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李西霞 《河北法学》2020,38(1):138-149
在全球形势深度变革的情势下,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倡导与沿线国家共同打造命运共同体,体现出经济层面上的国际合作和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更加公正合理的努力。“一带一路”倡议不是国际法上的国际协定,因此在现行国际秩序中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宜建立以自由贸易协定机制为支撑的“一带一路”长效合作机制。国家层面的自由贸易协定,符合世界贸易组织法,可为多个议题设定实体性和程序性规则,增加法律的确定性;同时又能借助自由贸易协定的机制创设功能,掌握区域性国际规则制定的主导权,并进而影响全球性国际规则的重构,这是全局性的战略考量。  相似文献   

2.
范晓宇 《政法论丛》2023,(4):127-138
气候技术转移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措施。发展中国家希望消除气候技术转移的知识产权障碍,但《巴黎协定》仅将气候技术转移作为发达国家应当履行的国际条约义务,并未设定知识产权条款。国际社会对知识产权在全球危机应对中的作用认识不一,但欠缺知识产权保护会损害气候尖端技术和初创企业的发展已被证实。因此,为了促进发展中国家获得所需的技术,《巴黎协定》应就知识产权作出安排,为技术转移提供支持。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应当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吸引先进气候技术流入,将技术推广立法与知识产权法相衔接,并不断完善国际气候技术合作机制。  相似文献   

3.
刘彬 《环球法律评论》2020,42(1):176-192
中国已签订的自由贸易协定在商界利用率不高,经贸规则止步于对世界贸易组织的简单模仿,总体上偏向于扩大市场准入的传统功能且效果有限。当代国际经济法面临体系性重构,由西方主导的“规则制华”政策的影响与日俱增,但该政策背离了全球治理的正确方向。鉴于此,当下中国自由贸易协定应积极转向规则建构功能:一是以自身利益为内在基准进行议题盘点,突出自身的规则诉求;二是以制度扩散为外在目标,追求国内制度外溢与对外制度供给,并以“效率提升型”制度为供给特色,从而将本国自身利益与国际公共利益结合起来。“合理利用区域机制,通过自由贸易协定进行规则再造,对‘一带一路’中小伙伴进行制度供给”的改革思路符合中国的实力现状,这一思路既能促进全球化背景下的经贸合作利益,又能保障新兴大国对内的公共政策自主权与对外的制度话语权。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背景下,基于农业外循环"失衡"、内外循环"失调"的典型事实,探讨了国际规则协同对中国农产品贸易逆差及农业安全的影响。以中国与自由贸易协定伙伴国家之间产品层面数据开展的实证检验发现,国际规则协同能够显著地促进中国农产品贸易逆差改善,农业生产率的调节效应也是存在的。国际规则协同对农产品贸易净值影响存在规则、产品及国别三个维度的异质性。特别是,原产地规则、SPS规则及环境保护规则等三种代表性国际规则并非均能改善农产品贸易逆差。基于此,文章从提高中国在全球经贸规则制定中的话语权、统筹构建"区域统一""标准适当"的规则体系、提升农业生产率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自贸协定视角下知识产权避税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自由贸易协定在世界范围内的增加,贸易利益逐渐集中在签订区域协定的地区内部。与此同时,专利、商标、著作权等知识产权的跨境贸易也将越发频繁,一方面跨境无形资产交易税收监管难度也将大大提高,另一方面因为自贸区内的贸易可享受相关税费的减免,如关税、增值税等,从而降低贸易成本,无形资产在跨境贸易中充当的避税"利器"角色不可忽视。利用税收政策保护知识产权交易和通过知识产权交易实现税收增长成为国际市场无形资产跨交易的发展趋势。当前法律、会计、国际贸易等相关领域亟需研究和解决该问题。因此,分析知识产权跨境贸易的理论成因及现实特点,可为我国反避税监管提供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6.
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协定贸易救济法律制度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是中国与外国签署的第一个自由贸易协定,该协议及其附属协定专门就贸易救济制度做出了详细规定。本文对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协定贸易救济制度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从中找出了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协定贸易救济制度的不足,并为我国日后与他国签署自由贸易协定提供了建议。  相似文献   

