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牛腹腔指状丝虫(Setaria digitata,Zinstow 1906)是引起马、羊脑脊髓丝虫病的病原丝虫,它的幼虫(感染期幼虫)经蚊虫传播至马、羊体内,引起以后躯麻痹为主要症状的脑脊髓丝虫病。中华按蚊是中间宿主,幼虫在其胸肌发育。 我们在进行马、羊脑脊髓丝虫病的研究时,为了获得更多的牛腹腔丝虫感染期幼虫,对  相似文献   

2.
国外丝虫病的酶标记检测方法从1975年Bartlett等用于盘尾丝虫和各种动物丝虫的检测。国内1985年有用ELISA法检测人工感染羊脑脊髓丝虫病(牛腹腔丝虫感染期幼虫对羊的侵袭病)的抗体的报道。本试验主要用辣根过氧化物酶(HRP)标记牛腹腔指状丝虫的大分子抗原,用双抗原夹心法检测牛腹腔指状丝虫的自然感染黄牛血清抗体。结果达到80%的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免疫双扩散试验的检出率。 (一)丝虫和血清来源  相似文献   

3.
示踪原子在昆虫学,在细菌、病毒及其他生物学的应用屡见报道,但在奇生虫学方面研究颇少,尤其用于牛腹腔丝虫病的研究,则尚未见报道。我们试图用示踪原子的基本原理,建立放射性同位素标记丝虫感染蚴的方法,为观察其在实验动物体内的分布和径路,给研究丝虫病发病机理提供依据。我们首先用~(125)Ⅰ标记周期型马来丝虫感染蚴的方法获得成功,随后又用~(32)P在生物体内标记牛腹腔丝虫感染蚴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4.
1982~1984年,我们应用左旋咪唑擦剂,进行预防山羊和长爪沙鼠因牛腹腔指状丝虫感染导致脑脊髓丝虫病的实验研究。通过~3H-LMS皮涂大鼠药代动力学研究证实,左旋咪唑擦剂具有抗牛腹腔指状丝虫感染和预防脑脊髓丝虫病的长效作用。1985年5~10月,又应用此法进行对马预防实验观察,取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5.
国外有用蟠尾丝虫、指状丝虫、棘唇丝虫、犬恶丝虫、唇乳突丝虫等进行人丝虫病抗体检测和用棉鼠丝虫检测犬恶丝虫、鹿腹腔丝虫的报道,说明丝虫都有共同抗原部分。70年代国内医学界运用动物异种抗原诊断人丝虫病,认为用犬恶丝虫抗原皮试,进行人丝虫病普查是可行的。国内外在研究人丝虫病的异种抗原中,亦将牛指状丝虫作为诊断人丝虫病的一个重要的异种抗原来源进行研究,但迄今国内还未见有用一种丝虫抗原对人和动物的丝虫病进行免疫诊断的研究报道。本试验在国内初步报道了用牛腹腔指状丝虫作为诊断抗原以2种生化技术对人和犬、牛、猴、兔丝虫抗体的测试结果。  相似文献   

6.
目前,有关脑脊髓丝虫病血清学检测方法的报道尚少。我们以牛腹腔丝虫成虫冷浸液为抗原,用琼脂凝胶免疫双扩散的方法,对32只山羊进行了血清学检测,并对其中15只作了6个月的连续检测,结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材料和方法 (一)成虫冷浸抗原的制备 在福州市牛羊加工场,从屠宰黄牛和水牛腹腔中获取牛腹腔  相似文献   

7.
我们于1976~1980年对51例人工感染的脑脊髓丝虫病山羊进行了病理解剖学检查,并对其中的30例进行了病理组织学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材料和方法 实验动物 由山东、福建两省的非疫区购入4~8月龄、体重10~15公斤的山羊,放在防蚊羊舍内饲养。经驱虫、复壮后,选择腰肢运动机能正常,牛腹腔丝虫提纯抗原皮内试验  相似文献   

