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刍议“金字塔“型刑事证据标准与公诉观念的转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一刀切”证据标准的弊端《刑事诉讼法》对侦查终结、提起公诉、判决实行“一刀切”的证据标准。《刑事诉讼法》第 1 2 9条规定 ,公安机关侦查终结的案件 ,应当做到犯罪事实清楚 ,证据确实、充分 ;第 1 4 1条规定 ,人民检察院认为犯罪嫌疑人的犯罪事实已经查清 ,证据确实、充分 ,依法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 ,应当作出起诉决定 ;1 6 2条规定 ,人民法院对案件事实清楚 ,证据确实、充分 ,依照法律认定被告人有罪的 ,应当作出有罪判决。由此可见 ,刑事诉讼法对移送起诉、提起公诉、有罪判决的证明要求是一致的 ,都必须要达到证据确实、充分的…  相似文献   

2.
《刑事诉讼法》第12条规定:“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该条款是对人民法院定罪专属权的规定,是从立法上确立了定罪权的专属。人民法院具有无可争辩的审判权,伴随这种权力所产生的判决也具有相对的权威性和普遍的约束力。而公安机关的刑事案件侦查权和检察机关的职务犯罪侦查权仅能够初步确定犯罪,检察机关的公诉部门也只限于指控犯罪。  相似文献   

3.
王静 《天津检察》2008,(6):25-26
一、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符合无罪推定的基本原则 我国《刑事诉讼法》第12条规定:“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该条规定确立了“无罪推定原则”。该原则主要包括三层涵义:第一,被追溯者在被起诉前处于犯罪嫌疑人的地位,被起诉后处于被告人的地位,不得将其视为“罪犯”;  相似文献   

4.
谈未经依法判决不得定罪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谈未经依法判决不得定罪原则周继祥新修正的刑事诉讼法,第一次以基本原则的形式确立了“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的诉讼原则(简称法院判决定罪原则),从而在立法上明确排除了“有罪推定”论,统一了人民法院的定罪权。认真学习、领会和贯彻执行...  相似文献   

5.
对酌定不起诉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取消了免予起诉制度,同时扩大了不起诉的范围,设立了酌定不起诉和存疑不起诉。酌定不起诉就是《刑事诉讼法》第一百四十二条第二款规定的“对于犯罪情节显著轻微,依照刑法规定不需要判处刑罚或者免除刑罚的,人民检察院可以作出不起诉的决定。”而根据《刑事诉讼法》第十二条规定,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那么,在酌定不起诉制度下,犯罪嫌疑人是否有罪 ?是否排除了检察机关的定罪权 ?笔者在本文中将对上述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关于完善酌定不起诉制度的一管之见。   一、在现行酌定不…  相似文献   

6.
一、第一审刑事有罪判决书的概念第一审刑事有罪判决书,是第一审人民法院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的第一程序,对审理终结的刑事案件,依照法律,确认被告人的行为已构成犯罪,并科以刑罚或者免除刑罚作出的书面决定。刑事诉讼法第162条第(一)项规定:“在被告人最后陈述后,审判长宣布休庭,合议庭进行评议,根据已经查明的事实、证据和有关的法律规定,分别作出以下判决:(一)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依据法律规定认定被告人有罪的,应当作出有罪判决;刑事诉讼法第164条规定:“判决书应当由合议庭的组成人员和…  相似文献   

7.
无罪推定原则的内容和意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修正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12条明确规定:“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这条规定极大程度地反映了无罪推定的精神实质,标志着我国第一次将无罪推定的基本内容作为一项基本诉讼原则确立下来。这是我国刑事诉讼和司法制度的一次历史性突破。因此,正确理解和适用这项原则,已成为刑事诉讼法学理论界和司法实践界一个不容回避的重要问题。 一、无罪推定原则的内容 所谓无罪推定,是指犯罪嫌疑人在未被发生法律效力的法院判决确定有罪以前,应当认为他是无罪的人。无罪推定最初是由资产阶级为反对封建专…  相似文献   

8.
一、制作第一审刑事无罪判决书的直要意义第一审刑事无罪判决书,是人民法院依照刑事诉讼法规定的第一审程序,对审理终结的刑事案件,根据已经查明的事实、证据,依照法律,确认被告人的行为不构成犯罪,不应追究刑事责任,而宣告被告人无罪所作出的书面决定。按照我国刑事诉讼法第二条的规定,“保障无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是刑事诉讼法的重要任务之一。这是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所要求的。1996年修正的刑事诉讼法在取消免于起诉制度的同时,确立了未经人民法院判决不得定罪的原则,规定:“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  相似文献   

9.
简议相对不起诉的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刑事诉讼法修正案扩大了不起诉的范围,保留了免予起诉的合理内容,对于犯罪情节轻微,依照刑法规定不需要判处刑罚或者免除处罚的,人民检察院可以作出不起诉决定。这就是法学界所称的相对不起诉。对于这种不起诉的性质,有人认为:这是一种有罪的决定,产生与法院有罪判决相同的法律后果。其理由是刑诉法第一百四十二条规定的不起诉的前提就是“犯罪情节轻微”,它所依据的刑法条文也都是有罪的条款。还有一部分人认为,根据刑诉法第十二条规定:“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不起诉决定是在未经法院判决前就终止诉…  相似文献   

