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黄埔》2020,(3):4-5
张国荣老人是我在2013年11月初,随江苏电视台拍摄南京保卫战高桥门七桥瓮战场时遇到的。当时,他已是重病缠身,但听说要采访他抗战的事迹时,居然坚强地坐了起来,用一口老南京话讲述他不为人知的军旅故事。  相似文献   

2.
追思姚雪垠     
一九四零年四月,我受政治部第三厅委派当战地记者,接受李宗仁将军的建议,到敌后大别山进行采访活动。一九四一年,就是我到立煌(今金寨县)的第二年,姚雪垠也来到立煌,给大别山文化界带来了活力。他早在重庆时就以小说《差半车麦秆》享誉文坛,我心仪已久,论年龄,他比我只大七岁,论文字事业成就,我差得太远,实在惭愧。他给我的印象是,热情直爽。我与姚雪垠在立煌相处一年,彼此相见多半在文化界举办的集会上,平时很少往来。一是我经常走出大别山,到桐城、庐江各地从事采访,且住处分散,一出来就得  相似文献   

3.
又一位残疾人接受我的采访,我又一次与残疾人面对面.将近20年了,我采访残疾人的最大感受,是尊重采访对象的感受,而且这个尊重必须是发自内心的. 15年前,我采访一个辅具中心,正赶上一位肢体残疾人在装配小腿假肢.陪同我的残联同志走过去,掀起他的裤腿给我讲解,和对方连个招呼都没打,而对方也是木木地由着他说、由着他摆弄.我心里特不是滋味. 我们的工作是宣传残疾人事业,要经常采访残疾人.  相似文献   

4.
回头看柳杉     
叶志坚  王南 《文明大观》2001,(11):54-58
七年前,我采访张步铭老师并写下了《回头看柳杉》。七年来,只要有人提起南洋头,提起张步铭老师,我总是难以抑制地心潮激荡。应该说,不是我的这篇文章写得有多好,而是文章主人翁的事迹太动人。记得当年就在我们采写张步铭老师时,福建电视台正根据他的事迹拍摄了纪实电视剧《飘出大山的云》。这部电视剧在上海后期配音时,几个平时难得动感情的老演员竟为此剧激动不已。电视剧播出后,撼动了多少观众的心灵啊!此剧曾入围1995年度飞天奖,获1996年度福建省百花文艺二等奖。  相似文献   

5.
今天 ,《李尔重文集》学术研讨会在中国作协举行 ,我们感到非常高兴。我代表中国作家协会对《李尔重文集》的出版和研讨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 ,向各位领导、专家学者和来宾表示热烈欢迎 !李尔重同志不仅是一位担任过重要党政领导职务的老革命家 ,同时也是一位成就突出、著作等身的老作家 ,是我国文学界的前辈和长者 ,深受广大作家和读者的尊敬和爱戴。在此 ,我们谨向他致以最诚挚的祝福 ,衷心祝愿他健康长寿 !《李尔重文集》集中了李老近七十年来勤奋创作取得的优秀成果 ,堪称社会主义文艺百花园的一朵奇葩。它的出版 ,不仅是李老的光荣 ,也…  相似文献   

6.
新华社《瞭望》周刊老编辑、《两岸关系》杂志社特邀编辑杨远虎先生的遗著《两岸关系走笔》,于1998年8月由华艺出版社出版。当时,手捧这本书,我心中如释重负,多年与老杨交往的一幕幕往事不禁浮上心头。 我和远虎是1979年至1980年在工作中结识的。我们因为都从事对台报道,在工作中见面的机会自然也就多了。1992年我们一起参加由国务院台办组织的两岸记者联合采访三峡工程。当年9月我们俩又一起作为大陆首批记者赴台湾采访。我们两个人都是大个子,他年长一些。从在北京集中时起,每到  相似文献   

7.
李迅 《黄埔》2011,(3):39
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上海市委统战部与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正共同编纂一部献礼大书《口述上海·统战卷》,本书将以1922年在沪召开的中共二大提出"民主联合阵线"为起点至2000年止,汇集近百位统一战线的知名人士对所经历的上海重大事件进行口述回顾,以期再现那段惊心动魄、激情如歌的历史。笔者也参与了本书的编纂。一天,我前往一位农工民主党老先生家中采访,结束后与老  相似文献   

