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立文的和合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张立文教授的《和台学概论——21世纪文化战略的构想》一书问世了。当张先生在人生的旅程中走完一个甲圜道而进入下一次“轮回”时,他在学术思想上也完成了一个决定性的转变,即由’“我注六经”到“六经注我”.由哲学史家到哲学家的转变。和合学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转生的问题.亦即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相适应、相接轨问题深思的结果。其核心在于传统文化的价值层面,在于其文化精神,亦即中国哲学。因此,首要的是中国传统哲学的转生,其结果是民族新哲学的建构。从发展形式而言,这种建构活动是“接着讲”中华民族本土…  相似文献   

2.
任何一种理论形态都有与之相适应的方法,和合学作为中国哲学理论思维形态的一种创新,也有其独具创新的方法,即和合方法。和合学方法是对传统理论思维方法的度越,也是对传统和合范畴的转生,其最终可被归结为三种显相,即生生之法、创新之法以及以人为核心的意境之法。  相似文献   

3.
近代中国哲学学科的建立,并不仅仅是名称的改换,还需要相应研究范式的确立。然而,胡适、冯友兰等学者借助西方哲学建立的中国哲学史研究范式,在新世纪前后遇到了激烈的讨论,需要建构立足于中国哲学自身的研究范式。对此,学者们做出了很多的努力和尝试,其中张立文先生所提出的"自己讲"和"讲自己"的研究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其在此路径上提出的"和合学"理论更是对中国哲学现代转生的重要实践。  相似文献   

4.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新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继承、发展与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真理观、价值观及唯物史观等方面都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有着重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教授张立文先生在哲学领域提出的一系列创新理念,对我国哲学研究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记者近日专程采访了他。20世纪中国哲学的艰难历程 记者:跨入新世纪,人们总有一种回顾与展望的情结。张先生,您能否对上一世纪的中国哲学研究,作一大体的回顾。 张立文:20世纪中国哲学的主题是中国哲学与世界哲学接轨的问题,或者说是中国哲学的现代化的问题。20世纪的中国哲学,无论从“史”还是从“学”的视野看,都可以分为前50年和后50年两大段。 从“史”的视野看,前50年又可分为“五四”前后两个阶段。“五四”前讲…  相似文献   

6.
张立文教授的<和合哲学论>是其新世纪"和合学"探索的创新力作.该书强调通过各元素的融突而和合来化解所有基于二元对待的冲突与危机;凭借和合的历史、语言、价值与艺术哲学之间的沟通,使得和合哲学体系得以整体贯通;同时用哲学的"爱智约定"反观和合思想及其方法的内在建构.上述思想为当今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宝贵的思想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7.
在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和和合学等理论的哲学视阈下,探讨"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生态文明理念。此生态智慧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继承和发展,是自然观和历史观的辩证统一,揭示了社会发展的趋势和目标,展现了逻辑推理和实践相统一的和谐图景。对"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生态智慧的分析,以便人们更好地理解我国生态文明发展路径,为建设美丽中国服务。  相似文献   

8.
随着技术文明的发展和进步,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记忆日渐稀少,因而解决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显得日益迫切。"和合学"是一个重要的理论资源,其由和生、和处、和立、和达及和爱这几个基本原理构成。以此为视野探讨壮族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生态文化,从而获得更具体的生态智慧来对现今生态问题进行思考。壮族的生态文化主要体现在自然崇拜、神话传说、风俗习惯等几个方面,其中主要包含火崇拜、牛崇拜和太阳崇拜;布洛陀神话传说;住房、服饰和饮食。  相似文献   

9.
随着技术文明的发展和进步,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记忆日渐稀少,因而解决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显得日益迫切。"和合学"是一个重要的理论资源,其由和生、和处、和立、和达及和爱这几个基本原理构成。以此为视野探讨壮族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生态文化,从而获得更具体的生态智慧来对现今生态问题进行思考。壮族的生态文化主要体现在自然崇拜、神话传说、风俗习惯等几个方面,其中主要包含火崇拜、牛崇拜和太阳崇拜;布洛陀神话传说;住房、服饰和饮食。  相似文献   

