日常生活又高于日常生活的系列价值理念追求,是我们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在长期日常生活实践中形成的核心价值追求。"注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全党和全社会提出的明确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真正落实到日常生活中,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应有的指导作用。当下,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面临着一些践行的难题和困境。社会舆论领域出现的一些噪音、杂音,使得社会  相似文献   

9.
《精神文明导刊》2014,(10):12-15
作为唯一获得全国文明城市“三连冠”的县级市江苏省张家港市始终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根本任务,贯穿文明城市创建全过程,融入群众日常生活,不断凝聚社会共识,创新实践路径,共享发展成果,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见诸行动,为经济社会快速协调发展注人了强大动力。  相似文献   

10.
申婕  何润霞  叶铭 《传承》2015,(2):77-79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企业文化之中显得尤为必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企业文化的必要性进行分析,阐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企业文化的路径,有助于打造企业特色理念、完善企业文化激励机制、开展企业精神文明活动,从而更好地引导企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11.
《前进》2015,(10)
<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辟了党的建设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的新境界,对于实现两者的协同推进具有重要意义。一、核心价值观和党的建设的重大任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党的建设全过程,是两者共同面临的重大任务。从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到融入党的建设全过程,这不仅仅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领域的拓展,而且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党的建设两者内在一致性和互动性的确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党的建设在本质上是紧  相似文献   

12.
《精神文明导刊》2014,(12):34-34
在苍南,渔鼓可谓家喻户晓,是地方传统文化曲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以苍南地方方言闽南语在民间传唱,融入乡俗俚语,极受广大群众的喜爱。为更好的借用这一艺术形式,发挥其在宣传上的独特作用,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路上,苍南县委宣传部、县文明办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工夫,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渔鼓(鼓词)曲艺的传唱中,通过民间艺术家在社区、村居的巡回演出,进入大众的日常生活,形成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主流价值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  相似文献   

13.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日常生活是国内外形势和个体需要的结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群众日常生活的奋斗目标和理想追求、基本价值追求和根本道德准则、共建和共享幸福日常生活的指南,要充分发挥其作用需要从公共政策、理论传播、思潮引导等方面着手,通过多项举措引领群众的日常生活。  相似文献   

14.
文化传播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载体。当今社会中,文化与日常生活日趋融合,这就要求在空间距离上,文化产品和服务设施要贴近人民群众,文化产品内容要贴近百姓日常生活。  相似文献   

15.
当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成为现实生活中的热词,尤其是标语口号式的宣传早已铺天盖地,但要真正实现其润泽人心的教化目的,就必须从外在的规范转化为内在的自觉,其前提就是融入大众的日常生活,成为大众日常消费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6.
正前不久,中共中央印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立法修法规划》,提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着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律法规的立、改、废、释全过程,确保各项立法导向更加鲜明、要求更加明确、措施更加有力,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  相似文献   

17.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落实到每个地方、每个区域,贴近群众现实生活。江苏省各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区域化践行的探索中,通过塑造城市精神、创建道德品牌以及加强城乡一体的文化建设等途径,以贴近民众的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体现了社会主义和谐发展的理念,促进了区域经济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江苏各地的实践经验启示,要通过挖掘文化资源,合理整合平台,使区域精神建设成为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土壤和基础,使核心价值观得到民众的认同并成为民众共识,从而为区域发展提供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18.
从社会管理上升到社会治理反映了我党治国理政上的巨大进步。创新社会治理必须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其中,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人民群众的思想观念和精神追求,同时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与惩治腐败相结合,首抓公务员队伍建设,并将其融入学校教育,融入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19.
广东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效机制的建立离不开理论创新、主体动力、实践融入等三个重要环节。应不断加强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研究,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长效机制的构建提供不竭的理论动力;努力完善约束激励机制,用制度来激发、保障学校管理者、教师、学生等主体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动力;高度重视实践融入,从课堂实践、校园实践、社会实践、虚拟实践等四个角度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20.
生活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终走向,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促使广大民众增强情感认同、提升思想观念,另一方面它能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在价值目标虚无化、价值取向多元化以及利益追求实用化背景下,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回归生活,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培育路径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