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网络证据保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在阐述网络证据特征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由于网络证据的特性而在其保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从有利于证据保全申请人的角度提出了对网络证据保全的一些建议,以期能使证据得到有效的公证,对网络侵权行为进行打击依法维护自身的权益。  相似文献   

2.
在刑事案件中,电子证据的收集应由侦查人员进行;根据案情不同,电子证据可按简单流程和复杂流程进行收集;可采取保全公证、技术鉴定及其他方法确保电子证据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对于手机短信可采取拍照、记录的方法固定;对于电子邮件除直接向电子邮件收件人和发件人收集电子邮件证据外,还可以从ISP的邮件服务器调取收集相关邮件信息.  相似文献   

3.
公证证据保全是不同于公证机构的证明行为的保全行为,是公证机构行使保全职能的体现。作为与法院证据保全并行的证据保全种类之一,公证证据保全具有以下优势:更为便捷、高效、专业;更具中立性;责任追究机制更为完善;提升当事人的取证能力。公证证据保全的相关不足主要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公证证据保全与《民事诉讼法》的衔接;公证证据保全与法院证据保全的运行关系;公证人员在公证证据保全行为中的定位。应从以下方面进行完善:《民事诉讼法》明确赋予公证机构保全证据的主体资格,明确公证机构保全的证据的效力;诉前鼓励选择公证证据保全,诉中也可以申请公证证据保全;明确公证人员在公证证据保全中亲自取证的地位。  相似文献   

4.
互联网的出现和发展,是人类社会正在并将继续进行的一场深刻革命。在信息社会的争讼中,一个关键问题就是电子证据的有无及确立与否。电子证据的证据地位目前已趋认同,但相关规范却零散无章。与视听资料、书证、鉴论结论等相比较,电子证据与其固不相同。在我国,电子证据应单列为一种独立的证据种类。  相似文献   

5.
随着手机用户的快速增长,手机短信发送数量惊人。手机短信作为证据已运用于各种刑事、民事案件中,其作用不可忽视。手机短信证据是指能够证明案件事实的,经由通信网的业务承载平台传输的,其发送方或接收方中至少有一方为手机用户的,能在手机上以文本、数字、图画、声音或者多媒体等形式展现出来的电子信息资料及其派生物,其性质是电子证据。本文从手机短信技术原理出发,全面阐述了手机短信的存储方式和主要特征,认为手机短信证据是一种特殊的电子证据,并提出电子证据应当被列为一种单独的诉讼证据,并对手机短信证据的证据能力、证明力、收集和保全等问题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6.
信息的飞跃发展使证据学研究乃至证据立法面临诸多考验。在证据信息化的大趋势下,以计算机及其网络为依托的电子数据在证明案件事实的过程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在确认电子证据的概念及特性的基础上,揭示了电子证据必须经过立法确认的事实,并指出了电子证据在我国刑事司法实践中需要注意的几点问题,以引起立法注意。主张将电子证据可以并且必须作为新的证据类型列入法定的刑事证据清单中。  相似文献   

7.
梁成林 《工会论坛》2009,15(1):136-137
电子证据有别于传统的证据的特点,使电子证据的证据力和证明力都遇到严峻的考验,这给电子证据保全平添了几分重要性,经过保全的电子证据其证据力和证明力得到法律上的修正,从而保证了电子证据的可采性。  相似文献   

8.
“电子证据”概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今年4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开始实施,开创了我国电子证据专门立法的先河,也标志着我国法制适应现代化建设的新的里程。电子证据在我国还属于较新的事物,为此,本人综合若干资料,对电子证据的几个问题予以介绍。一、“电子证据”定义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普及,电子商贸活动和其他许多基于网络的人际交往大量出现,电子文件已经成为传递信息、记录事实的重要载体。在这些方面一旦发生纠纷或案件,相关的电子文件就成为重要的证据。电子证据(E lectronicE vidence)就是被作为证据研究的、能够证明案件相关事实的电子文件。“电子…  相似文献   

9.
在互联网大数据和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数字科技手段的不断发展进步使电子数据证据成为当前数量庞大的民事纠纷案件中被频繁提及和使用的证据形式.为了更好地解决司法实践中因规定不甚明晰而屡发争议的电子数据证据问题,尽可能弥补法律法规固有的滞后性缺陷,推动案件事实的精准认定和纠纷解决的高效有序,新《民事证据规定》对电子数据的审查判断及具体运用规则进行了较大规模的修正完善,对其进行积极思考与正确把握的重要性与迫切性不言而喻,具有相当程度上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受计算机技术及互联网发展影响,刑事电子数据证据概念先后出现视听资料、计算机证据、数字证据、电子数据证据等诸多学说。该类证据概念至少应该包含两个要素:一是证据的本质属性,即数字化;二是证据目前或将来的存在形态,即电子化。至于其载体可能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推陈出新,且对电子数据证据不会产生实质性影响,故将其命名为电子数据证据更为合适。据此,刑事电子数据证据,是指在刑事诉讼中,经过法定程序审查判断能够用于证明案件事实的电子化数据信息。深刻把握刑事电子数据证据的内涵,准确界定刑事电子数据的外延是完善刑事电子数据立法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1.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 ,因E -mail引发的纠纷随之出现 ,并逐渐增多 ,因而各国开始重视电子证据的立法工作。我国诉讼法中没有把E -mail列为法定证据 ,但随着实践的发展 ,电子证据立法势在必行。司法实务中对于E -mail成为证据的条件要严格设订 ,同时要注意对于这一高科技证据的保全问题。  相似文献   

