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京剧人物脸谱漫谈之七──黑脸判官包拯霍建瀛本期小插页上介绍的脸谱人物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清官包拯(公元999─1062年)。包拯在民间可以说是个家喻户晓的人物。在京剧里,他的脸谱属“黑色整脸”(面部整个涂成黑色),象征着他有刚强的意志,不畏强暴,不媚权贵...  相似文献   

2.
大志 《中国减灾》2010,(2):51-51
合肥包孝肃公祠:在安徽合肥市南门外包河中的香花墩小洲上,紧邻包拯墓,因包拯谥号“孝肃”而得名。合肥是包拯的故乡,故合肥包公祠也是全国最著名的包拯祠庙。祠始建于明弘治年间,主建筑是包公享堂,端坐包拯高大塑像,壁嵌黑石包公记得像,祠内还陈列包拯及其家族墓地出土的文物。  相似文献   

3.
大志 《中国减灾》2010,(3):51-51
合肥包孝肃公祠:在安徽合肥市南门外包河中的香花墩小洲上,紧邻包拯墓,因包拯谥号“孝肃”而得名。合肥是包拯的故乡,故合肥包公祠也是全国最著名的包拯祠庙。祠始建于明弘治年间,主建筑是包公享堂,端坐包拯高大塑像,壁嵌黑石包公记得像,祠内还陈列包拯及其家族墓地出土的文物。  相似文献   

4.
包拯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清官。包拯之名,成为清廉的象征。“龙图包公,生平若何;肺肝冰雪,胸次山河;报国尽忠,临政无阿;杲杲清名,万古不磨。”这世代流传的诗句表达了人民对包拯的崇高赞誉。  相似文献   

5.
易明 《今日广西》2008,(8):41-42
包拯其实长得并不黑。 1037年春天,安徽天长县官道上,出现了一个风尘仆仆的白面书生。他一袭长衫、几件行李,谁也想不到,这就是新上任的县令包拯。  相似文献   

6.
试论包公的缺点刘思包拯包公包大人,铁面无私刚正不阿清正廉明"日断阳夜断阴",他老人家也有缺点吗?《宋史·包拯传》所记包拯一生,正直刚毅,不畏权臣,清廉俭朴,两袖清风,是一个贤臣的典型;《包公案》及"包公戏"塑造的老包形象,有胆有识,智勇双全,嫉恶如仇...  相似文献   

7.
《公民导刊》2011,(10):50-50
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 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 仓充鼠雀喜,草尽兔狐愁。 史册有遗训,毋遗来者羞。 ——(宋)包拯《宋诗纪事》  相似文献   

8.
一腔热情倾注一方热土光戎魏武逐鹿、包拯家乡的古庐州如今有一方令人瞩目的热土,这就是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前者位于合肥西郊。由二区一点(北区、南区、中科院科学岛)组成、总面积为18.5平方公里。它西接满目苍翠的蜀山森林公园,北临碧...  相似文献   

9.
包拯是合肥人。他生于宋真宗咸平二年(999),身上有两个著名的形象特征:黑脸,以及额头的月牙。包拯在民间最广为流传的形象,就是一张如同被墨喷过的脸,他因而被称为“包黑子”。但事实上,真实的包拯长得一点都不黑。试想,如果一个人要长成那副“黑样”,肯定会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史书上也会记上两笔。但《宋史·包拯传》中没有一个字提及包拯的肤色。有人可能反驳,史书上不写,也不能证明包拯真的就不黑。按“壹读百科”在《包拯是如何被“黑”的?》一文中的考证,包公的家谱《包公书院记》中有那么一句:“今睹遗像,乃清隽古雅,殊无异于人。”这说明包拯的肤色并无惊人之处。与之佐证的,是包拯的真人画像。  相似文献   

10.
包拯,虽然有其历史的局限性,但他秉公执法,注重调查,体察民情,是值得新时期执政党的纪检干部借鉴和效法的。我认为包拯有四个方面值得我们效法。 一是要有“包骨”。包拯为民请命、为百姓昭雪沉冤  相似文献   

11.
其三、执法实践中,他明察善断,即周密地了解情况、正确地判断是非,这是严肃执法的前提条件;同时,他又是以一定的法律思想作为基础的。比如,对一些疑难案件,只有本着认真负责的精神,才能找到破案的线索。包拯在任天长知县时,一个农民家的牛被人割去舌头。被害者前来县衙诉冤,却说不出被告是何人。象这样的讼案,也可以置之不理。而包拯却认真对待,想办法找到了作案人。  相似文献   

12.
包公是个历史人物,但后世的文学艺术及民间文学又为其增添了一个个传奇故事,使之逐渐演化为一种司法象征。然而包公的一生事迹,许多还是有案可查的。他名叫包拯,字希仁,安徽合肥人,生于公元999年,卒于1062年,是北宋最出名的清官。他正直无私,秉公执法,不畏权势,为民除害,成为当时乃至后世老百姓最爱戴的人物,清官的典范。大家都称他为包公、包青天,至于他的真名包拯、包希仁反倒不大为人所知。  相似文献   

