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1世纪以来,互联网技术正在成为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转型的新动力。伴随着技术革命与产业革命的推进,我国正在掀起"互联网+"的创新浪潮。当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有所作为,最重要的是革新观念,在利用互联网最新技术搭建好各种形式的课程平台的同时,更加重视以"互联网+"思维顺势而为、融合创新,为新时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构建和谐的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2.
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网络强国,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科学把握互联网时代特征,准确判断国际互联网发展态势,结合我国互联网发展现状的时代背景下,提出网络强国战略思想。这一思想将从促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推动国家创新发展、巩固国家安全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其包含着深刻的内在意蕴,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顺应人民期待,从加强技术创新、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培育网络文化、加强国际合作等方面推动网络强国战略思想的落实,加快中国由网络大国向网络强国转变。  相似文献   

3.
新媒体与网络空间的文化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越来越成为大众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新媒体愈益嵌入社会各层面,网络甚至成了某些群体的生活方式。网络的文化表达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积极力量,网络空间越发成为一个有着复杂多元政治意味和文化意识的舆论场,话语权的争夺越来越激烈。伴随网络公共空间的建构,"公共性"意识亟待加强。互联网的局限警醒我们,必须通过网络文化的价值导向掌握话语权。  相似文献   

4.
李京生 《群众》2012,(7):68-69
当今世界已进入互联网时代,互联网已演化为吸纳、承载人类生活、生产的大平台,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犹如一把“双刃剑”,互联网在给我们带来灿烂未来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因此,互联网管理已从一个经济文化问题,上升为事关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的全屙陛问题。加强对互联网的管理,构建和谐文明的网络环...  相似文献   

5.
《小康》2016,(2)
正2015年12月18日下午,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圆满闭幕之际,经大会高级别专家咨询委员会提议发表的《乌镇倡议》,集中反映了有关各方推动网络空间建设、发展和治理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的愿望和责任,被誉为"互联网历史上的里程碑"。纵观《乌镇倡议》提到的五个方面,"加快网络发展普及""促进网络文化交流""共享网络发展成果""维护网络和平安全""推动网络国际治理",既是世界各地网民的期待,也  相似文献   

6.
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为核心的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成熟,让"互联网+"成为助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互联网+"与文化产业的融合能够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力,培育新时代文化自信。当前,我们必须要进一步加强"互联网+文化"平台建设,完善相关配套机制,实现文化共建共享。  相似文献   

7.
为坚决遏制网上低俗之风蔓延,进一步净化网络文化环境,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推动互联网健康有序发展,把互联网站建设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阵地。全国主流网络媒体联合发起倡议:共同抵制网络低俗之风,创建和谐文明的网络环境,为广大网民和青少年提供一个绿色、健康、文明、和谐的网络环境。现提出倡议如下:  相似文献   

8.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作为国家重要的文化创新工程,拥有大量的信息资源;电子政务外网作为国家电子政务的骨干网络,拥有高速的宽带网络.本文介绍了目前文化共享工程作为用户,依托国家电子政务外网拓展资源传输通道的进展情况;提出了文化共享工程与电子政务外网的下一阶段合作发展的目标:推动文化共享工程省级分中心全面接入外网,加快文化共享工程业务系统与政务外网的对接,实现文化信息资源在政务外网上的有效传播.  相似文献   

9.
浅论网络政治视野中的民主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已成为公民参政议政的一个重要平台。网络政治参与具有便捷性、平等性、直接性、开放性和交互性等特点,对民主政治建设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网络政治时代的政治参与和民主建设,要求政府更新理念,加强信息产业和网络文化建设和民主政治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10.
中国对于网络主权的尊重、对于和平安全的维护、对于开放合作的促进、对于良好秩序的构建,是推进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朝向科学、合理变革的理性精神,是确保互联网普惠、开放、共享精神落到实处的原则,也是确保互联网发展以及基于互联网所推动的资源重组、产业升级和新兴实体领域可持续性发展的基本保障。  相似文献   

11.
孔庆龙 《乡音》2013,(3):16-17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舆论已成为民间舆论的重要内容。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能有力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与发展,而负面网络舆论势必制约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甚至影响社会的和谐与稳定。网络舆论就像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推动社会改革和进步,另一方面又影响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重视网络建设,对网络舆论加强引导和管理,及时化解网络舆论矛盾、依法履行  相似文献   

