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邻避冲突为何能发生重大转折,由“僵持不下”到“皆大欢喜”?为解释这一转折过程,论文从过程视角构建“回应性软化”解释框架,并结合L县S镇变电站项目建设的案例分析发现:当邻避项目建设中面临财政资金与补偿政策限制等刚性约束的“硬结构”时,基层政府会在回应民众诉求的同时,对政策系统内外部的多方主体采取认知、态度、情绪、利益等方面疏通的“软策略”,即“回应性软化”;通过预软化、再软化与软化术,最终润滑了邻避项目政策执行,促成邻避冲突发生转变进而得以成功化解。“回应性软化”是邻避冲突情境中基层政府的策略选择,又是邻避冲突治理的主要解释变量,可进一步丰富邻避风险治理的工具箱。  相似文献   

2.
正一、研究背景邻避型群体性事件,即邻避运动,是指部分地方兴建的基础设施或产业项目由于可能会对周边居民产生环境污染、人身伤害等一系列负外部性影响,因此遭到公众通过自发组织形成的反对联盟的抗议,在社区或区域形势的裹挟下爆发的社会冲突。目前,我国正处于环境敏感期,邻避运动在近几年呈易发多发之势,梳理我国近十年重大邻避事件,发现沿海地区邻避事件的次数明显多于内陆地区,说明邻避冲突更容易在社会经济  相似文献   

3.
邻避冲突是围绕邻避设施的选址、建设和运营所引发的冲突。城市邻避冲突有风险,它是因城市邻避设施风险所引发的风险,是相关民众与地方政府互动不良的结果。它有一个或长或短的积聚过程,从对地方政府围绕邻避设施的决策开始,历经质疑地方政府决策的合法性、利益诉求表达的受挫等环节,因之所引发的焦虑不断在相关民众内部积压、升腾,最终在特定节点爆发,引发邻避冲突,社会风险由潜在转变为现实。它导致社会失序,也一定程度上降低地方政府的公信力。城市邻避冲突需要规避,其所带来的社会风险需要预防,为此我们应认真考察其积聚机理,处理好各个关键环节,既要改进决策机制,确保决策民主性与科学性的统一;又要精细补偿机制,消除民众的后顾之忧;还要完善沟通机制,确保全过程的沟通渠道畅通。  相似文献   

4.
邻避设施的兴建、公众权利意识的觉醒以及政治开放性的增强,带来了一场以社区居民为主导力量的"不要在我家后院"的环境保护运动。实践表明,政府作为处理邻避运动的主导力量无法独立地妥善解决邻避冲突。环保民间组织以其公益性、志愿性、民间性等特点使其在处理邻避运动中发挥重要作用,成为政府的可靠搭档。  相似文献   

5.
邻避设施的兴建、公众权利意识的觉醒以及政治开放性的增强,带来了一场以社区居民为主导力量的“不要在我家后院”的环境保护运动.实践表明,政府作为处理邻避运动的主导力量无法独立地妥善解决邻避冲突.环保民间组织以其公益性、志愿性、民间性等特点使其在处理邻避运动中发挥重要作用,成为政府的可靠搭档.  相似文献   

6.
邻避情结是导致邻避效应频繁产生、难以根治的关键因素。本文以前景理论为基础,将邻避情结归因于框架依赖,并从框架依赖的视角出发,提出一种邻避效应生成机理与治理路径分析的新范式。邻避效应的生成,是周边居民框架依赖作用的结果,周边居民对邻避项目建设容易忽略正外部性,习惯将负外部性作为参考点,并评估自我主观价值,在主观损失价值主导的心理状态下,产生反射效应,表现为反对邻避项目建设。治理邻避效应,关键在于干预周边居民的框架依赖,可通过消除周边居民的框架依赖或调整框架依赖下周边居民的主观价值状态,促使周边居民主观价值状态由损失主导转变为收益主导,激发确定效应,引导周边居民不再反对邻避项目建设,达成化解邻避效应的治理目标。  相似文献   

