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投资者行为偏差的研究一直是市场争论的热点。文章首先提出投资行为偏差研究的落脚点;接着回顾不同金融理论对投资行为的分析;然后评述国内外关于行为偏差的研究现状;最后展望对投资者行为偏差的未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
在诸种侦查认知及行为选择偏差中,锚定效应偏差通常构成其他侦查认知及行为选择偏差产生实际效应的"支持基"和"孵化器",不减少这类偏差,就不可能减少侦查人员对于个案事实之认知及行为选择偏差,也不可能真正降低刑事错案发生率。解决这个基本的、重要的且几近研究空白情境的侦查理论和实践问题,必须在弄清侦查认知及行为选择锚定效应偏差的基本属性、主要来源、典型样态等理论范畴和现实状态的基础上,选择、应用针对性强且行之有效的修正策略。  相似文献   

3.
垃圾分类对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其成效取决于居民的行为选择。然而居民在垃圾分类实践中呈现出“强意愿、弱行为”的悖离特点,众多居民的垃圾分类意愿并没有转化为实际行动。基于深度访谈资料,采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探究居民垃圾分类行为与意愿的影响因素与悖离逻辑可发现:影响居民垃圾分类行为与意愿的主导因素有个体认知、压力感知、行为控制、资源情境与政策效能感,但二者的影响因素存在差异;居民垃圾分类意愿是个体认知、压力感知和行为控制多种因素复合驱动的结果,其中,行为控制的双重效应是“内力驱动型”与“外力驱动型”垃圾分类行为产生的核心要素;垃圾分类意愿虽是垃圾分类行为的前提和基础,但资源情境、政策效能感调节了居民的垃圾分类行为,是导致居民垃圾分类行为与垃圾分类意愿悖离的根源。为此,一方面要积极培育内驱动力,另一方面则要加强和调整外驱动力的干预机制,弥合居民垃圾分类行为与意愿的断裂。  相似文献   

4.
刘江 《青年探索》2016,(4):52-58
青少年的偏差行为是其与所处情境中各类组织或系统互动的结果。通过对中国家庭动态跟踪调查(CFPS)2010年的数据中10~15岁青少年相关数据进行分析,以探讨青少年对父母依恋、与同辈群体的联系与偏差行为的关系。研究发现:青少年对父母的依恋与青少年偏差行为具有负向相关关系;青少年与偏差同辈群体的联系与青少年偏差行为具有显著正向相关关系。因此,矫正青少年偏差行为的关键在于改变青少年与其周围系统(如家庭、同辈群体)的互动方式,最终达成个体与环境的"适应性平衡",进而更加有效地实现娇正。  相似文献   

5.
投资者行为理论变迁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投资者行为理论的变迁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传统阶段、金融经济学阶段和行为金融学阶段。传统阶段对投资者行为研究局限于产业投资者对投资产业的选择和投资回报的分配;金融经济学范式下的研究基于理性预期、完全价格弹性和完全信息的假设,侧重于对资产组合的定价和风险分析;行为金融学范式下的研究把心理学和金融学联系起来,提出了不确定性下的决策行为理论,投资者反应过度和反映不足理论,个体行为和群体行为理论,行为组合理论和行为资产定价理论。  相似文献   

6.
周边绩效是近年绩效评估研究的重点和热点,绩效影响因素的分析是建立绩效评估指标的基础,也是建立整个评估机制的重要根据。本文通过研究我国公务员周边行为和周边绩效的特点及其内外部影响因素,深化了公务员这一群体的周边绩效理论,明确了我国公务员周边绩效的影响因素,提出了提高我国公务员周边绩效的建议,可使周边绩效在我国公务员的绩效管理中得到合理关注,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和作用。  相似文献   

7.
社会治理创新呼唤社区自治,而居民的搭便车行为致使自我服务难以实现。那么,怎么规制社区自我服务中搭便车行为?以及哪些要素使得社区自我服务成为可能?对N社区自主物业管理的个案分析发现,内生惩罚是规制居民搭便车行为的创新策略,其逻辑为自主组织成为社区自治的媒介与载体,通过缩小自治范围、动员社区精英、赋权居民参与及重建社会网络等过程要素"催化"内生惩罚的生成,迫使居民投身于公共事务,各个要素之间属于递进关系。研究结论丰富了解决搭便车行为的策略集合,对推动社区自治具有政策价值。  相似文献   

8.
沈莉 《前沿》2014,(3):114-115
行为金融学是全球金融领域研究的重点学科,该学科要运用行为领域、心理领域以及社会学等诸多学科的成果来分析投资人士如何在非理性状态下实施投资。本文就以股票投资人士为主要对象,深入分析投资人情绪状态对于股市所产生的相关效应,让投资人士能够切实反思自身的投资行为,从而有效控制非理性的投资行为,以期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9.
个人投资理财是为了在个人生命周期中实现人生目标,而制订合理利用资产财富规划的过程。通过对武汉三镇城镇居民的投资理财行为进行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居民对于投资理财的认知度仍然比较低;进行投资理财的主要方式仍以银行储蓄为主;对投资理财的认知度和教育程度是影响投资理财规划制定与否的重要因素;家庭纯收入、对投资理财的认知度,以及是否受过金融领域或相关领域的培训与投资理财方式的多少之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因此,一方面居民要转变思想观念,提高对于投资理财的认知度;另一方面,金融机构也需要注重提升个人投资理财业务的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10.
青少年偏差行为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社会问题。偏差行为青少年群体是青少年犯罪群体的潜在人群,教育和挽救偏差行为青少年群体的工作是从根本上减少青少年犯罪的关键。本文以社会工作专业的视角,重新审视偏差行为青少年群体的行为,透过对行为产生原因的剖析,发现偏差行为青少年群体的发展诉求,进而提出救助与支持的工作目标及对策,尝试构建家庭、学校、社区等多层次、多渠道的偏差行为青少年群体的社会支持网络。  相似文献   

