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001年九一一事件后,美俄关系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地缘政治的回归.九一一事件爆发后,俄罗斯一度放弃传统地缘政治观念,与美国进行反恐合作,希望以配合美国反恐战争来换取美俄关系的全面改善.然而,局势的演变使得俄罗斯发现,美国丝毫没有因为俄罗斯的善意而改变自己在地缘上继续挤压、遏制俄罗斯战略空间的政策.地缘政治博弈重新成为美俄关系的主线,而这一点在中亚地区表现得尤为明显.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美俄关系的主要内容仍将是两国传统利益,特别是地缘政治利益的继续博弈.这种矛盾冲突只有到美国认为俄罗斯已没有任何可能重新"恢复帝国",而俄罗斯也甘愿满足做一个欧亚大陆腹地的地区大国这么一个角色时才可能告一段落.  相似文献   

2.
在地缘政治视角下,北极地区一直是美俄两个大国进行战略博弈的舞台。纵观20世纪,美俄北极关系经历了从冷战时期的剑拔弩张到冷战结束后竞争与合作并存的转变。21世纪以来,北极地区的快速变化使其战略价值不断提升,美俄两国出于各自的利益考量,都在北极展开了积极的战略部署。乌克兰危机发生之后,陷入"新冷战"格局的美、俄更加重视对北极地区的争夺,两国的北极关系日趋紧张。美俄北极关系不仅是其双边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影响北极乃至世界地缘政治格局的重要因素,应予以密切关注。  相似文献   

3.
外高加索地区不仅具有重要的地缘战略价值,而且蕴藏有丰富的油气和矿产资源。"9.11"事件后,美国携北约进入该区域,俄美两国在该地区的地缘政治争夺加剧,其背后不乏出于控制里海能源和管道走向的战略考量。俄罗斯力求维持传统优势,力图获得对关键能源设施的控制权;美国则竭力重塑地区能源格局,将能源问题与国家安全、对外战略和地缘政治问题紧密地联系起来,试图打破俄罗斯对中亚能源的垄断。俄美两国针对外高加索地区的能源政策,以及两国间围绕油气运输路线所展开的外交博弈,表明俄美"管道外交"受更深层次的政治、经济与战略利益的驱使,必将对该地区形势、俄与美欧关系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认知冲突与美俄地缘政治角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联解体并没有使美俄从此握手言和,相反,两国在经历了短暂的蜜月期后,在原苏东地区地缘政治安排上的矛盾逐渐暴露出来,并随着北约新一轮扩大和美国在东欧部署反导系统几近激化.美俄地缘角逐与其相互认知冲突有着密切的联系.美国通常将俄罗斯视为一个被打败的对手,要求其接受美对其国际地位的界定和内外政策的"指导",如有违反即被视为需要加以抵制的集权倾向或帝国企图.为了遏制由此可能带来的挑战,并推动俄罗斯向美期望的方向演变.美国不断削弱俄赖以对抗的资本.在俄罗斯看来,对西方的拥抱和战略上的妥协并没有换来预期的西方认同及其对俄安全空间的尊重,美反而在战略上向俄步步进逼.美俄在这种相互认知下的政策选择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美俄地缘政治角逐的具体进程.  相似文献   

5.
孙成昊  郑乐锋 《东北亚论坛》2023,(2):98-114+128
拜登执政初期,美国对俄政策出现新变化,呈现明显的双轨特征。一方面,拜登政府以价值观为引领继续对俄保持强硬;另一方面,美国一度寻求构建“稳定且可预期”的双边关系,积极推动美俄战略稳定对话。然而,乌克兰危机迫使拜登政府不得不二次调整对俄政策,联合盟友通过全面制裁和政治孤立实现“弱俄“以“遏俄”的战略目标。传统建制派回归及两党执政理念差异,对俄战略“三观”的延续与调整以及中国、欧洲等第三方因素是拜登政府对俄政策演进的主要动因。乌克兰危机长期延宕导致美国战略界逐步出现对俄政策反思,国内民众也更不愿承受对俄强硬的代价,美国对俄政策存在一定回调空间。但由于美俄面临地缘政治和战略认知冲突、结构性矛盾以及美国国内政治束缚,美国对俄政策演进有其限度,美俄关系难以本质逆转。同时,乌克兰危机引发美俄欧新一轮剧烈互动与博弈,深刻塑造大国关系格局,中国应在变局中抢抓机遇,为自身发展塑造良好的外部战略环境。  相似文献   

6.
《和平与发展》2021,(4):26-46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中美俄三角关系的地缘战略意义再度凸显,成为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影响国际战略格局与国际秩序演变的关键因素。随着中国实力持续上升,中美俄三国实力对比在动态变化中呈现新的平衡,三国战略角色定位发生变化,三角互动呈现竞争、合作、冲突、博弈等更为复杂的模式。中美矛盾成为三角关系发展的最主要矛盾,美俄关系竞合两分,中俄战略合作全面提升。未来一段时期,美国仍将在三角关系中处于相对优势地位;伴随中美战略竞争长期化,俄罗斯发挥平衡者作用的空间进一步增大,或在中美之间扮演有倾向的战略平衡者。  相似文献   