7.
邻避问题伴随着中国城市转型发展在各地不断涌现,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和城市的发展。既有研究多聚焦于地方政府在邻避问题治理中的核心作用,忽视了邻避事件中社区方、项目承建方等其他重要行为主体对邻避问题治理的影响。作为居民邻避诉求的一线处理主体,社区居委会在邻避问题治理中的作用至关重要。但是,社区居委会"群众性自治组织"和"基层准行政组织"的双重角色属性要求其在邻避问题治理中,要同时应对社区居民的邻避诉求和上级政府的维稳压力,这制约着社区居委会参与邻避问题治理的效力。研究以S市地铁修建引发的Y事件为实证案例,从嵌入性视角对社区居委会在邻避问题治理中的参与行为进行解释,发现社会网络嵌入影响着居委会在邻避事件不同阶段的角色选择和参与策略。为了进一步发挥社区居委会在邻避问题治理中的积极作用,需要将社会网络嵌入保持在适当强度,推动社会网络嵌入由"单向度"向"双向度"转变,构建地方政府和社区居委会在邻避问题治理机制中的"协作"关系,促进社区居委会的"自主性"发展。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邻避型群体性事件频发,已成为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大障碍.因此,要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高度认真对待邻避型群体性事件.文章选取厦门、大连和宁波三地针对PX(二甲苯)项目所发起的邻避型群体性事件为案例,总结此类事件的发生缘由与发展规律,进而为今后政府如何回应此类事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邻避型群体性事件频发,已成为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大障碍。因此,要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高度认真对待邻避型群体性事件。文章选取厦门、大连和宁波三地针对PX(二甲苯)项目所发起的邻避型群体性事件为案例,总结此类事件的发生缘由与发展规律,进而为今后政府如何回应此类事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0.
邻避设施兴建或运营可能产生的负外部效应常常引发周边居民的邻避行动。政府与专家倾向于强调公共利好与安全可控,以期对居民进行疏导与解释,但民众对不确定风险的发生与控制怀有一种实践或隐性知识,进而投射于态度或行为。本文聚焦风险经验对邻避认知的塑造机制,从“主体—对象—场域”维度对风险经验进行类分,揭示直接弱经验、间接弱经验与间接强经验的现实表征与归因路径。研究发现:所有经验类型都会推进风险议题的升温,并指向风险监控主体;直接弱经验作用于负面情感标记,间接强经验的独特功能是风险锚定。民众的议题关注、情绪积累、归因归责等要素的叠加,催化了认知解放与风险确定,并可能从认知转向行动。风险经验的分析视角,打破了邻避认知研究以专业知识为准则的知识权威主义,有利于重新审视依违两难和进退维谷的邻避治理困境。  相似文献   

11.
雷建 《重庆行政》2018,(2):34-35
正环保邻避现象是指社会居民或组织因担心特殊项目建设,对自身健康、环境质量或资产价值等带来负面影响而产生的厌恶心理和抵抗情绪。这种心理和情绪付诸于反对抗争的实际行动,即"邻避运动"。如何预防和及时有效处置"邻避运动",是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必须直面的问题,也是摆在当下党政机关特别是基层干部面前的重要课题。一、邻避设施和"邻避运动"的基本特征近年来,国内和市内、区内的"邻避运动"事件屡有发生,参与范围扩大、集体对抗性增强,有的引发规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主要围绕邻避事件治理中政府决策注意力配置及其议题识别展开讨论。通过收集2007-2014年间的35起邻避事件,运用注意力基础观理论,对事件治理中政府注意力配置的过程机制进行分析,并引入张力概念来描述涉及的政策议题,建构了基于价值导向和过程导向的邻避治理的张力议题识别框架,为政府在邻避事件治理中的决策选择提供概念框架。  相似文献   

