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斌 《中国减灾》2013,(1X):52-55
<正>为什么要观测地震宏观异常?地震之前出现的动物、地下水和天气等宏观异常是至关重要的地震前兆,认识地震宏观异常是研判短临地震预报的一项重要手段。《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中明确"国家鼓励、引导社会组织和个人开展地震群测群防活动,对地震进行监测和预防"。群众把观测到的一些异常现象向地震工作部门或机构报告,可以弥补专业地震监测台网的不足,也有助于提高群众防震减灾的意识,有利于  相似文献   

2.
何飞  陈苏阳 《中国减灾》2013,(13):36-37
建立我国地震巨灾保险制度刻不容缓我国的地震具有频率高、分布广、强度大、震源浅、地区差异明显等特点,这些特征决定了我国地震的广泛性和严重性。我国大陆大部分地区位于地震烈度Ⅵ度以上区域;50%的国土面积位于Ⅶ度以上的地震高烈度区域,包括23个省会城市和2/3的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大量城市和许多重大工业设施、矿区、水利工程位于受地震严重危害的地区。历史上中国大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都发生过多次破坏性地震。  相似文献   

3.
李平 《中国减灾》2007,(3):22-23
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至今仍未能完全为人们所认识,在其被蒙上一层神秘而恐怖的面纱之后,会在部分人中谈“震”色变。1984年5月21日,我国南黄海发生6.2级地震。地震时和地震后由于人们对地震持恐惧心理,在震区附近的南通、镇江、扬州、南京、无锡等地的部分居民中引起忧虑,因而常将一些非地震的声响误认为又地震了,出现了上百人次的跳楼事件,并造成意外伤害。  相似文献   

4.
今年5月,中国地震局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新疆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了推进新疆防震减灾事业发展和全国地震部门对口援疆工作的总体要求、战略目标、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新疆吐鲁番地区地震局地震监测基础能力薄弱,地震应急处置能力落后,设备、信息系统建设不能适应地震突发事件的需求,  相似文献   

5.
地震海啸的发生在地震的诸多次生灾害中海啸的致灾能力、成灾范围、灾害程度有时都比地震本身大得多因此地震次生海啸灾害应当特别加倍防范。地震次生海啸通常简称为地震海啸或简称海啸。发生在海底或海岸附近的地震造成海底大幅度隆起或大幅度下沉或海岸大规模山崩坠入海中都能产生海啸(火山喷发、台风、核爆炸等也可产生海啸〉。不是所有的海底地震和海岸地震都可以引发海啸只有震级较大的地震才有可能引发海啸。据日本的资料统计6级以上地震引发的海啸才可致灾。地震是否引发海啸还取决于发震断层的类型平移走滑断层不会发生海啸倾滑断层…  相似文献   

6.
各区县(自治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我市位于我国南北地震带中段东侧,是一个中强地震频发的地区,为国务院确定的全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城市。三峡库区为全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2006年三峡水库蓄水至156米后,库区防震减灾任务将更加艰巨。为贯彻落实全国防震减灾工作会议精神,经市政府同意,现就进一步加强我市地震机构和地震监测系统建设有关工作通知如下。一、加强领导,建立和完善地震工作机构各区县(自治县、市)人民政府要按照《国务院关  相似文献   

7.
"现代日本不是一个时常遭遇灾难与紧急状态的国家,而是一个由灾难与紧急状态催生的国家。"新加坡大学教授、历史学家格里高利K葛兰西在《日本:地震之国》的导言中这样说。地震与其说是灾难,不如说是苦难。地震带来的,远不只是死亡。日本是地震多发国家,日本俗话所说的四件最可怕的东西是"地震、火灾、打雷、老爹",前三项都和自然灾  相似文献   

8.
《中国减灾》2013,(9):28-29
近年来,全球大震巨灾频发,特别是2004年印尼地震大海啸、2008年中国汶川特大地震、2010年海地地震、2011年东日本地震大海啸等一系列大震巨灾,造成了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防震减灾已成为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国内外地震灾难经验教训均证明,公众防震减灾意识和防震避险技能的高低,对震后能否科学、高效地开展自救互救,挽救人的生命  相似文献   

9.
21世纪以来,世界范围内地震灾害频发,其中不乏多个巨灾,像中国的2008年汶川地震和2010年玉树地震、2011年的东日本大地震等均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严重经济损失,如何准确及时地进行地震灾害早期预警、建设完备的地震预警系统已经成为各国政府共同面临的一个主题。日本政府采用的地震预警系统主要利用电磁波与地震波、地震纵波与横波的速度差来实现地震发生后的及时预警。  相似文献   