10.
反思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化早期所出现的理论疑难是张岱年坚持"新唯物论"、发展"新唯物论"的思想起点。通过对教条主义和旧唯物论的批判,张先生强调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要面向本民族的社会现实,而且要从经验性的推断跃迁至概念性的反思。在他看来,争取民族独立与推行社会改造的复杂和艰辛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进程绝不能以平面化的方式展开。从培育革命主体以提升民族凝聚力、创造精神家园以彰显社会主义理想性的角度出发,张岱年提出了重建中国哲学精神的重要性,并由此开启了与艾思奇等人既相互促进、又彼此补充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进路。  相似文献   

11.
"实践存在论美学"不仅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海德格尔的存在论相等同,而且进一步认为是马克思奠定了现代存在论的理论基础.其实,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历史性建构和海德格尔存在论的形而上之思,奠立在两种完全不同的哲学基础之上,不应混同.不是马克思奠定了现代存在论的理论基础,而是"实践存在论美学"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作了存在论转变.  相似文献   

12.
"人类命运共同体"构想是中国智慧、中国精神、中国价值的具体体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处理国际关系坚持和发展的基本方略,拥有丰厚而坚实的哲学基础。它是马克思交往理论的时代诠释,类本质理论的意蕴升华,异化劳动理论的集成创新,共同体思想的转化发展。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伟事业中,对这一构想进行哲学反思,有助于彰显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形成共同创造人类美好未来的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  相似文献   

13.
"命运"是历史哲学的重要范畴,西方哲学和中国哲学都有长期探讨的历史."中国的命运"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问题的功能性表述.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解答了"中国的命运"这一现当代中国哲学的总问题,经过毛泽东、邓小平、李达等哲学家的不懈探索,形成了掌握命运和创造历史的哲学思想与学理系统.  相似文献   

14.
李中元 《前进》2016,(7):26-27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高度、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深刻阐述了什么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怎样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明确提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历史使命、指导思  相似文献   

15.
巴金和贾平凹散文中的"自我"是一种本真的"自我"。前者认为,所谓的"讲真话",就是要把作者的心交给读者,讲自己心里的话,讲自己认真思考过的话。巴金作品的震撼力也正是源自"真实"二字。他的散文最大特点是真挚亲切,以情动人。后者认为,散文更多的是诉诸自己的内心,诉诸语言的创造性。如果离开这个,散文进入了操作,就会落到一种非散文的境地。  相似文献   

16.
"中国现代化模式"问题的提出与中国共产党现代化理论创新密切相关.没有中国共产党的现代化理论创新,就不会有今天的"中国现代化模式".从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70年代,由于中国人在模仿西方以及苏联现代化模式过程中,缺少理论创新,犯了照搬照抄的错误,未能形成自己的现代化发展模式."中国现代化模式"的最终形成主要是在近30年,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创新的结果.未来"中国现代化模式"的发展与完善还要靠中国共产党现代化理论创新来实现.  相似文献   

17.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治国理政的理论创新,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的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从理论渊源层面讲,这一战略布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不仅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特色,而且回答了时代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提出的问题,具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18.
在当代中国,"创新"的问题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有其深刻的理论背景和重大的现实意义.按马克思主义哲学所揭示的人的本质所理解的创新,是人的存在方式和人类永恒的追求.创新不是对传统的否定,而是传统的继续,创新的实质就是发扬传统.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人的本质规定了人及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创新过程.  相似文献   

19.
夏芸 《前沿》2003,4(4):3-6
江泽民同志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和繁荣,他提出要以"三个代表"思想作为指针,研究哲学社会科学的性质、特点、发展规律,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在深化社会认识、坚持意识形态地位、实现科教兴国和民族振兴过程中的重要战略意义,把"三个代表"作为衡量标准,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在面对中国社会实践做到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20.
政治哲学的理论旨趣是对社会政治的理性追寻与现实范导,它通过对社会政治的理性之思、价值之思以及对政治哲学思想之再思不断创新政治形而上学;政治哲学对社会政治的现实范导,就是一种哲学与政治的联系样态,也就是哲学在闪耀着时代精神之光。归根结底,政治哲学对社会政治的理性追寻与现实范导是为了人的自由。政治哲学的创新是新话语、新概念与新思维样态的一体化创造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