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郭玉兰 《前进》2005,(3):47-48
文化原创力是文化产业的灵魂和生命,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原创问题是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关键问题,关系到文化产业的持续旺盛发展。文化产业原创的理论指导是先进文化重要思想,落实先进文化重要思想必然要求文化创新。党的十六大报告把文化创新与理论创新、科技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一道,作为我们要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同时,又把形成比较完善的文化创新体  相似文献   

2.
文化产业市场拓展了传统产业市场的内涵和外延,是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转变的基础。创新文化产业市场观念、积极培育市场主体、构建完善的市场机制、强化品牌形成等构成了文化产业市场创新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3.
文化金融是指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文化产业借力金融、两者相互融合发展的一种产业金融创新活动。在中央部委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方针和政策指导下,上海文化金融创新走在泛长三角前列,江苏、浙江、安徽文化金融创新积极开展,共同支撑泛长三角文化产业的振兴和繁荣。今后,泛长三角要借力上海自贸区建设,推进泛长三角文化与金融融合的合作和联盟创新,提高文化金融的国际化水平,促使泛长三角文化金融领先于全国,壮大长三角文化产业,进一步推动泛长三角经济创新驱动和转型升级发展,代表中国整体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4.
李向民 《群众》2016,(1):59-60
过去的十年,是中国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也是全球文化业态发生革命性嬗变的重要时期。江苏文化产业乘势而上,总量迅速提升,结构也明显改善。"十二五"时期,江苏文化产业以较快速度发展,综合指数在全国排名跃升第2,位居全国前列。2011-2013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连续3年保持20%以上的增幅,2014年超过3000亿元,占GD...  相似文献   

5.
省委常委(扩大)会议审议通过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决定》总体思路:"四个转变"和"五个构建",形成"一区三带九重点"文化产业格局文化改革发展列入"一把手工程"发展目标:2011年底,建立起与国际旅游岛建设相适应的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2015年,"一区三带九重点"产业格局初步形成,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4%;2020年,"一区三带九重点"文化产业格局巩固完善,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超8%,文化产业成为新经济增长极和支柱产业明年底前:全省经营性文化单位完成改制任务,  相似文献   

6.
杨杰 《前沿》2012,(1):199-200
我国文化产业发展道路可以形象的概括为:社会主义文化产业是"红旗车",文化企业是"驾驶员",先进文化是"方向盘",市场经济体制是"发动机",经济、科技、人才和文化体制是"四个车轮",文化政策是"路标",品牌文化是"快车道",文化产业法律法规是安全运行的"交通规则"。文化产业发展之路只有严格遵守法律法规才能越走越稳。  相似文献   

7.
许敏 《人民论坛》2011,(10):240-241
随着社会发展的不断深入,文化管理的创新逐渐成为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性问题。通过梳理近三十年来文化管理的宏观发展脉络以及文化政策选择的内在矛盾,分析了文化管理创新的路径选择。主要包括进一步转变政府文化管理职能,促进文化产业更好地发展,推进文化管理的法治化进程,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8.
第八届中国文化产业新年论坛日前在北京召开,由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共同承办,以"面向2020:中国文化产业新十年"为主题,重审中国文化产业建设至今的历程与现状,展望中国文化产业下一个十年的发展蓝图。  相似文献   

9.
双重价值取向:文化产业运行的机制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昭元 《桂海论丛》2006,22(6):91-94
文化产业是以市场机制为载体运行的文化,它的有效运行是产业的一般特征与文化自身特殊性的有机结合,是市场价值取向和社会人文价值取向的互动。文化产业运行机制的创新,其基本内容和基本形式是市场价值规律。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文化产业运行机制创新的指导思想与核心价值,民族个性和文化安全是文化产业运行机制创新的重要社会人文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0.
政策信息     
《政策》2012,(10):95-96
《国家文化科技创新工程纲要》印发近日,科技部会同有关部门联合印发了《国家文化科技创新工程纲要》。根据纲要,我国文化科技发展将以"创新引领、促进融合。市场牵引、应用驱动。技术集成、模式创新。整合资源、统筹兼顾"为基本原则,全面提升文化科技创新能力,转变文化产业发展方式,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更好更快发展,解放和发展文化生...  相似文献   