7.
王燕 《法学》2018,(2):150-162
自由贸易协定的话语成效取决于谈判国能否根据本国谈判目标进行规则供给,与冲突规则展开竞争,并使其经贸规则兼备形式上的一致性和实质上的有效性等若干条件。由中国已签署的14项自由贸易协定的话语建构判断,中国具备了一定的规则供给和规则竞争能力,只是现有的经贸规则若应用于"一带一路"建设,则存在与基础设施建设相关的规则供给不足,对正在形成的不利规则主动防御意识不够,合作型条款建构过度而应对贸易投资壁垒有效性欠佳等问题,亟需在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自由贸易协定中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8.
制度性话语权是国际法中国家权力的表现形态,国际金融制度性话语权是国际金融秩序的基本范畴和核心要素.国际金融制度发展历史,是一个在金融强国伺不断展现制度性话语权作用的历史.它的更替交融,建构了不同阶段的国际金融秩序.21世纪国际金融制度性话语权呈现出主体多元、模式多样、机构多边、效力多层次的特点.中国以亚投行、人民币入篮、金砖银行等全球金融治理中的实践,显示了明显的话语权提升,并逐步走向制度性话语权的构建.进一步揭示中国制度性话语权的代表性问题、话语权的参与度与透明度问题,确定制度性话语权建构的逻辑脉络,以新价值观、中国模式、区域合作、软法治理、国际金融标准制定作为中国制度性话语权建构的路径.实现提高我国在全球金融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的目标.  相似文献   

9.
胡晓红 《政法论丛》2023,(4):102-114
为落实《巴黎协定》的减缓气候变化要求,我国、美国、欧盟确立“双碳目标”,其中我国向全球承诺“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在“双碳目标”引领下,我国及欧美根据各自国情通过不同国内法治积极履行《巴黎协定》自主贡献义务,但欧美的部分碳减排国内法治可能符合该协定的规则,而可能与WTO规则不符,构成对国际贸易的限制。因此,“协调推进国内治理与国际治理”是解决中美欧有关气候国内法治差异性的新范式,也是我国为全球气候治理模式进一步提升作出的智慧贡献。  相似文献   

10.
朱颖 《知识产权》2006,16(5):87-91
美国重视知识产权的作用,因而通过国内立法严格保护知识产权。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知识产权已成为国际贸易的一个重要因素。为了在国际范围维护美国的利益,美国就产生了“特别301条款”,并修改了“337条款”,但美国并不满足与此,结果促使了多边贸易体制中产生了《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但美国仍觉不满,随着推行“竞争性自由化”战略,美国在区域和双边领域产生了一系列的自由贸易协定,美国借助自由贸易协定把美国国内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写入协定文本。  相似文献   

11.
自由贸易协定是世界贸易组织最惠国待遇原则的一种例外合法机制.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深度发展,过去20年内全球范围内纳入劳工标准的自由贸易协定数量在快速增加.更为重要的是,每个自由贸易协定中的劳工标准由各该协定成员国谈判确定,且遵循各不相同的争议解决机制,由此形成各成体系的劳工标准发展态势.这种发展态势一方面对劳工标准的实施效力产生影响,并进而影响到劳工权利的保护水平;另一方面也正在对国际贸易和投资产生重大影响.在此背景下,在推进我国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对此种影响应有战略考量.  相似文献   

12.
特定的所得税措施会对自由贸易产生壁垒作用.在国际层面上,所得税的国际协调和贸易自由化是分别通过国际税收协定和WTO多边体制来实现的.不过,税收协定和WTO体制对于所得税壁垒的消除是不彻底的.为了促进贸易自由化,WTO体制和税收协定需要做进一步的完善和协调.  相似文献   

13.
汪茹霞 《法学论坛》2024,(1):93-102
全球数字鸿沟愈演愈烈,数字人权作为第四代人权,既是全球数字治理与国际人权治理的重要联结点,也是全球价值融通与利益博弈的关键场域,关涉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数字化转型升级,成为各国抢占数字话语权和规则制定权的突破口。联合国倡导构建以人权为基础的全球数字契约,现存数字人权规范、政策、制度是各国国内利益及国际利益两级博弈的成果。欧美国家占据先发优势,企图推动欧美模版成为全球数字规则,从而享有绝对数字人权话语权。中国通过提炼具有全球标识性的数字人权理论话语、提升国际议程设置话语权、优化规则创制话语权的理论路径、现实路径、根本路径来全面提升数字人权话语权。  相似文献   