8.
牛腹腔丝虫微丝蚴分布于牛外周血液中,经蚊虫传播能引起马、绵羊和山羊的脑脊髓丝虫病。为了查明牛腹腔丝虫微丝蚴体外存活的条件,我们做了微丝蚴体外保存试验。 (一)材料和方法 1.带微丝蚴牛(简称带虫牛):为从福建省漳州地区购买的小黄牛,耳静脉血微丝蚴密度为131条/60mm~3。 2.微丝蚴的浓集:以3.8%枸橼酸钠抗凝,无菌采取带虫牛颈静脉血,2000rpm离心20分钟,分离血浆备用。沉淀部分加灭菌蒸馏水至原血量,混合均匀,使其溶血,2000rpm离心10分钟,弃上清,如此反复2~3次,最后加生理盐水离心一次,沉淀物和下部液体即为微丝蚴浓集液。浓集液内加青、链霉素,使每  相似文献   

9.
有关喉瘤盘尾丝虫(Onchocerca guttursa)的研究,有Chauhan(1978)、Eichler(1971)、Hussin(1988)和Paira(1984)等的报道,Ferenc(1989)还报道了该微丝蚴在牛体皮肤中的分布。由于喉瘤盘尾丝虫存在着宿主和地区的变异,为了探明湖南省黄牛牛体该丝虫微丝蚴的分布特点,我们对自然感染喉瘤盘尾丝虫的黄牛进行了不同部位皮肤和淋巴结中微丝蚴分布情况的研究。(一)材料和方法 从屠宰场选择有活喉瘤盘尾丝虫寄生的黄牛7头,每头牛在耳、面颊、颈垂、肩峰、胸侧、腹侧、臀部、腹中线、脐部等9个部位剃毛消毒,各采取皮肤500mg,分别置生理  相似文献   

10.
马脑脊髓丝虫病是由指状丝虫(Setaria digitata)的童虫引起的疾病。本病对马匹危害严重。关于免疫学诊断方法,国外至今未见报道,国内已报道的方法有皮内试验和直接凝集试验等。但都出现不同程度的假阳性和假阴性结果。许多研究表明,在丝虫科各虫种之间及丝虫与其它线虫之间存在共同抗原成分。Dissanayake等应用牛腹腔指状丝虫成虫冷浸液提取物作为诊断人班氏丝虫病的抗原,高桥顺治等应用犬恶丝虫成虫冷浸液提取诊断人班氏丝虫病的特异抗原,都取得了满意结果。我们在应用对流免疫电泳技术诊断本病的研究中亦发现成虫冷浸抗原(粗抗原)能与许多健马血清发生反应,假阳性率高达  相似文献   

11.
作者对屠宰公牛的阴囊及其内含物进行病理检查时,于一头公牛发现有盘尾丝虫。根据虫体在阴囊的特殊位置和微丝蚴形体的细小(平均长度153.2±35.4微米)程度,初步鉴定为阴囊盘尾丝虫,是其成虫而不是微丝蚴引起严重的组织反应。 有数种盘尾丝虫可侵袭人及动物,大多数种的成虫在感染宿主中均有特定的寄生部位,侵袭牛的盘尾丝  相似文献   

12.
自从Voller等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lSA)检测寄生虫病抗体以来,ELISA作为一种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的免疫学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寄生虫病的诊断研究。 羊脑脊髓丝虫病是一种由牛腹腔丝虫感染期幼虫侵袭,而引起患羊中枢神经系统机能失调的寄生虫病。对于该病的免疫学诊断研究,相继有琼脂糖凝胶双向扩散试验和皮肤变态反应。应用ELISA检测羊脑脊髓丝虫病抗体的研究,尚未见有报道。本文应用微量间接ELISA,对21只人工感染羊的攻虫后系列血清进行检测,结果较满意。  相似文献   