13.
由选址问题引发的邻避运动是一个世界性的现象。自回归后第二个五年来,具有邻避特征的公共设施选址争议在寸土寸金的澳门日益增多。本文以澳门美沙酮服务站选址争议为个案,从风险认知和决策模式两方面分析了社区居民反对政府选址政策的原因,进而提出在社区层面引入参与式治理,期冀从源头上应对邻避抗议运动。本文的研究价值在于:第一,对邻避运动的关注,能够拓展澳门既有的抗议研究;第二,对邻避运动的治理,能够为参与式治理的社区实践提供契机。  相似文献   

14.
浅泽 《中国人大》2014,(8):54-54
邻避效应(Not-In-My-Bark-Yard)是指居民或当地单位因担心建设项目(如垃圾场、核电厂、殡仪馆等邻避设施)对身体健康、环境质量和资产价值等带来诸多负面影响,从而激发人们盼嫌恶情结,滋生“不要建在我家后院”的心理,及采取的强烈和坚决的、有时高度情绪化的集体反对甚至抗争行为。  相似文献   

15.
环境类"邻避"风险给经济与社会发展造成很大隐患,而"邻避"决策中的信息公开不足、民主参与受限与法律机制尚不健全则是产生此类风险的主要原因。为了有效化解环境类"邻避"风险,应该以公开为逻辑起点、以民主为行动指向、以平等为程序保障,通过加大信息公开力度、拓宽民主参与渠道、构建法律机制等路径予以实现。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地方政府主导的邻避项目决策正义性受到公众质疑.政府强调决策的经济、效率标准,而公众更关注自身诉求是否得到平等对待.为进一步增强地方政府邻避项目决策的正义性,促进社会正义共识的形成,必须突破传统的政府决策绩效评估方法,将正义性作为一个新的评估维度去审视地方政府决策.本文构建了能够反映公众诉求的地方政府邻避项目决策...  相似文献   

17.
郭渊  王静 《长白学刊》2005,(1):94-98
中国传统文化的深沉积淀,深刻地影响着明代对周边国家的外交行为,主要体现在重邻倚邻,亲仁善邻;强基固本,以德服邻;避战慎战,宁边安邻;礼义为先,厚往薄来;恩威并重,怀柔羁縻.郑和下西洋所体现的睦邻政策,是今天中国政府所推行的"与邻为善,以邻为伴"政策的重要源泉和理论基础之一,对思考我国未来的周边安全战略不乏历史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邻避效应:公益性项目的补偿机制与公民参与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在公益性项目建设与运营中所出现的邻避效应,是追求公共利益最大化和政策成本最小化的政府在民主行政的条件下不可回避的决策困境。本文分析了邻避效应的经济性补偿和社会心理性补偿的关系,根据集体行动理论和邻避效应的特征,提出审慎运用公民参与来实现公益性项目外部效应的内部化。在中国国情条件下,公民参与的制度选择倾向采取法团主义的模式,文章结合上海市实践进行了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19.
以广东省为例,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居民内部间的收入差距日浙扩大,加之居民收入增长与GDP增长的不协调,已经成为影响构建和谐广东的重要因素,而造成这些问题的成因是复杂的。基于广东地区的调查研究,认识到收入指标只是城乡居民生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中的一个。对不同阶层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影响力不同,应尽快推进城乡居民生活质量的协同改善计划,各扬其长,各避其短,通过“经济领域、社会领域、自然领域”的改善措施全面提升城乡居民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群众》2017,(8)
<正>近年来,国内地区发生"邻避事件"。其实,"邻避运动"起源于欧美,20世纪80年代一度达到高潮,此后日本、台湾、香港以及新加坡等亚洲发达国家和地区也先后发生。市民所反对的设施从垃圾填埋场、焚化炉等对环境有影响的传统邻避设施,延伸到地铁、机场、监狱、收容所、精神康复中心、戒毒服务中心,以及公屋、养老机构这类明显有利于社区、服务于日常生活需求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