10.
袁艺 《中国减灾》2014,(1):34-37
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对我国特别重大自然灾害损失综合评估工作的全面开展提出了要求,促使我们拉开了系统研究和实践应用的帷幕。五年后,汶川地震灾区再次发生7.0级强烈地震。这五年中,汶川地震、玉树地震和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评估工作的挑战和磨练,使我们的损失综合评估业务日渐成熟,特别重大自然灾害损失综合评估技术也得到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11.
我国地处欧亚地震带和环太平洋地震带之间,破坏性地震频繁,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自2000年以来,中国大陆相继发生了2001年昆仑山地震和2008年汶川地震两次震级8.0级以上大地震,2010年玉树地震震级为7.1级,2013年芦山地震震级为7.0级,震级6级左右的中强地震更为频发.在人口密集区,中强地震往往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而拯救生命、减少人员伤亡是地震救灾应急初期的首要任务,因此,破坏性地震中与人员伤亡有关的研究一直是国内外地震灾害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2.
正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对我国特别重大自然灾害损失综合评估工作的全面开展提出了要求,促使我们拉开了系统研究和实践应用的帷幕。五年后,汶川地震灾区再次发生7.0级强烈地震。这五年中,汶川地震、玉树地震和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评估工作的挑战和磨练,使我们的损失综合评估业务日渐成熟,特别重大自然灾害损失综合评估技术也得到不断完善。在  相似文献   

13.
九江地震是多年来发生在我国中东部的一次中强地震,地震造成了较大的财产损失和一定的人员伤亡。这次九江地震直接警醒人们,作为人口稠密、经济相对发达的中东部地区,在社会经济发展和各项建设过程中,务必重视防震减灾体系建设。深入开展防震减灾宣传,大力推进地震安全农居工程,强化房屋抗震设防要求管理,建立健全综合震害防御体系,尽快实现防震减灾工作信息化。  相似文献   

14.
《中国减灾》2013,(3):59-59
近日,全国首个地震实用性烈度速报台网在河北省唐山市开始试运行。至此,唐山己拥有测震台网、地震烈度台网、地震前兆台网、地震分析预报、地震应急指挥、地震通讯网络6大防震抗震技术中心,成为国内防震减灾技术最先进、学科最健全、系统最完善的城市之一。据介绍,该台网服务于地震应急救援,主要应用于震后黄金救援期,可针对突发性地震发生后的致灾程度、规模、重点进行地震预警,  相似文献   

15.
黎益仕 《中国减灾》2013,(12):14-15
我国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之间的一个三角形区域,受印度洋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挤压作用,地震活动频繁,是全球陆内地震最典型的地区。“地震多、强度大、分布广、灾情重”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之一,在各种自然灾害中,地震也是造成人员伤亡最严重的,因而被列为“群灾之首”。20世纪以来,全球因地震死亡的总人数近150万人,我国就有近60万。  相似文献   

16.
网上传言,说这次四川汶川地震前,当地曾出现这样那样的预兆。有人以此质疑我们地震预测预报意识和能力。专家认为——目前,人类还缺乏对地震规律和地震机理的认识,这大大限制了我们对地震的预测能力,因此,地震预测是一个全球性的科学难题,它难在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正地震威力巨大、破坏程度极高,地震监测预警预报是减轻地震灾害损失的有效手段之一。由于地震预报目前在世界范围内仍无法实现,建设地震预警系统便成为各国地震科学发展的现实需求。本文概述了地震预警的原理与中国地震预警技术的发展情况,并对中国地震台网的建设现状和晋江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信息发布平台进行了相关介绍。  相似文献   

18.
2004年12月6日~8日,由中国地震局、国家发改委、民政部和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等四部委局共同组成的“全国地震应急工作检查组”对天津市的地震应急工作进行了检查。检查组认为,天津市在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高度重视减灾工作,在地震应急方面做了许多有特色的工作,实现了地震应急工作规范管理,这些有益经验值得其他省市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19.
一、制定防震减灾法的必要性地震作为地球运动过程中的一种自然现象,是人力所不能控制和抗拒的,同时,地震也给人类带来了极为惨重的灾难。我国是一个多地震国家,由于地处亚欧板块的东南部,受西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喜马拉雅山——地中海地震带地震活动的影响,地震活动不仅频度高、强度大,而且分布很广。本世纪以来,我国大陆发生的7级以上浅源地震(深度小于70公里),约占全球总数的35%,全球一次死亡20万人以上的  相似文献   

20.
2003年2月24日10时03分,新疆喀什地区发生6.8级地震。受灾面积约2万平方公里,灾区人口超过60万,灾害最严重的是巴楚县的琼库尔恰克乡、色力布亚镇、阿拉格尔乡。地震造成400多万平方米房屋破坏,268人死亡、4000多人受伤、2058人重伤,直接经济损失十几亿元。党中央、国务院对巴楚—伽师地震非常重视,应中国地震局的要求,派遣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值班分队紧急出动,赶赴灾区实施紧急救援。紧急救援队是在1999年土耳其地震和台湾地震后,党中央、国务院决定组建的,温家宝同志亲自为救援队授旗。国家紧急救援队由搜索人员、营救人员、地震专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