13.
清官两题     
<正>包拯之刚在中国封建史上,有不少贤臣循吏,但称得上铁面无私的清官,则凤毛麟角,北宋之包拯可以誉之。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其父包令仪曾任刑部侍郎,包拯自述:"生于草茅,早从宦学",他少时寄居在一座古庙里刻苦攻读,28岁考中进士,踏上仕途,由于包拯父母体弱多病,后来又父母双亡,他便辞官守孝在家,以致十载不仕,故欧阳修誉他"少有孝行,闻于乡里。"此后,包拯在政治舞台上一展所学,他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利用抗人白蛋白多克隆抗体进行免疫组化法,研究损伤创缘组织中的反应强度。结果显示生前损伤创缘组织中白蛋白明显阳性。死后损伤创缘中白蛋白不明显,阳性反应主要在血管内。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这表明该实验结果对推断生前与死后损伤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前言:我们采用抗人白蛋白多克隆抗血清作为第一抗体,采用LSAB法检测创缘组织中白蛋白反应,实验目的在于探讨白蛋白检测对于区别生前伤与死后伤的意义。从而为法医损伤鉴定提供实验依据。材料和方法:试剂:抗人白蛋白多克隆抗体(DAKO公司)LSAB试剂(DAKO公司…  相似文献   

15.
尹晴 《前进》2014,(11):62-63
在中国历史上,没有几个官员能够名流千古,北宋时期的包拯却不然。包拯平生整治吏治、注重生产、巩固国防、举贤任能、为民请命,颇有政绩,是我国历史上的名臣,杰出的清官代表。"不爱乌纱只爱民",因其一生清正廉明,赢得了世人的敬仰,古往今来,"包青天"都是黎民百姓呼唤清官与盼望治世的精神寄托。晚年包拯亲手制定的《家训》,更是给后世子孙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时至今日,仍在受益。  相似文献   

16.
今年是包公的千年诞辰,值得大大纪念一番。从古至今,人们心中最崇爱的人物大概要数包公了。人们尊称他为“包青天”,比“天子———皇帝”还要高出一辈,因为他是廉政的模范。从历史上看,包公并不算是一流的显赫人物,《辞海》中有寥寥数语记载:“包拯(999-1062)北宋庐州合肥(今属安徽)人,字希仁。天圣进士。仁宗时任监御史,建议选将练兵,以御契丹。后任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官至枢密副使。知开封府时,以廉洁著称,执法严峻,不畏权贵,当时称为‘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遗著有《包孝肃奏议》。他的事迹长期流…  相似文献   

17.
隋文帝杨坚(541—604年),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人.北周贵族杨忠之子,袭父爵为隋国公。杨坚女为周宣帝(578—579年在位)皇后,宣帝死后,由八岁的儿子宇文阐继位称静帝.改元大象元年。杨坚以皇亲入宫辅政.总揽大权,晋封隋王。周静帝大定元年(581年)二月,周静帝让位,隋王称帝.改国号为隋.改大定元年为开皇元年。开皇七年隋灭后梁,九年(589年)灭陈.统一了全国.西晋末年以来持续近300年的分裂局面由此结束。  相似文献   

18.
宋朝包拯以其“一身正气、两袖清风、铁面无私、执法如山”的精神而被广为传颂。他不仅承袭了儒家的传统,而且兼采百家,尤其是法家思想。但是,包拯承袭法家思想的方式并非直接,而是通过荀子的学说实现的。包拯作为荀子学说的实践者实实在在地影响了中国传统法文化,影响了我国古今为官之正道,也影响到了社会民众对官员为官之道的期许。当前,对于倡导德法并举的中国特色为官价值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损伤局部所引起的出血和组织挫伤,能在短时间内激活凝血过程,在此过程中,首先是血小板粘集,进而形成血栓。我们利用这一生理过程用GPIbSz—1的单抗血清对人体枪弹伤的局部组织进行免疫组化定位形态研究报告如下:材料和方法试剂:抗人GPIb—Ⅸ(苏州医学院血栓止血研究室),LsAB试剂(Dako公司),DAB(Sigma)材料:生前人体枪伤样本:18例近距离枪弹创。年龄18—41岁,其中男性15例、女性1例(死亡经过2—5分钟).另有2例拒捕被击毙犯人枪伤皮肤(死亡经过分别为1h,1.25h).于死后…  相似文献   

20.
黄禹康 《现代人事》2001,(10):29-29
古之包拯、于谦、海瑞、林则徐等清官,都曾凭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为民作主的“官德”,赢得万民颂仰,有口皆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