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马克思强调人与自然的代谢关系,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马克思预见到了资本主义必然导致生态危机;马克思的生态智慧推进了生态文明理论创新,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提供了指导,有助于促进生产方式转型和国际合作,并可培育公民生态意识。本文通过系统梳理马克思主义的生态哲学思想,考察它的当代价值,并分析它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资源环境观,以及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对构建当代中国生态文明所具有的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2.
王莹  马治国 《理论前沿》2008,(10):25-26
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在产权保护上的价值取向不同,决定了我们必须以发展的马克思产权观为指导,完善当代中国产权制度的基本原则:坚持马克思主义产权法律思想;公有财产与私有财产平衡保护;保持社会主义宪法性质;确立社会主义知识产权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3.
亨利.大卫.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与中国文化的互动关系渐渐引起学界的关注。本文旨在把梭罗置于当代中国的语境中,从文学、哲学两个层面考察其对于当代中国的影响。从文学层面上,梭罗影响以海子为代表的接受群的思想发展和文学创作。同时,梭罗的哲学思想,反物质主义和重构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在中国的影响日渐深远,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  相似文献   

4.
当代中国的政治文明发展深刻地反映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本质要求,其特色优势体现在以科学理论指导和先进观念引领政治文明发展;以坚持和巩固人民民主主体地位推动政治文明发展;以制度安排和制度创新保障政治文明发展;以政治建设和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建设相互协调促进政治文明发展,以国内发展和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相结合推进政治文明发展;以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实现有序政治文明发展。  相似文献   

5.
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应该注意如下这些因素:弄通弄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宣传与普及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反映民生;要使用大众语言;在风格上应生动化。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思想和实践自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起就已然展开。马克思曾说:“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包含了让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大众化并掌握群众的深刻思想及丰富内涵。但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大众化”一同联系起来作为专有名词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是第一次提出,即“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因此,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是一项内容庞杂、涵盖范围广泛、  相似文献   

7.
由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毛泽东哲学思想研究会、安徽省毛泽东哲学思想研究会、中共马鞍山市委、安徽大学等单位联合主办的第五届全国毛泽东哲学思想讨论会,最近在安徽省马鞍山市召开。会议以“毛泽东哲学思想与当代社会主义实践”为中心议题展开讨论。现将主要观点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教育家、思想家。孔子一生以人和社会为主要研究对象,创立了以"仁"为核心价值、以"礼"为社会规范、以"中庸"为思辨方法的思想体系。他的思想学说不仅对中国古代的哲学、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以及社会生活、风俗习惯有着深刻的影响,而且它已超越中国国界,成为整个东方文化的重要标志和世界文化宝库中的重要遗产。孔子思想对于当代社会提倡人的身心发展、协调人际关系、治国安邦、实现自然与人类整体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9.
艾思奇同志是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教育家、革命家,是我们党理论战线上的忠诚战士。我们在艾思奇的家乡腾冲县隆重集会,纪念艾思奇同志诞辰100周年。几天前,中宣部、中央党校、中共云南省委在北京联合召开了“纪念艾思奇同志诞辰100周年暨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座谈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同志出席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会议高度评价了艾思奇同志为党的理论工作作出的杰出贡献,深刻阐释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明确提出了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具体要求。  相似文献   

10.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构建尚未实现突破的根本原因之一是邓小平哲学思想或中国经验的个性特色及其原创性的研究目前还欠“火候”。而邓小平哲学思想或中国经验的研究目前存在的一个通病,是没有真正站在基础哲学理论(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的前沿而限于传统马哲教科书框架,或处于“经验研究”层面。邓小平哲学或中国经验的研究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构建过程应该实现互动。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现代化的进程,本质上可以归结为追寻和塑造"中国现代性"的过程。由此构成近现代中国哲学发展的主线。真理标准大讨论开启当代中国哲学的新发展。主体性的意识和要求尤其获得理论自觉。塑造中国现代性的实践及其与理论之间的张力,成为当代中国哲学发展的强大动力。目前,中国哲学还没有属于自己的、个性化的、原创性的当代形态和权威话语体系。中华民族的复兴理应包含中华民族的文化和哲学的复兴。为此,需要中国的哲学家们作出不懈的努力。  相似文献   

12.
当下中国人的生存方式以及与此相关的传统思想文化是制约中国法治建设推进的主要原因。中国法治建设的推进需要转变传统的生存方式,通过"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建立与法治精神相一致的生存方式,以及在传统重德的思想文化传统中开出现代法治精神。为此,当代中国法治建设需要学习西方的法哲学思想,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根植于传统思想文化建立法哲学。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七大要求全党和全国人民长期坚持和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党的事业发展中的历史意义是什么?与当代中国发展有什么历史意义?本文从十七大主题出发,立足实际,结合党史和党的事业发展的经验与历程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当代中国发展向何处去;当代中国发展的方向;当代中国发展的历史特点;当代中国是当代世界的一部分;当代中国发展的具体道路;当代中国发展的创新。  相似文献   

14.
十年建设时期毛泽东哲学思想是整个毛泽东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部分,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邓小平哲学有着"亲缘"关系,是邓小平哲学形成发展的直接"诞生地",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构建的一个重要哲学资源。  相似文献   

15.
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必须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在研究新问题中创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要求我们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做“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还有一个根本性的前提问题,就是必须解决好学风问题。  相似文献   

16.
中国当代法制中,法律传统的本土资源主要以三种形式存在:一是为当代中国法制所传承的传统法律原则和法律精神;二是遗存于当代中国法制中并被赋予新的生命力的传统实体法律制度;三是当代中国法制所保留并改良的传统程序法律制度.这些本土资源构成了中国法制现代化的现实基础,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行为和法制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它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它既破除了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理解,又抵制了偏离和抛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错误主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与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科学的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90多年来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它反映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在深化改革开放新的伟大征途中,必须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8.
先进文化是顺应历史潮流,反映时代精神,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文明之花”,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先进文化包括先进的思想道德和先进的科学文化两个部分,其中先进的思想道德规定着整个文化的性质和方向,是先进文化的核心内容。先进文化为社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智力支持以及有利的文化环境,是社会发展进步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和条件。而当代中国先进文化除具有上述这些特点外,又具有自己特色的基本内涵。在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就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即十五大报告中所指出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相似文献   

19.
围绕中国法治社会建设所面临的问题这个主题所进行的研究,在我已有的成果中,主要涉及以下方面的内容,如当代中国宪政理论与实践的探索、依法治政的宪政价值、中国特色宪政体制的构建等;中国法治社会构建过程中需要解决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构建当代中国法治社会,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及当代中国特色先进法律文化创建的路径:和谐社会与当代中国社会控制模式的选择;在具体的法治实践方面,主要有如何完善保障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法律制度,如何完善地方立法机制,  相似文献   

20.
政治文化是政治制度建设的思想观念基础,是政治体制机制运行的思想观念支撑。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是以“人性善”为哲学依据的政治文化,它既有着古典人文主义思想的合理成分,但也是缺乏法治思想的人治政治文化。近现代以来,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开始了转型。在中国走向现代化和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建设法治民主、权力要接受制约和监督,成为当代中国政治文化中新的要素和成分。进一步大胆学习和借鉴人类一切优秀政治文明成果,努力创新当代中国政治文化,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完备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紧迫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