12.
正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网络直播平台的兴起,地方官员进行网络直播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政治现象。受此次疫情影响,很多地方领导更是化身"带货主播"推介地方特色产品,通过互联网销售推动地方经济产业复苏。无疑,网络直播不仅拉近了领导干部与公众的距离,更成为地方政府利用互联网平台推动政务活动创新的重要举措。地方官员网络直播主要有哪些类型?作为一种新事物和新现象,其在实施过程中面临哪些问题?如何发挥地方官员网络直播的积极效应?这些都是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值得关注和探索的话题。  相似文献   

13.
互联网金融是"互联网+"与传统金融行业融合形成的新产业与新业态,是共享经济的重要创新实践,目前P2P网络借贷是其主要形态。互联网金融有助于创新金融产品、提升资金资源配置效率、实现金融运营去中介化、推动PPP模式的广泛应用等,但由于监管缺失及风险防控机制不健全,近年来我国P2P网络借贷问题频发,互联网金融遭遇发展障碍。针对上述问题,应通过制定完整的借贷规则、细化P2P网络借贷平台、加大监管力度、加强信用体系建设等措施,促进和规范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健康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14.
国家治理体系是国家治理活动的内部结构及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相互关系的总和,互联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互联网的狂飙突进催生了复杂多样的网络治理问题,互联网治理现已成为当前世界性难题。中国互联网治理采用政府动员型治理模式,其权力结构表现为纵向权力和横向权力的叠加。当前看,我国互联网治理权力结构在实践中面临权力主体有待廓清、权力机构有待整合、权力机制有待完善等挑战。应当立足我国实际,借鉴全球经验,提升网络治理权力结构的实践韧性,推动互联网治理迈向新高度。  相似文献   

15.
主持人语:互联网作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科技进步,带来了文化传播方式的深刻变革,互联网在文化传播方面有着巨大潜能和不可估量的影响。如何在网络背景下增强我国文化传播能力,使互联网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阵地成为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互联网+"的到来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带来了重要的契机和平台,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就必须抓住机遇,顺势而为,推动"互联网+"在文化领域的运用,拓展文化发展和传播的空间,不断加强网络监管,推动文化走出去,发展文化产业,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宣传,运用创新理念,实现高质量的文化软实力发展,增强中国文化的传播力、影响力,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魅力。  相似文献   

17.
正网络文化是否只能是娱乐消遣的文化?大众在网络中是否只能是娱乐化生存?网络传播是否不能提供专注欣赏的内容?作为当代最重要的媒介形式,互联网的普及与影响是不可阻挡的,但也正因为如此,我们不能仅仅关注作为技术的互联网,更要审视作为文化的互联网。提升网络文化的品味,已经成为当代网络社会建设的关键。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提升  相似文献   

18.
徐翔 《学习与实践》2012,(4):135-140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迅猛发展,网络文化与网络传播在城市文化软实力中的地位日趋重要,并使得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建构发生了不同于"前网络"时代的重要变化。因此有必要提出城市"网络文化软实力"的概念。这就需要全面发挥网络文化在城市文化建设和城市发展中的作用,大力提升城市的网络文化资源力、网络文化生产力、网络文化传播力、网络文化服务力、网络文化创造力,适应网络时代对城市发展的要求,积极推动网络媒介城市、网络文化产业中心、网络内容中心、网络文化技术创新引领中心、网络总部基地建设等城市文化工程的实施。  相似文献   

19.
新时代网络文化产业发展迅速,早已进入线上线下并进、万众创新的发展阶段。依托互联网平台和众多科技手段形成的网络文化产业,成为当前发展最快的社会产业,给整个互联网经济结构带来巨大的影响。发挥网络文化产业优势、有效利用各种资源推动网络文化产业发展,是新时代网络文化产业的开发重点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0.
王启兵 《传承》2011,(31):34-35
当今时代,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网络越来越成为高校师生获取知识信息、进行思想交流的重要渠道和平台。和谐高校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和谐高校需要和谐的校园舆论环境来引领和推动。校园网络舆论深刻地改变了校园舆论格局,对高校师生的思想和行为的影响越来越大。高校应充分认识校园网络舆论的影响力,积极引导校园网络舆论,为构建和谐高校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舆论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