14.
国际税收协定的几个重大发展及其展望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刘永伟 《中国法学》2005,(1):119-128
国际税收协定是国际税收合作的主要形式。晚近以来,国际税收协定呈现出几个突破性的重大发展,即区域性多边税收协定的产生、最惠国待遇条款的引入和国际税收争议仲裁解决条款的订立。这些重大发展一方面是国际税收合作水平提升的体现,另一方面也代表了国际税收协定发展的新动向。这些重大发展将有利于促使全球性多边税收协定的订立并使国际税收合作走向法治化的轨道,从而使国际税收协定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但由于国际税收合作的复杂性,这一过程尚需一定的时日。  相似文献   

15.
德班平台建立后,国际气候谈判由“双轨制”变为单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自此将在一个共同的平台上就未来国际气候机制展开谈判,过去相对稳定的国际气候谈判格局发生演变.在这种情况下,中国面临着发展中国家身份的集体认同的变化,以及中国所一贯坚持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的重新解读,这些变化将给中国的身份定位及国家利益带来影响.因此,中国一方面要把握在未来国际气候机制制定中的话语权,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体系的改革与建构,使其适应中国国内中长期发展目标;另一方面也要承担相应的减排责任,做负责任的大国,为全球气候治理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16.
中国在参与国际气候治理的过程中,应秉承气候正义的理念并坚持如下法律立场:确立公平合理的减排标准,实现分配正义;完善气候变化公约的履约机制;发达国家应当制定支持发展中国家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实现矫正正义。为落实以上立场,中国应继续积极参与国际气候谈判,与美国、欧盟一起引领国际气候治理,并切实履行至今已达成的包括《巴黎协定》在内的一系列国际气候法律文件。与此同时,在国内应加大温室气体减排力度,制定应对气候变化法、碳排放交易法规和环境税法,运用碳排放交易和碳税等市场工具,从法律、市场、政策等方面确保气候正义的实现。  相似文献   

17.
WTO《实施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协定》(简称《SPS协定》)下的风险评估制度是该协定的一项重要原则。然而目前,《SPS协定》对风险评估制度还存在风险评估义务不明确,风险评估的认定缺乏科学性,风险评估考虑因素的规定不严密等缺陷。本文指出作为WTO的一员,我国应积极推动WTO谈判进程,完善《SPS协定》下的风险评估制度,促进全球农产品贸易的健康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8.
我国以往对区域知识产权议题兴趣较低,相关文本仅为笼统的被动象征。但近年来我国在自由贸易协定知识产权章中纳入了大量的硬性约束条款乃至"超TRIPS"条款,标志着新时期随着缔约对象和自身条件的变化,我国的议题态度也开始发生变化。但对照美欧实践,中国文本仍然存在结构编排混乱、重要规定不一、措辞含义不清等问题。为此,我国亟需推动文本的体系化构建,并整合为硬软条款并行、坚持发展导向的稳定范式。此范式应关注国情需求度与可接受性,注重各个协定的制度一致,体现我国知识产权利益进攻点。鉴于自由贸易协定已成为国际经贸立法的最活跃舞台,此项工作有助于我国产生发展中大国的规则示范效应,渐进把握规则主导权。  相似文献   

19.
《现代法学》2021,(1):156-168
药品专利期限补偿制度呈现出国际化的趋势。全球制药产业竞争是药品专利期限补偿制度国际化的推动力量。药品专利与药品价格之间的关系则是国际社会争论的焦点问题。药品专利期限补偿制度国际化进程中出现了由隐形向协同、由形式主义到实质主义、由选择性义务向强制性义务的范式转化趋势。我国应当在未来的自由贸易协定谈判中纳入药品专利期限补偿议题。在具体条款设计方面,应当在形成统一范本的前提下,区分不同谈判对象,灵活选用不同的内容范式,并且采用协同范式以规制其制度风险。  相似文献   

20.
当前我国已缔结128项双边投资协定和12个自由贸易协定,为促进和保护投资以及实现投资自由化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衡量投资自由化程度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于是否将国民待遇扩展至投资准入阶段,我国目前对此仍持保留态度。由于缺少自己的投资范本和内在的统一战略,我国在缔约活动中经常处于被动的地位。在未来,我国应在自由贸易协定中接受投资准入阶段的国民待遇,并尽快制定投资范本,同时展开条约的清理工作,协调好各个协定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