11.
随着社会发展的不断深入,文化管理的创新逐渐成为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性问题。通过梳理近三十年来文化管理的宏观发展脉络以及文化政策选择的内在矛盾,分析了文化管理创新的路径选择。主要包括进一步转变政府文化管理职能,促进文化产业更好地发展,推进文化管理的法治化进程,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12.
朱馨 《今日浙江》2011,(24):24-25
2011年,浙江文化又迎来一个新的春天。今年7月,《浙江省文化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编制实施,"一核三极七心四带"的全省文化产业总体布局逐渐清晰。11月8日,省委十二届十次全会作出了《关于大力推进文化强省建设的决定》。省委书记赵洪祝在会上强调,要"促进文化与经济、科技的融合发展,努力将文化产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新支柱...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金融业支持文化产业的重大国家政策出发,简要分析文化产业的金融支持现状,重点探讨天津文化艺术品交易所的份额交易模式,设计份额交易实施路径图,分析份额交易的本质属性、经济贡献、产品缺陷。创新提出项目份额交易用于项目融资,设计代办股份转让的OTC市场用于股权融资,论证金融业与文化产业协调发展的创新型金融支持路径及其机制。本着集聚生产体系的产业经验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历史使命、学者的历史自觉,提出并论证"以份额交易为引擎构建新型产业共生园区"是必要的、可行的、有现实意义的。为此,提出"产业融合型"标的物,创造性地设计其"属性强度域值"函数,弥补份额交易的产品缺陷。以园区管理、金融支持、产业价值观、核心资源、产业协调机制和产业发展需求为基础,探讨"文化创意-金融-文化旅游"型共生园区的形成路径,构建其产业结构。  相似文献   

14.
韩子睿 《群众》2013,(10):18-19
党的十八大报告要求,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进一步推动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培育新的文化产业增长点,已成为当前江苏文化创新发展的重要课题。一、互动融合:"文化+科技"催生新型业态科技创新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引擎。科技创新在不断提高人类认识自然、顺应自然、改造自然和利用自  相似文献   

15.
创意产业是实现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对文化艺术发展的推动作用十分明显。原创性和创新性是文化产品吸引受众眼球的重要卖点,只有让创造力和创新力渗透到文化产业的各个环节,并将"先"和"新"这两种元素真正体现到文化产品中,才能有效推动文化产业的长足发展。  相似文献   

16.
顺应时代要求,高起点,大手笔,加快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打造"楚风"文化品牌,面向中外两个市场;建设一座中国荆楚文化殿堂;成立文化产业集团,加快文化产业开发;实现文化创意产业在湖北崛起,推动湖北在中部崛起。  相似文献   

17.
湖南文化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康灿华  戴钰 《湖湘论坛》2011,24(3):60-63
文化产业是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近几年,湖南文化产业取得长足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越来越明显。湖南省文化产业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定量分析表明,湖南省文化产业对其经济增长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也存在文化产业发展程度不高的问题,应从产业投入、产业融资、人才管理、文化创新等方面着力解决。  相似文献   

18.
王桂娜  张丽萍 《前沿》2013,(7):189-191
民族文化的传播是尊重中华民族文化多样性,推动民族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在"读图"时代,将民族文化转变成特定的符号语言进行视觉传播是民族文化传播过程中开辟出来的一条创新道路。视觉传播也逐渐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方式。如何更好地进行视觉传播,是我们需要研究的重点。本文结合"鄂尔多斯婚礼"个案,重在分析内蒙古民族文化的视觉传播策略,力图为民族文化的传播和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献计献策。  相似文献   

19.
发言摘登     
《政协天地》2012,(1):24-28
苏文菁——发挥海洋文明作用推进福建文化繁荣八闽大地形成的各个亚文化区域,包括闽商文化、妈祖文化、客家文化等,是中国海洋文明的载体。但是,目前福建文化及文化产业的现状不容乐观,存在影响力比较小、没有形成固定产业链和省级品牌、缺乏内容创新等问题。建议整合资源、统筹规划,以省级政府名义,"捆绑"福州、泉州、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田东县积极探索多元化投资路子,引导、调动社会各方参与文化建设,构建大合力、"大合唱"的格局,文化事业的园子里春意盎然,百花绽放,文化精品异彩纷呈,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文化产业长足发展,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进一步增强,让更多群众共享一道道"文化大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