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任传霞 《理论学刊》2005,4(7):63-64
所谓当代西方社会思潮是一个笼统的提法,它包括当代西方社会的一些重要思想流派,比如自由主义、生态主义、后现代主义、新马克思主义等。它们提出的很多问题都是与我们今天人类社会的生活和命运息息相关的,都是关系到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大问题。他们生态思想中的和谐观念主要立足于解决资本主义生态危机问题,强调自然优先性,去建构人类社会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型社会;他们认同“本体论的平等”概念,推崇“对话”;提倡以人与世界的在家园感和亲缘感为中心理念,与人类的生活和命运最为息息相关的对世界的关爱以及重建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关系…  相似文献   

2.
论和谐发展与社会公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顺达 《探索》2005,(5):105-108
和谐发展的本质就是社会公正或公平。和谐发展表现为“社会能力”的提高,表现为社会全面而协调的进步,表现为一个生机勃勃的社会。公正或公平就是正义、善。和谐发展与社会公正之间互为基础,互相促进。实现社会公正是人类长期追求的目标,也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所以,树立科学发展观必须把社会公正放在首要位置。  相似文献   

3.
十七大报告在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基础上提出建设"和谐世界"主张,以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的发展观和方法论,科学地回答了"我们需要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和怎样建设这个世界"的现实问题。"和谐世界"理论,既是中国古代传统思想与现代执政理念的结合,也是国内构建和谐社会战略思想的延伸,集中反映了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内政外交理念,对解决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升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4.
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不断解决社会矛盾、化解不和谐因素的过程中,提高社会的和谐程度。  相似文献   

5.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克服人类中心主义,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摒弃原子式的个人主义,树立集体主义观点和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构建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在人与人的关系上,解决收入分配差距扩大问题,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构建人与人的和谐关系;在人与自我的关系上,注重对内“自我”诉求,实现自我主体价值,构建人自身的和谐关系。  相似文献   

6.
杨艳 《学习月刊》2014,(18):42-42
党群关系即政党与群众的关系。在中国特指中国共产党与群众之间的关系。当前,党群关系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构建和谐的党群关系,实现"中国梦",要做到"四个必须"。一、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当前,党群关系中出现的不和谐音符,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发展不够,发展不平衡,发展中的顺此失彼、短视行为等则是不和谐现像产生的根本诱因。科学发展观解决了为什么发展、怎么发展、为谁发展的问题,坚持按其内在夏求办事,就牵住了构建和谐党群关系的“牛鼻子”。  相似文献   

7.
胡希旷 《探索》2005,3(1):21-24
注重社会公平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价值取向,它贯穿于整个科学发展观的全部内容。科学发展观之所以要强调社会公平,是因为社会公平关系到一个社会的平衡、和谐和稳定,关系到社会政权的合法性问题,是任何社会都应该具有的基本价值原则。注重社会公平也是我们党解决发展中现实矛盾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8.
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同时科学发展观又为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提供方法论指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使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从计划经济体制的单纯同一走向分化互动。科学发展观首先肯定了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分化互动的历史进步性,然后又重点解决两者互动之后出现的社会结构不平衡问题,在先进生产力的基础之上达到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9.
发展是人类永恒的主题。马克思从哲学视角构建了其社会发展理论;西方学人则在寻求其国家政策的理论依据中提出了各种发展理论;当代中国发展理论则在中国现代化建设实践中脱颖而出,为解决长期困扰着发展理论研究的"多元发展主体"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可能,为理解社会发展与社会制度的关系开辟了新的范式,对社会发展的规律作了新的概括。  相似文献   

10.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指导,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科学认识、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有利于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1.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学说中国化最新研究成果。在科学发展观视域中,如何实现“经济-自然-社会-人”的共同发展,并确立人的全面发展为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永恒主题和最终目标等价值取向.树立和发挥全面发展的人是社会快速和谐发展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构建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快速发展、和谐发展,健康、文明的辩证关系,将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2.
要完成传统发展观向科学发展观的转变,就必须从人类中心论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完成从"人类中心论"到"系统和谐论"的观念变革。"系统和谐论"应该成为科学发展观的立足点之一,而科学发展观应该成为"系统和谐论"的实践空间。只要科学发展观与"系统和谐论"有机整合,就会使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身精神、不同文明之间这五重关系走向和谐发展之路,这与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这二重奏是完全契合的。  相似文献   

13.
翟文 《求贤》2011,(5):15-15
近年来.一些地方和企业劳动关系矛盾多发频发,不仪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而且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影响。我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高度重视和解决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14.
洪大用 《前线》2005,(12):40-42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针对北京自然资源非常稀缺,自然环境破坏严重、恢复难度大的状况,牢固树立和坚决贯彻科学发展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对于构建和谐北京具有重要的意义。自然状况与社会和谐密切相关,而北京市的自然状况不容乐观人类是自然的产物,人类社会与自然世界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与自然的交往中,人们已经意识到没有良好的自然状况,也就没有人类社会的和谐,没有人类社会的美好未来。首先,自然界提供了人类活动所必需的场所和资源。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特定区域内的自然状况决定着该区域经济活动…  相似文献   

15.
侯远长 《学习论坛》2006,(11):13-16
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一个重要的政治命题。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发展和改革的办法是科学发展观方法论的集中体现,丰富创新了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和社会发展理论。和平发展、和谐发展、协调发展、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节约发展、创新发展等方法,都是发展和改革办法的具体开展和认识深化,都不能离开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李刚 《党史文苑》2007,(12):47-50,71
要完成传统发展观向科学发展观的转变,就必须从人类中心论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完成从"人类中心论"到"系统和谐论"的观念变革."系统和谐论"应该成为科学发展观的立足点之一,而科学发展观应该成为"系统和谐论"的实践空间.只要科学发展观与"系统和谐论"有机整合,就会使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身精神、不同文明之间这五重关系走向和谐发展之路,这与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这二重奏是完全契合的.  相似文献   

17.
张万平 《奋斗》2007,(2):37-38
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强调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必须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为社会和谐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这一论断明确了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既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反映了中国社会的现实需要,对我们今后工作有着深远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人的精神生活建设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关系十分密切.在理论上,二者反映着改造人的主观世界与改造客观世界的内在一致性:和谐的精神生活是社会和谐的精神基础和精神动力,也是社会和谐的重要方面和重要标志;社会和谐则为精神生活的和谐发展提供重要保证.在实践方面,二者具有生成的同构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解决精神生活发展的矛盾和问题中实现社会的和谐,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促进人的精神生活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9.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的必然产物。面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危机、生态危机、资源面临枯竭等问题,迫使人类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类行为的合理性进行深层次的反思和批判。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文明转型的必然选择,体现了人、社会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表达了对人与自然和谐的向往和追求。建设生态文明,破解发展难题,离不开发展理念的更新、发展模式的变革,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伦理道德的重新定位。  相似文献   

20.
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对于指导学校科学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科学发展观体现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最新认识.是总结世界经济发展的经验,吸取世界经济发展的教训.借鉴发展经济学优秀成果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的基础上形成的重大科学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