7.
中东欧地缘政治新态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东欧长期以来一直是大国争夺势力范围和影响力的逐鹿场,近年来更是地缘政治热点,呈现美、俄、欧、中东欧四方激烈博弈的新态势.美国借势“重返欧洲”,欲将中东欧作为遏制俄罗斯、控制欧盟、牵制欧俄关系发展的地缘政治工具.俄罗斯“恩威并施”,力图防止形成反俄“统一战线”,维持中东欧在俄与西方特别是北约之间的缓冲区地位,同时捍卫传统影响力.欧盟地位弱化,对中东欧控制力减弱,对外力介入特别是俄“渗透”的焦虑感增强,竭力抗衡,以确保在中东欧的主导地位.中东欧虽仍是欧、美、俄地缘政治博弈战场,但也日益成为主动的地缘政治玩家,特别是一改以往“一边倒”的做法,对外政策趋向多元务实,自主性增强.由于多重因素,未来很长时间内,中东欧地缘政治四方激烈博弈态势难改,且有阶段性恶化的可能,但不大可能失控.  相似文献   

8.
储昭根 《亚非纵横》2014,(4):97-109
俄罗斯推动克里米亚闪电入俄,是对俄不断遭遇美欧战略挤压和安全包围的强烈反弹,标志着地缘政治新的博弈。俄罗斯综合运用了外交、国际法、经济以及军事介入等手段,并利用了美国的弱点进行反击,充分折射出美国霸权的局限性。对中国突破周边困局提供了难得的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9.
“一带一路”建设是中国以新兴发展中大国的姿态建设性参与全球秩序重塑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一带一路”与既定地缘政治格局中某些国家的利益和战略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冲突和博弈。为此,本研究试图从“一带一路”与美俄印欧版“一带一路”之间的互动关系中,考察美俄印欧基于各自地缘政治经济利益而制定的地缘战略,以及客观上所形成的地缘挑战,提出中国的应对举措。本文认为,源自于特朗普弱化美国国际领导责任的地缘战略,“C5+1机制”对“一带一路”并不具有反制的地缘战略效果;中俄互信固然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然则受地缘政治变化带来的地缘战略不定性的影响,不可忽视欧亚经济联盟与“一带一路”之间存在地缘利益失衡的潜在风险;印度“印太构想”等互联互通战略和“大国梦想”背后的地缘战略考量,势必削弱“战略对接”在人们预想中的相关积极功能;欧版“一带一路”反映出欧盟试图通过所谓的“可持续”亚欧联通战略提升在亚欧大陆话语权的地缘战略考虑,但其内部的认知分歧,使其无法摆脱中国对其“分而治之”的疑虑。  相似文献   

10.
后苏联空间是伴随苏联解体出现的一个单独的地缘政治区域,呈现出"一大多小""一强多弱"结构.在俄罗斯主导下,各国在政治、经济、人文和军事上建立了紧密联系.该地区构成了俄罗斯的战略安全和战略发展空间,是俄罗斯的"战略利益区""传统利益区"和"切身利益区",对俄具有重要的地缘政治意义.同时美欧对后苏联空间的介入与影响日益增强,极大恶化了俄罗斯的地缘战略环境,使俄在该地区的政策实施受到掣肘.俄罗斯在后苏联空间积极发展以俄罗斯为主导的依靠独联体、俄白联盟国家、集体安全条约及欧亚经济联盟等组织框架内的合作,积极推动地区一体化建设.尽管国际形势瞬息万变,后苏联空间在俄罗斯对外战略中的重要地位和优先方向这一原则不会改变.后苏联空间是俄罗斯重振大国地位的重要依托.  相似文献   

11.
反恐:审视美俄关系的另一种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耀 《国际观察》2006,(1):69-76
"9·11"事件后反恐成为大国关系的新变量.在"9·11"事件后的最初时期,俄罗斯出于改变自己与美国和西方世界关系冷淡的局面等原因,主动对美国在阿富汗的军事行动进行了积极配合,一度大幅改善了双边关系.然而由于美俄两国之间存在着深刻的结构性战略利益的冲突,随着反恐战争的进行和美国借反恐之名实施自己的战略图谋进程的日益明显,两国在地缘政治领域的冲突趋于明显化和激烈化,同时两国反恐理念的渐行渐远也最终导致美俄关系在迅速改善后不到一年又迅速冷却,美俄双边关系在今后一段时间里继续进行传统地缘政治利益的博弈将依然是两国关系的主线.  相似文献   

12.
当前,北极"寒地"正因全球气候变暖和大国博弈逐渐成为"热土"。本文梳理总结了近年来美国和俄罗斯围绕北极地区实施的新战略,对其进行了对比研究。本文认为,权力结构冲突和安全博弈是推动美俄两国建构和实施北极战略的主要动因。从战略目标来看,两国都是为了争取和扩大本国在北极地区的权益和安全系数,但两国战略的提出和发展有着不同的国际和国内背景,战略的建构有着不同的可利用资源,战略的实施又有着不同的方法路径,这决定了两国北极战略的发展会有不同的困境和前景。美俄两国新北极战略的发展实施和相互作用,又决定了未来北极地区地缘政治的走向。  相似文献   

