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加快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实施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是党中央、国务院着眼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辽宁是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加快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对于确保整个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根本指针,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用新体制、新机制、新方式,走出一条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的新路子。辽宁是新中国最早建设的工业基地之一,经过多年建设,已形成了具有相当规模的以能源、原材料和装备制造业为主的战略产业和骨干企业,为我国形成独立…  相似文献   

2.
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装备制造业基地是实现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重要标志,推进沈西工业走廊建设不仅可以带动全省装备制造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也可以促进"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与腹地经济互动发展。  相似文献   

3.
正新时代画卷振奋人心,新时代征程催人奋进。党的十九大开启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为辽宁振兴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辽宁以什么样的状态走进新时代,以什么样的发展谱写振兴新篇章?答案就是: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加快推进"一带五基地"建设,重塑"共和国长子"新辉煌。作为四个全国老工业基地之一,辽宁拥有雄厚的工业基础,曾是中国工业的龙头。可以说,辽宁的辉煌是  相似文献   

4.
我国政府最近作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大战略决策,目标是把东北建成中国乃至世界的装备制造业和原材料工业基地。这个庞大的计划已经开始让人憧憬东北将成为继中国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唐地区之后中国内地经济第四增长极,并将开创一个“新东北时代”。 “三大经济战役”奏响重振序曲 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中,国有企业集中的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体制性和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发展滞缓,经济位次不断后移,被称之为“东北现象”。为解决老工业基地发展面临的共性问题,1998年以来,国家在辽宁先后组织实施了“三大经济战役”——国企三年改革脱困、社会保障试点、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奏响了破解“东北现象”、重振老工业基地雄风的  相似文献   

5.
王全有 《党史纵横》2014,(11):21-25
正今年是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65周年。65年来,"共和国长子"——辽宁作为新中国的工业基地为国家的建设、改革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早在"一五"时期,辽宁已经建成了全国的重工业基地和军事工业基地。历经几十年的发展和变革,辽宁老工业基地不断在共和国的发展史上书写着辽宁的辉煌。2003年10月5日,中央出台了《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简称中央11号文件),辽沈大地上展开了一场新的"辽沈战役"。2014年8月8日,国务院又下发了《国务院关  相似文献   

6.
刘一力 《党史纵横》2013,(12):13-16
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国家实施工业化战略,在辽宁建设了一批重点工业项日。辽宁工业基地的开发建设,体现了毛泽东中国工业化战略思想的远见卓识。经过“一五”时期的重点投资和建设,辽宁工业基地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奠定了新中国的工业化基础,为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作出了历史性贡献。毛泽东工业化思想及其在辽宁工业基地的实践,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珍贵的历史遗产,对新时期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李文辉  吴凯 《世纪桥》2007,(4):112-113
随着我国高职教育办学规模的扩张与社会需求质量的提升,辽宁作为高教大省和老工业基地,加强高职教育特色化和装备制造业人才需求研究显得非常重要。在理论上,可以顺应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趋势,参与国际高等教育竞争,形成辽宁高职教育的自身特色。在实践上,确立辽宁高等职业教育特色化办学方向,找准辽宁高职教育发展新的生长点,为辽宁装备制造业提供高质量的人才需求。  相似文献   

8.
正人们怎么看?辽宁怎么干?就在我们迷茫徘徊时,中央及时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在其中提出了"一带五基地"建设的战略构想,为我们描绘了未来发展的美好前景。建设"一带五基地",是在新常态下中央赋予东北的战略定位,是推进全面振兴的重大载体。"一带五基地",即强化国家重要经济支撑带建设,加快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和重大技术装备战略基地,国家新型原材料基地、现代农业生产基地和重  相似文献   

9.
辽宁是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重振辽宁老工业基地的雄风,再造辽宁老工业基地的辉煌,对于确保整个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具有重要意义。为了给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提供舆论支持,本刊特辟"振兴论坛"专栏。欢迎广大读者和各界有识之士就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的新思路、新体制、新机制、新举措、新途径等问题,为这个专栏撰稿。  相似文献   

10.
“两会”期间的3月5日,辽宁代表团向中外记者开放。 王珉表示,辽宁将努力做强传统支柱产业,推进装备制造业向高端化、品牌化、集群化发展,把辽宁打造成为我国重要的现代装备制造业基地,大力推进冶金、石化等原材料工业向集约化、高级化、系列化发展。王珉坦言,辽宁老工业基地长期积累的体制性、结构性矛盾仍然没有根本解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任务十分艰巨。  相似文献   