10.
正我国《刑事诉讼法》虽没有明确规定"无罪推定"原则,但规定的"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公诉案件中被告人有罪的举证责任由人民检察院承担,自诉案件中被告人有罪的举证责任由自诉人承担"、"不得强迫任何人证实自己有罪"等内容,笔者认为已初步确立了无罪推定原则。履行刑事诉讼侦查职责的侦查员应以"无罪推定"为指导原则来进行刑事诉讼,但是侦查员在刑事诉讼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随着修改后《刑事诉讼法》的颁布实施,有些人对《安徽省劳动教养实施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第九条第三项的法律效力提出质疑,他们认为现行《刑事诉讼法》第十二条“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已经明确规定人民法院是唯一的定罪机关,公安机关无权认定犯罪,因而也就不能适用  相似文献   

12.
一、拘留、逮捕制度改革与完善的必要性拘留和逮捕是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的两种剥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第十二条的规定,“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因此,对“法律上无罪”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实施拘留、逮捕,  相似文献   

13.
目前,个别法院在办理刑事案件中,对要判处被告人罚金的案件,往往以各种办法要求被告人“预缴”,这种做法是极其错误的。根据法律规定,罚金刑应根据犯罪的事实和情节来决定,且惟有已经生效的判决才是被告人缴纳罚金的依据。要求被告人“预缴”罚金实质上是法院在依法判决前就确定被告人有罪而对其提前进行了处罚,同时也迫使被告人在被依法判决前就自认有罪而预先接受了这种处罚。这种要求“预缴”的行为完全违背了刑事诉讼法第十二条“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的规定,使人们不禁对判决的公正性和权威性产生怀…  相似文献   

14.
1996年3月17日第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修正的我国《刑事诉讼法》第12条规定:“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这是我国对无罪推定原则的立法移植。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一样,无罪推定成为我国刑事诉讼的一项基本原则。这就要求我国具体的刑事...  相似文献   

15.
刑事诉讼法完善略论曾河山刑事诉讼法的修改无疑是我国刑事诉讼制度的一次进步。笔者认为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仍有如下值得研究的问题。一、刑事诉讼法第12条规定:“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该条就其性质来说,系对公民人权的基础性保护,应该...  相似文献   

16.
《天津检察》2008,(5):54-54
《刑事诉讼法》第12条规定:“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这条规定,在理论界和司法界都认为是“无罪推定”原则在我国刑事诉讼中的具体规定。“无罪推定”原则,是指对任何人,在法院没有以确实、充分的证据证明其有罪之前,不得认为其有罪或者推定其有罪。然而,在职务犯罪初查中却不能适用无罪推定,这是由初查工作的性质决定的。职务犯罪案件,特别是贪污贿赂案件不同于其它刑事案件。这类案件起初受理的往往只是一封举报信,其中有的内容还十分简单。这类案件的侦破,就是要在认真分析举报线索的情况下,  相似文献   

17.
司法实践中,侦查、起诉部门出于指控犯罪的需要对无罪证据多不移送。刑事诉讼法修改后,律师的介入、庭审方式的改革加大了侦查、起诉的难度,更多的同志认为无罪证据不宜移送。笔者认为无罪证据也应随案移送。1、从认识证据的角度看,刑事诉讼法第十二条规定“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确立了无罪推定原则。认为无罪证据不宜移送,实质上是在有罪推定思想的支配下指控犯罪,与无罪推定原则相悖。2、从收集证据的角度看,刑事诉讼法规定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必须依照法定程序,收集能够证实犯罪嫌疑人、被…  相似文献   

18.
刑诉法中的“无罪推定”原则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刑诉法中的“无罪推定”原则胡石友刑事诉讼法(修正)第12条规定:“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这一规定对进一步完善保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诉讼权利,加强我国公民人权的司法保障,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一、“无罪推定”原则的含义及其引...  相似文献   

19.
在司法实践当中,人民法院改变人民检察院指控的罪名而作出有罪判决的情况并不鲜见。而人民法院能否改变人民检察院指控的罪名直接判决被告人有罪.在我国《刑事诉讼法》中没有明文定,探刨根源.也只能是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百七十八条第二项的规定,即“起诉指控的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指控的罪名与人民法院审理认定的罪名不一致的。  相似文献   

20.
我国刑法第三百一十条规定:“明知是犯罪的人而为其提供隐藏处所、财物,帮助其逃匿或者作假证明包庇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在刑法法条中叙明为犯罪的人的规定还见诸于多个条款。司法实践中,对何谓“犯罪的人”,往往有着不同的理解。   有人认为,这里“犯罪的人”,必须是经人民法院判决认定有罪的人。如未经判决认定,就不能确定其为“犯罪的人”。持这种观点的依据是我国刑事诉讼法第十二条的规定: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据此理解,在刑法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