13.
伊维菌素(Ivermectin)对线虫、昆虫和螨具有驱杀活性,并已证实对人体的旋盘尾丝虫(Onchocerca volvulus),马的颈盘尾丝虫(O.cervicacis)和牛的脾盘尾丝虫(O.liena-lis)的微丝蚴也有效力。鉴于湖南牛的喉瘤盘尾丝虫(O.gutturosa)感染率较高(黄牛97.33%,奶牛38.46%),我们进行了害获灭(Ivomec)对黄牛喉瘤盘尾丝虫的效力试验,并与海群生作了比较。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马脑脊髓丝虫病和马乙型脑炎都是南方军马多发的疾病。它们的临床症状、流行特点、病理变化类似,诊断比较困难。我们通过对马脑脊髓丝虫病的临床观察、流行病学调查和病理学检查,并和马乙型脑炎作了比较,初步提出如下鉴别要点。 (一)病原体 马脑脊髓丝虫病为线状、乳白色、长约2~7厘米的牛腹腔指状丝虫  相似文献   

15.
羊脑脊髓丝虫病是牛腹腔丝虫产生的微丝蚴所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微丝蚴随血液流到牛体表毛细血管,当中间宿主按蚊、伊蚊等吸血昆虫叮咬牛时,将微丝蚴吸入蚊体,在蚊体内蜕化发育成幼虫后到达蚊的吻突部,若蚊虫再叮咬绵羊或山羊(马骡等其它家畜)时,便将侵袭性幼虫传播给羊。幼虫在羊体内进入脑脊髓,损伤脑神经组织,而引起运动机能障碍。临床表现以麻痹为特征。本病发病率较高,约占12~60%,过去  相似文献   

16.
为了筛选出对牛腹腔丝虫三期蚴有高度敏感的药物,进行了26种药物体外杀虫作用的初步实验观察。现简述如下: (一)材料与方法 1.药物制备:中草药洗净,凉干,剪碎,加适量蒸馏水于烧杯内,煮15分钟,过滤,按鲜药1克,浓  相似文献   

17.
《兽医科技杂志》1984年第2期第24~27页刊载的《羊脑脊髓丝状虫病变态反应的研究》一文中,有几处提到从羊的血液中发现微丝蚴作为羊脑脊髓丝状虫病显症前的早期诊断,并由此将在血液中发现微丝蚴的羊作为变态反应的未显症试验动物。对此,提出几点不同看法。 首先,引起羊发生脑脊髓丝状虫病的不是微丝蚴,而是牛腹腔丝状虫童虫。根据其生活史,牛腹腔丝状虫的成虫(包括指状丝状虫和唇乳突丝状虫)寄生于牛的腹腔,其产生的微丝蚴(大小为0.202~0.2575×0.0075~0.008毫米,外被鞘膜)进入血液,当蚊虫吸血时(主要为雷氏按蚊和中华按蚊),微丝蚴随血  相似文献   

18.
猪浆膜丝虫(Serofilaria suis)通称“猪心丝虫”。近年来国内不少地方先后报告并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其成虫寄生于心脏等器官的淋巴管中,常在心外膜形成丝虫性内芽肿结节。某地为猪浆膜丝虫病的高发地区,发病率在40%以上。笔者在该地的屠宰检验中于腹腔淋巴结中发现了猪浆膜丝虫的微丝蚴及由该虫引起的淋巴结病变,前人没有报道。特将发现经过、病理变化等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自1946年美国首次发现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BVD/MD)以来,美洲、欧洲、大洋洲、亚洲及非洲的许多国家都证明有此病存在。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病毒通常感染牛,绵羊和猪可以自然感染并产生抗体,但不表现临床症状,成为病毒的传播者。到目前为止,我  相似文献   

20.
微量补体结合试验诊断边虫感染牛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边缘边虫DS—1株接种除脾易感牛,制备出补体结合试验诊断抗原,并建立了边虫感染牛总量为0.2ml的微量补反诊断法。所制备的抗原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对实验室条件下人工感染牛的补反检查,符合率为100%;自然条件下感染牛补反检查的符合率为92.3%;安全区牛无假阳性反应。人工感染牛于第10天可测出补反抗体,30~40天抗体滴度达到高峰,60天后开始下降。边虫补反抗原与瑟氏泰勒虫、双芽巴贝西虫、牛巴贝西虫、伊氏锥虫、肝片吸虫、日本裂体吸虫感染牛血清无交叉反应,与正常红细胞免疫牛血清反应为阴性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