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正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与十八大报告相比,"弱有所扶"是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新要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之下,民政部门要深入理解为什么要提出"弱有所扶",精心谋划如何实现"弱有所扶",以  相似文献   

2.
“弱有所扶”是民生与社会保障的重点议题。当前,各界对如何实现“弱有所扶”高质量发展还未形成统一的认知,在架构认知、体系评价与路径识别上存在分歧。文章构建基于风险、功能整合视角的“弱有所扶”分析框架,厘清“弱有所扶”目标群体及政策轮廓,科学评价“弱有所扶”政策体系发展历程和运行现状。研究发现,我国“弱有所扶”政策体系以自然、经济和社会弱势群体为政策对象,由保护政策和预防政策构成,从架构设计、管理治理、政策执行维度上看,“弱有所扶”政策体系承担了重要的兜底保障功能,但仍面临政策交叉缺漏、主体定位不清、保障不足不公等难点。文章认为“弱有所扶”政策体系应锚定建设目标,完善一体化政策体系,建立多元共治的长效工作机制,提升弱势群体保障水平和福利公平。  相似文献   

3.
经过化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快速发展,我国经济社会各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综合国力大幅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已今非昔比.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已经根除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成就.  相似文献   

4.
<正>扶弱济困,是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美德。由于各种原因,社会中还有一些困难群众。做好这部分人的民生帮扶工作,实现"弱有所扶",是党和政府的庄严承诺。鼓励残疾人活出精彩人生,祝福下岗再就业职工日子过得更好,在农村低保户家问实情唠家常送温暖……习近  相似文献   

5.
正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要求"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弱有所扶",即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要靠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中的托底保障体系建设。这给新时代民政工作赋予了新使命,提出了新要求,指明了前进的大方向。我们一定要深入学习  相似文献   

6.
要确保弱势群体享有平等权益,在新时代实现"弱有所扶",就必须要提高社会公共服务供给水平。然而当前,我国社会公共服务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使得一些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对此,我们应构建政府主导、市场运营、多元参与的协同治理模式,推动组织结构一体化发展,建立健全问责机制以及惩处机制,满足弱势群体多样化需求。  相似文献   

7.
李祥 《创造》2016,(4):36-39
正扶贫之举成败在于精准,只有通过精准识别,扶到点上,扶到根上,方能取得精准的脱贫成效。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其中包括:"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全面小康的"全面"有多层含义,其中对象全面是其重要内容。为了不让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掉队,就必须通过科学的方法和规范的程序,按照国家扶贫标准,对贫困对象进行精准识别,找出真贫,找准贫因,应扶尽扶,既不错扶一人,也不漏扶一户,真正解决贫困  相似文献   

8.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要求"统筹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做到"弱有所扶"。这一系列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共享发展理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9.
正民生为本,枝叶关情。上学就业、社会保障、医疗改革、住房养老……这些关系到人民福祉的民生话题,依然是今年市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上委员们关注的焦点。委员们紧紧围绕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幼有所学、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围绕促进民生改善与社会和谐稳定,纷纷"发声"建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在1月23日召开的"推进以‘七有’为重点的民生建设,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  相似文献   

10.
<正>「背景」张家港市民政局在社会救助领域工作中,深入研究、不断探索,朝着"弱有所扶"的工作方向,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立足张家港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立足社会救助制度的设计,立足社会救助对象生存和发展现实需要,坚持保障基本生活和支持能力发展相结合、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相结合、普  相似文献   

11.
维护好、发展好、实现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这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衡量、反映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的标尺与准绳。要"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  相似文献   

12.
<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以更大的力度、更实的措施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让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在广大人民现实生活中更加充分地展示出来。"目前,随着扶贫工作的深入发展,民营企业的参与方式更加多样、领域更加宽广,重要作用也愈加凸显。那么,  相似文献   

13.
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一起,庄严地写进了党的十九大通过的新党章,为做好新时代的民政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是党和国家对民生民政工作新的重要指引。今后五年,我  相似文献   

14.
<正>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要求坚持和完善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健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方面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注重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保障群众基本生活。民政工作作为社会建设的兜底性、基础性工作,在坚持和完善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方面,负有重大责任。特别是我国过去长期实行城乡分治,农村在  相似文献   

15.
正按照民政部关于落实农村留守儿童保护和困境儿童保障工作要求,江苏省南京市进一步加强留守儿童保护和困境儿童保障工作,确保"幼有所育、弱有所扶"。一是全力抓好动态管理,努力把户口未登记和辍学不在学的留守儿童数据降到最低。二是全面督查落实  相似文献   

16.
《世纪行》2017,(11)
今日之儿童,明日之栋梁。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幼有所育"的目标,如何更好实现?"好入园""入好园"是家长们的急切期盼,如何落实?省政协月度协商座谈会上,政协委员、专家学者和幼教工作者围绕协商主题畅所欲言、建言献策,呼唤全社会共同肩负起新时代新的幼教使命。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来,东莞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逐步建立了以城乡低保对象为重点、以最低生活保障为主体、以政府救济为主渠道、以社会互助为补充、以基层组织为依托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全面实现了城乡困难群体贫有所济、孤有所养、病有所医、幼有所学、困有所助、弱有所扶。社会救助的内容已经从单一的灾害救助向医疗、住房、教育、就业、法律援助等各方面拓展;  相似文献   

18.
<正>新时代路上,人民群众正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奔跑着、奋斗着。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这是人民群众的现实向往、民生需求。"我们和人民群众一样,都是追梦人,需要共同奋斗;作为委员,我们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  相似文献   

19.
《小康》2021,(21)
正韩村河村民过上了"住有别墅、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弱有所扶"的美好生活。每年,韩建集团都会拿出五六千万元反哺韩村河村,帮助村子建设、维护基础设施、为村民发放福利。从北京市中心出发,驱车往西南方向行驶,沿途时而是都市楼宇,时而是大片的草地树林。大约40公里处,就进入全国闻名的村庄——韩村河村。  相似文献   

20.
<正>在社区有这样一群人:作为党员,他们秉承着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发挥社区党组织的领导、引领作用;作为社区工作者,他们以为人民群众服务为中心,带着社区向着"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目标迈进。8月6日—15日,中央宣传部、民政部组织"最美城乡社区工作者"先进事迹报告团赴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