11.
张华 《两岸关系》2011,(11):20-22
选民投票理论——生态学研究路径认为,选民的个人特质如族群、性别、年龄、教育程度、收入等因素对其投票行为影响至关重要。笔者通过整理2000—2008年台湾地区领导人三次选举相关资料,及目前所公布的2012年1月选举民调资料,发现台湾选民的个人特质对其投票行为的确有重要关联。  相似文献   

12.
郭翔 《青年探索》2002,(5):50-54
在中国大陆.青少年的偏差行为几乎是普遍存在的、经常发生的、难以避免的社会现象。青少年中出现的偏差行为,犹如孩子学走路必然要摔跤一样,经过多次的跌倒、爬起,就学会走路了。青少年在其成长中,也会发生各种各样的偏差行为。而行为偏差难免导致某种危害或危险后果,使人们接受教训。青少年通过认识和纠正偏差行为,就可以逐渐成为认可和  相似文献   

13.
严丹 《求索》2012,(5):20-22,27
传统的领导理论大多关注建设性的、有效的和成功的领导,但是作为一种负性的社会现象,破坏性领导始终存在于各类组织中,破坏性领导行为会严重损害员工的心理、工作态度和行为,对其进行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梳理文献,介绍破坏性领导行为的概念及其理论基础,并阐述破坏性领导可能产生的后果,在此基础上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4.
90年代以来,我国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出现“年轻化”的趋势,未成年人偏差行为和犯罪行为的初始年龄都比70年代提前了2~3岁。偏差行为和犯罪行为的发生具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为了分析未成年人从偏差行为到犯罪行为发展的过程和特点,广东省青少年研究中心近年对广东省少年犯管教所在  相似文献   

15.
自杀是一种由多种原因共同作用、行为者自发的、有意识蓄意进行的可能导致致命结果的杀死自己的行为.广义的自杀包括自杀意念、自杀意图和致命自杀行为,统称为“自杀相关行为”.国内外已有的自杀成因理论分三种:(1)从不同理论流派出发对自杀的心理原因进行解释的经典心理学理论;(2)基于实证研究对自杀危险因素进行梳理的过程理论;(3)最近提出的自杀的人际关系理论,兼具理论的解释性和实证的可预测性,对自杀相关行为的逐步产生过程具有较全面的解释,但是还需要进一步的理论和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16.
流动人口高危行为的理论分析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骆华松  莫国芳  吴瑛 《思想战线》2002,28(2):114-116
与城市常驻居民相比 ,流动人口的高危行为更为明显。高危行为所导致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是社会各方面关注的焦点。运用社会控制理论、社会隔离理论和社会地理网络理论深入分析流动人口从事高危行为的原因和理论机制 ,提出对流动人口高危行为及其后果分析的理论框架 ,可以为现代社会中流动人口的社会行为控制和有效管理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差异接触理论最能解释澳门的青少年犯罪问题。青少年之所以违法,是因为在其行为的学习过程中,学到较多破坏法纪的理念而较少守法的理念;在与亲密团体的接触中,他们会被塑造,学习对某一特殊社会行为下定义,变成他们自己的价值观,澳门的偏差和违法青少年有较多的黑社会朋友,与黑社会朋友来往也很多,他们也容易受朋辈的负面影响。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与子女的“偏差行为”及“违法行为”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18.
法律行为理论是法理学基本范畴之一,随着行为法学传入中国,我国学者亦重视对法律行为理论的研究。为了避免重复性研究,笔者不揣法陋,对法理学意义上的法律行为理论从研究意义、法律行为释义、法律行为的结构、分类、评价几个方面进行了综合评述。  相似文献   

19.
行政事实行为是行政主体所作出的一种不以对行政相对人产生法律效力为目的的行政行为。行政事实行为是否应该纳入行政诉讼受案范围,虽然有许多学者对此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分析探讨,并且也提出了许多完善建议,但目前的研究缺乏深层次的理论基础,主要是从主观公权利的救济角度,存在认识上的偏差。因此,有必要从客观法维护模式下论证行政事实行为纳入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正当性。在客观法秩序维护模式下行政事实行为应当纳入行政诉讼受案范围。  相似文献   

20.
法律行为理论是法理学基本范畴之一,随着行为法学传入中国,我国学者亦重视对法律行为理论的研究.为了避免重复性研究,笔者不揣法陋,对法理学意义上的法律行为理论从研究意义、法律行为释义、法律行为的结构、分类、评价几个方面进行了综合评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