13.
周媛  丛鹏 《国际观察》2008,(2):74-79
格鲁吉亚地处欧亚两大洲南端的结合部,为黑海与里海之间的陆上通道,其地理位置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因此,美俄两国在格鲁吉亚均有政治、经济和军事利益诉求,并为此展开了激烈的角逐。本文较全面地分析并论述了美国和俄罗斯近年来在格鲁吉亚的激烈争斗,且着重从地缘战略角度探讨和解读了美俄博弈格鲁吉亚的原因以及各方所形成的斗争态势。  相似文献   

14.
俄格冲突剖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8月发生的俄格军事冲突有着复杂的历史、现实和地缘政治等多种原因,现今深层次因素是俄美在高加索和中亚地带的角力与博弈。冲突及其引起的国际反应表明,俄罗斯已有足够的政治影响力和军事实力在高加索和中亚地区发挥其传统作用。俄格冲突对独联体今后的发展、对俄格双方与北约的关系、对俄欧及俄美关系都将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今年7月1日美国正式从阿富汗进行渐进式撤军,计划2014年完成撤军任务,届时将阿安全防御任务移交给当地武装。从阿撤军后,美将更加重视中亚的地缘政治地位,欲通过中亚继续保持对阿控制,因此谋求在中亚的长期军事存在将成为美国的一个战略重点,也是美国落实长期中亚战略的重要步骤。俄美围绕在中亚长期部署军事存在的竞争愈演愈烈,使本已激烈的俄美在中亚的军事博弈更趋白热化。  相似文献   

16.
朝鲜核危机与东北亚的和平与安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朝鲜核危机的再次爆发 ,牵动了中、俄、美、日、韩等在东北亚拥有战略利益或地缘利益的国家 ,可能导致地区力量对比和战略格局重新组合 ,对冷战后东北亚的安全形势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2010年12月以来,伴随西亚北非国家局势不稳定,在世界政治版图中位于欧亚非交汇处的中东格局开始再现动荡,美国、俄罗斯等大国的地区博弈依次上演。自从俄罗斯以叙利亚危机为切入点深度介入中东局势后,中东战略格局发生了显著变化。本文将从俄罗斯与阿拉伯国家、伊朗和土耳其、以色列等维度来评估其政策现状及其政策得失及对局势的影响,继而分析美国、欧盟等大国的中东战略:俄美、美欧、俄欧之间在具体利益博弈上均有分歧,这导致了中东格局中的变量增加。俄罗斯在博弈中采取"实用主义"外交,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同时也面临着地缘、利益协调、民生压力等多重挑战。  相似文献   

18.
俄美对乌克兰争夺态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冷战后,欧洲地缘政治发生了重大变化,在俄罗斯与西欧之间一度出现了“三道防线”。以美国为首的北约为进一步挤压俄的战略空间和分化瓦解俄的势力范围,扩大其战略纵深,在首轮东扩将俄的“第一道防线”——中东欧国家相继冲垮后,即将在第二轮东扩中拿下波罗的海国家,攻破原苏联地区范围,即俄罗斯的“第二道防线”。紧接着将实施第三轮东扩,向俄的“第三道防线”,也即俄最后一道势力范围防线——独联体地区国家进军,而乌克兰是其中的主要目标。由于乌是俄与西欧之间最后一道 “缓冲线”,且长期是其势力范围,乃至是俄本土之一部分,俄不会轻易让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收入囊中。为此,俄美对乌展开激烈争夺,乌与俄美关系呈现微妙、复杂的状态。 (一)美乌关系。冷战后,美国为推行全球战略,一直在分化和瓦解前苏联的势力。由于乌位于欧亚大陆地缘  相似文献   

19.
冷战的终结,打破了东北亚维持了半个多世纪的两极均势格局,东北亚进入了关、俄、中、日合作与竞争的新时代。美、俄、中、日以地缘政治为视角,采取均势制衡理论,以确保自己在东北亚地区的主导地位。关、俄、中、目的均势战略博弈加剧了东北亚地区的安全困境,但在一定程度上也保证了东北亚地区脆弱的和平。  相似文献   

20.
九一一以来俄罗斯对美国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追求平等伙伴关系是俄罗斯对美政策目标,但这一目标至今难以实现。俄美非敌非友关系反映的实质是:美国的进攻和俄罗斯的退却尚未完结;俄罗斯缺少反制美国的手段;俄罗斯对美国的需要远远大于美国对它的需要;俄罗斯的国际定位不准。九一一以来,俄美分歧点减少,但现存问题已集中触及俄罗斯的核心利益。为实现俄美战略妥协,俄罗斯不断做出让步,并已临近其地缘政治底线。未来俄美关系有多种前景,但两国实现战略妥协的可能性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