8.
1977年11月,为给《红旗》杂志撰写一篇文章,领导派我去北京,从一位编辑口里得知,家乡的名老作家周立波同志,从“牛棚”出来后,一直寓居在北京百万庄的一栋居民楼里。 周立波是一位以写农村题材见长的老作家,他写东北农村土改的名篇《暴风骤雨》,曾荣获斯大林文学奖。在朝鲜前线的坑道里,我和战友们就争相传阅这本书,东北农民闹土改庆翻  相似文献   

9.
阎崑 《台声》2018,(11)
正与邓大姐的一张合影张澄生是我敬重的老领导,也是一位"有故事"的人,采访他时,他家客厅墙上挂着的一幅他跟邓大姐在一起的照片引起了我的好奇,我们的谈话就是从这张照片开始说起的——据张澄生回忆,那是1980年,他还在新疆石河子,担任石河子交通管理局副局长。自从1956年正式调到新疆,这位台湾高山族的汉子当时已经在新疆工作了24个年头了。  相似文献   

10.
作者对话 为什么想到拍摄《半个世纪的爱》?初衷是什么? 林添福:在一次采访台湾原住民部落的时候——因为以前国民政府和日据时代都把高山族的部落往山下迁徙,在平地建社区,建住宅给他们住——我们去采访新的部落的时候,问到老部落还有没有人,他们说还有一对老夫妻(八十多岁),他们死活都不愿意下山来,他们只在山上.我们觉得这有故事,我就去老部落采访他们.那个晚上,老部落只有老夫妇讲述着他们的故事.我是摄影,文字在采访时,我就听着.  相似文献   

11.
建国以来,文艺界有两位被称为“人民艺术家“:一位是作家老舍,另一位就是赵丹。赵丹有论述表演艺术的《银幕形象创造》和《地狱之门》两部专著,阐明他的“赵氏体系“理论。此二书已成为年轻一代演员案头必备的经典教材,但在思想文化界,却更看重他临终发表在《人民日报》上的那篇短文:《管得太具体,文艺没希望》。赵丹此文发表时我读过,但那时我还年轻,并未引起特别的兴趣。前不久,采访著名舞蹈艺术家赵青,她送我两本书,即《我和爹爹赵丹》和《两代丹青》。读到关于这篇临终遗言的文字,不禁使我产生一种震撼。赵青在书中说,1980年9月3日,赵丹在北京医  相似文献   

12.
武钢经济研究中心的宋勉成先生,是一位资历较深的集邮者。1995年夏,他与其姊赴台探亲。因时间较为充裕,又有邮友引导,得以较为详细地考查台湾邮市,结交了一些邮商和集邮者。回来后,他将台湾集邮家武拯民先生托他带给我的一册《台闽地区风景邮戳、风景明信片全集》交给我。厚厚的一大本,既是集邮品,又是风光导游手册。武先  相似文献   

13.
海岩 从警察到作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坐在海岩那间并不奢华的办公室里,望着另一只沙发里的他,我感到如愿以偿。采访他的愿望萌生于去年十月,那时候,他的《永不瞑目》刚刚出版。拜读之后,不禁拍案叫绝,于是下定决心要见见他。东奔西走,四处打听,结果半年多来,许多自称为海岩的哥们儿、姐们儿的人都未能实现给我的承诺。最后,求助于一位并不熟识的出版过海岩作品的编辑,倒是她促成了这次采访。我也说不清非要采访海岩的原因,反正在读他作品的时候,总是觉得某些事情就发生在自己身边,某些观点就是自己曾一度坚持过的,总是觉得自己跟他应该成为朋友,所以至少应该见…  相似文献   

14.
我作为《公民导刊》的一位老读者,同时也是一位资深新闻工作者,平时比较关注贵刊的"时事访谈"栏目。读了2008年第3期刊登的《让义务教育阳光普照》的文章后,感到是一篇内涵深邃,值得细读的好文章。  相似文献   