12.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子证据在各类司法活动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与此相对应,我国在电子证据的理论研究和具体操作规范上还不完善。本文中笔者针对目前电子证据在我国的发展状况、电子证据在司法实践中的应用情况以及研究现状进行了探讨,结合所学专业知识对今后加强电子证据的取证工作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3.
目前,我国关于公证证据规则的规定过于简单。公证证据规则的不完善导致实践中错证、假证大量滋生,公证的公信力受到严重影响。因此,构建我国的公证证据规则至关重要。首先,应对各种证据按其证据能力或可采信程度实行分类;其次,确定对公证事项的调查范围;再次,明确公证人员对公证事项真实性进行调查核实的手段和方式。  相似文献   

14.
公证是一种预防性的非讼证明程序,与审判程序虽然不同但存在联系,公证证据具有证据效力,可以在诉讼中使用.公证证据具有出具主体特定、程序法定、意思自治与国家行为结合以及具有法定证明效力等特征.世界各主要法治国家或地区均承认公证证据在诉讼中的证明效力,我国法律也明确规定公证证据在诉讼中的证据效力.公证证据在诉讼中的运用必须符...  相似文献   

15.
电子证据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计算机及互联网的兴起和发展,两者已渗透到社会的许多方面,甚至成为了一部分人不可或缺的生活部分,从而对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产生了广泛影响,植根于社会的司法领域不可避免的会涉及、运用电子证据。由于电子证据精密性、脆弱性等多重特点,对传统的证据理论提出前提未有的新挑战,本文通过对电子证据特点的分析,在英美和大陆法系中电子证据规则比较研究基础上,对我国电子证据的可采性、电子证据规则等问题提出一管之见。  相似文献   

16.
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 ,电脑和信息技术全方位、多角度冲击着社会生活各个层面 ,深刻地影响着全球政治、经济、法律以及人们的生活。与此同时 ,与电脑和网络相关的各类纠纷日渐增多 ,电子证据悄然走进司法领域 ,涉及刑事、民事、行政、经济等多种类型的案件。电子数据能证明案件真实情况就应具有证据资格。现代法治国家纷纷承认电子数据的证据效力。电子数据只要具备客观性、关联性、合法性证据本质特征就能成为合法证据。  相似文献   

17.
2012年新修正的《民事诉讼法》确立了法院对于一般民事案件的诉前证据保全,我国证据保全制度日趋体系化。然而,涉及诉前证据保全的各规范性文件在管辖、申请要件、担保问题上的规定却不一致;其程序设置、保全证据的效力也不明确,还存在将证据保全与民事保全相混同的问题。为此,应当转变理念,凸显当事人的程序主体地位,统一立法规定,确立证据保全制度的独立地位,加强程序保障,明确保全证据的效力,以期在实践中更好地发挥诉前证据保全制度的功能。  相似文献   

18.
论电子证据     
电子证据是存储于特殊介质上用于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数据信息。它不同于传统的任何一种证据形式 ,具有高度精确性、复合性、脆弱性的特征。从学理和比较法的角度出发 ,在对电子证据的证据能力和证明力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 ,我国应将电子证据列为证据法中的独立的证据形式。  相似文献   

19.
证据效力是公证的基本效力之一,也被视为公证与私证的主要区别。公证的证据效力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公证证明的内容属于司法认知的范畴;二是从证据材料的优先性来看,经过公证的书证证明力大于一般的书证。公证的公信力是公证证据效力的渊源,而相关法律规定也为这种公信力提供了保障。公证证据在诉讼证明中可以成为书证,经过公证的法律行为、法律事实和文书属于可予认知的内容,只是在形式上具有初步可信的证明效力,因而在某种程度上是可辩驳和推翻的。目前,公证证据在我国仅适用于民事诉讼,在刑事诉讼中的运用应受到限制,一般不宜成为司法认知的对象、不能直接作为定罪量刑的依据。  相似文献   

20.
我国刑事证据保全制度在实践运行中存在许多缺陷和不足。真实只有一个,而且不会自我呈现。只有赋予当事人证据保全申请权,改革和完善我国刑事证据保全制度,才能还发现真实的机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