11.
正从辽宁振兴要坚持"四个着力""三个推进",到必须"以新气象新担当新作为推进东北振兴",习近平总书记对辽宁工作的系列重要指示,极大地激发了辽宁党员干部推进老工业基地振兴的使命感和荣誉感。"实现辽宁振兴是历史赋予我们这一代人义不容辞的使命,我们要无愧于新时代辽宁振兴的使命荣光。"这是辽宁党员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辽宁考察时和在深入推进东北  相似文献   

12.
正深入实施"五大区域发展战略",是辽宁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破解区域发展难题的重要举措,事关辽宁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事关全省人民的福祉。全省各级党委、政府要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充分认识深入推进"五大区域发展战略"的重大意义,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  相似文献   

13.
正从新中国成立之初,辽宁作为"共和国工业长子"勇挑重担,率先恢复国民经济、支援全国发展,建成全国闻名的重工业基地和军事工业基地起,辽宁老工业基地一直伴随共和国前进的脚步阔步前行,不断在共和国的发展史上书写着"辽宁辉煌"。风雨兼程,坚韧不拔,辽宁老工业基地曾创造了无数个"全国第一",为新中国的建设和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我刊与辽宁省委党史研究室共同推出这组稿件,与大家一起回顾——  相似文献   

14.
邓小平作为党中央第一代领导成员、第二代领导核心,在他高瞻远瞩、深谋远虑构造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伟大事业中,非常关注被誉为“共和国工业摇篮”的辽宁。邓小平1955年11月至1990年6月间,曾经12次来辽宁,多次深入到沈阳、大连、鞍山、抚顺装备制造业和原材料生产基地考察,仅鞍钢他就去过5次。邓小平来辽宁视察,尤其是粉碎“四人帮”之后的6次视察,针对辽宁老工业基地发展发表了许多重要指示,特别是在1978年9月间的北方谈话,是这些重要指示中最集中、最有代表性的体现。他提出的许多具有远见卓识的精辟论断,切中辽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害,对目…  相似文献   

15.
发展富民经济是建设富庶文明幸福新辽宁,促进辽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加快辽宁富民经济发展,必须正确处理"强省"和"富民"关系,按照"两个同步"的要求,深化收入分配改革,促进全省经济均衡发展,使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省人民。  相似文献   

16.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以来,辽宁老工业基地的经济运行出现了前所未有严峻局面。本文从三个视角分别分析和梳理了辽宁经济增长的动力演变,深入研究并寻求准确判断当前辽宁经济增长动力的大小和方向演变趋势,探寻辽宁老工业基地未来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辽宁老工业基地经济增长动力转型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7.
当前,辽宁经济处于"滚石上山"时期,辽宁制造业发展方式依然粗放,转型升级进展艰难,结构性矛盾突出问题仍未改变。辽宁应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把握中国制造2025年和德国工业4.0战略对接带来的新机遇,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创新体制机制,深化"两化"融合等方面实现突破。优化辽宁推进智能制造业发展的政策体系,依托科技创新发展智能制造业,培育高度信息化、智能化的制造业协同创新系统,加大力度培养高技能综合型人才,推动辽宁省由装备制造大省转向智能制造强省。  相似文献   

18.
用“牵一发而动全身”这句成语来比喻汽车工业对辽宁老工业基地的带动作用并不为过。 汽车工业是现代工业的代表,牵动力强,关联度高,需求量大,既拉动经济增长,又关乎千家万户。大力发展汽车工业,不仅可以加快辽宁省装备制造业发展,树立辽宁工业的产业形象,也是推动结构调整的需要,可以促进开放,增加就业。 2003年春节至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两度到辽宁作调查研究,他在辽宁的讲话,首次称“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与西部大开发战略,是东西互动的两个轮子,都是全国  相似文献   

19.
在辽宁老工业基地这块曾经为新中国贡献出巨大光热的土地上,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一家两代、三代甚至四代居住在低矮阴暗、简陋危旧的棚户房内.  相似文献   

20.
高峰 《党史纵横》2010,(2):8-10
在辽宁老工业基地这块曾经为新中国贡献出巨大光热的土地上,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一家两代、三代甚至四代居住在低矮阴暗、简陋危旧的棚户房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