15.
谭畅 《小康》2013,(2):7
采写完上期《小康》人物版的稿件《朱清时之困》之后,有了很多思考。朱清时本身是一个很好的采访对象:2008年,他从中国科技大学校长之位卸任,赋闲一年之后再次出山,担任南方科技大学校长,在花甲之年高喊"去行政化"的口号,扛起中国教育改革先行者的重任。因为朱清时是作为全面小康论坛的年度贡献人物来到北京的,行程非常短暂,我只能抓住活动的空隙在他下榻的房间内和次日到机场的路上进行采访。在这两次交谈中,我感受到了一个学者的谦逊,以及他对于自己所从事的教改事业做出的努力与坚持。  相似文献   

16.
寂寞的感悟     
当保安员当久了的,常和我谈起当保安的寂寞和种种不快。这不禁使我又回想起在部队的那段住事。那年,我和一位干事接到通知,到深山的哨所采访一位老兵。那位老兵一人独守哨所,维护数十里的线路和地下电缆。这个哨所在伏牛山脉的深山里,离最近的县城也有90公里。临行前,政治部主任交代我俩一定要带上日常用品和首长的亲切问候,争取把这个同志对工作的热爱和奉献展现给读者。带着领导的嘱托我们出发了。路上我还想,当了七、八年兵,一个人独守群山,不知该是一种怎样的寂寞与乏味。我暗暗做好了他对我们这些机关兵发发牢骚的准备。我们…  相似文献   

17.
魏秀堂 《台声》2003,(1):23-23
我搞了一辈子的新闻,而且绝大多数时间是参与办刊物,其中有4年是在《台声》杂志度过的。这4年给我留下了美好的记忆。我与《台声》的缘分,应当说,最早始于1982年。那年的夏天我去北戴河采访台湾同学会的活动,正好后来当选为全国台联副会长并长时间领导《台声》的郑坚同志也在,我们很快就熟悉了。从他口中得知,计划中全国台联将办一本刊物。不久,全国台联成立了,《台声》杂志问世了,从此我开始经常采访台联的重大活动,自然也有机会经常与《台声》的记者编辑接触,彼此建立了友谊。而且,我当时所在的中国建设(即现在的《今…  相似文献   

18.
《我在霞村的时候》(下面简称《霞村》)于一九四一年六月在延安《中国文化》上发表后,几十年的遭遇是十分发人深省的。作品问世不久,当时文艺界的一位负责同志曾写信给它的作者,说他读完作品后流过眼泪。可是,这样一篇催人泪下的作品,却没有人在报刊上公开发表文章对它进行评论。一九四四年,胡风将丁玲在延安期间创作的七个短篇小说以《霞村》为书名编辑出版以后,有人特地为此书写了一篇书评,但也没有用只言片语谈到它。一九四七年,冯雪峰  相似文献   

19.
难忘岁月     
1983年我从群众出版社调到《人民公安》编辑部,一干就是12年,直到1995年我调到公安部办公厅信访办。其实我调信访办也与《人民公安》有关,因为若不是当记者有机会采访信访办,就不知道公安部还有这么一个地方能够让我当一把实实在在参战的警察,而非仅仅是一个“文官”。12年,整整一轮,有好几件事一直印在我的脑海里。出山第一仗我在《人民公安》发表的第一篇稿件,是写一个冒充高干子弟诈骗的案件,标题叫《新拉郎配》;采访的第一位民警叫贾春雨,是北京市公安局西城分局展览路派出所民警。准确地说,写作案件时,我还不是《人民公安》的编辑,而是供职于群众出版社的文艺编辑室,该室与《人民公安》编辑部同属该社的两个处级单位。那个诈骗案的素材是当时任群众出版社副总编的李文达  相似文献   

20.
《赵雨亭革命生涯》即将出版,我十分高兴地为之作序,以表示我对老领导赵雨亭同志的敬意。赵雨亭是一位德高望重的革命老同志。作为共产党人,他为党和人民的崇高事业,艰苦奋斗了几十年。现在,他虽年届九十高龄,仍然关心着党和国家大事,继续做着力所能及的工作。1937年日本发动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