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一、人的需要对实践的决定作用人的需要是人的客观存在(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的产物,是作为社会主体的人在对待社会的价值体系方面的一种特定状态。它既反映实现价值的愿望和能力,又是实现价值的活动和结果。正是人的需要,才保证人及其社会集团和整个社会得以、维持和发展。“在现实世界中,小人有许多需要”,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的人本学说及其伦理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天莉 《理论月刊》2007,1(1):10-12
文章首先说明了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揭示及其意义,在此基础上论证了马克思关于人的价值及其实现方式的学说,指明人本质的价值所在以及现实中对待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态度,最后通过社会实践领域的全面展开,广泛揭示了人的存在及其发展的价值和意义,明确社会发展的目标就是每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这为我们更好地坚持以人为本,实现科学持续发展奠定基石。  相似文献   

3.
杨柳  徐新 《理论月刊》2002,(12):52-54
以人为本,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是对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理论的现实发展,这是由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是由公民道德建设实践活动的价值目标决定的,也是对以往工作实践的理性思考和目标提升。在道德实践中,要倡导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正确处理自律与他律的关系,既见“物”又见“人”。  相似文献   

4.
臧知非 《湖湘论坛》2011,24(3):103-109
儒学内容的搬迁既源自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也决定于儒生价值追求。从儒生价值观的层面了解儒学变迁更有助于把握儒学与历史实践的内在关联。秦汉之际,儒生的价值追求由理想主义向现实主义的转折时期,其表现就是以昔日圣王批评现实,转变为承认现实就是圣王之世,积极地为巩固现实权力秩序出谋划策。这个过程,从荀子开始,到董仲舒完成。儒学也最终完成了由现实的批判武器转变为现实统治的工具。只有历史地分析这一历史过程,才能科学地把握儒学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5.
吕艳红 《前沿》2013,(9):48-50,61
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价值目标。以人为本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原则,其实现是具体的、历史的、现实的过程。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作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就是要把满足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实现人和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确立是人类认识上在社会实践基础上不断深化的结果。发展经济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求就要做到以人为本,人文关怀是先进文化建设的内核。  相似文献   

6.
"现实的人"的价值实现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人学密切关注和不懈追求的问题,也是衡量其自我实现水平的重要依据。青年作为"现实的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自身价值的实现不仅是对"现实的人"的价值实现的丰富发展,也是对"现实的人"的自我实现的推动提升。青年价值的实现过程就是"青年价值"向"价值青年"的转化过程,是作为理论指向的"青年价值"向作为实践结果的"价值青年"的动态生成过程。这个过程既需要在"青年价值"的理论层面进行马克思主义人学的建构,也需要在"价值青年"的实践层面开展马克思主义人学的确证,从而实现对"青年价值"的合理认知、判断和选择,为成为"价值青年"提供具有科学性、建设性和可行性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7.
现有教科书对实践概念只是给出了抽象而笼统的诠释 ,模糊了马克思科学实践概念的原有之义。马克思哲学始终贯穿着唯物辩证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这一方法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与人的社会现实的生存状态紧密地联系起来 ,尤其是与现实社会的人所进行的认识与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活动过程联系起来。马克思哲学科学的实践概念应当是认识性实践和改造性实践的统一。  相似文献   

8.
高鸿  孙博 《青年论坛》2001,(2):65-67
人的价值从实现形态上看是一个经过实践由潜在价值向现实价值转化的过程.潜在价值除具有人的价值的一般特征以外,还具有潜在性和多趋向性.潜在价值转化为现实价值要经过价值期望、价值实践、价值评价三个环节.  相似文献   

9.
青年之发展是古往今来事关国家建设事业成败之大事,当今世界,无论政治制度如何不同,经济水平差异多大,地域分布位居何方,每一个国家都十分重视这一问题的研究,并与当下的社会追求、社会政策、社会改革、社会实践相呼应,从而寻找人之发展的历史过程和现实关照,为此社会的发展理念必须由"物"转向人。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观点,"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最终的目的就是人的发展,而狭义的社会建设更具有对青年发展的价值追求,它可以通过建设主体的互构、建设内容的展开、建设方法的实践达至对青年发展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政治哲学的理论旨趣是对社会政治的理性追寻与现实范导,它通过对社会政治的理性之思、价值之思以及对政治哲学思想之再思不断创新政治形而上学;政治哲学对社会政治的现实范导,就是一种哲学与政治的联系样态,也就是哲学在闪耀着时代精神之光。归根结底,政治哲学对社会政治的理性追寻与现实范导是为了人的自由。政治哲学的创新是新话语、新概念与新思维样态的一体化创造过程。  相似文献   

11.
黄顺君 《求索》2013,(3):89-92
马克思科学的实践观认为,对社会的理解不能从实体的角度上理解,而是应该从实践角度上理解。马克思扬弃了实体社会观,确立了实践社会观。感性对象性关系表达了人与社会的原初关联。在马克思实践社会观视域中,唯物主义社会历史观的实质在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所谓的社会存在就是人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和物质生产社会关系;社会意识就是社会存在的化身和对它的反映。  相似文献   

12.
张政斌 《前进》2001,(8):43-44
思想政治工作本质上是关于人的工作,是关心人、团结人、凝聚人、激励人的工作。着力点是提高人的思想觉悟和认识能力,理顺群众情绪,扫除精神障碍,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充分释放人民群众中蕴藏的巨大创造力,千方百计地引爆人才心中的“核能”。人,不仅在生产力诸要素中是起主导决定作用的关键因素,而且是科学技术的创造者、应用者,是由第一生产力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操纵者,是社会实践的主体。社会实践在主观嫁接于客观、精神转变为物质、科技变成经济的过程中起着“孵化器”作用。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思想政治工作的关键就…  相似文献   

13.
《公安研究》2009,(1):35-35
袁祖社在《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撰文认为,现代性观念在西方社会的确立过程,充满了理性的迷茫。现代性观念所造就的社会世界、社会现实和社会事实,就其实践创制和理论建制而言,是一个貌似严肃、实则充满鲜明而强烈的主观性意向的现代人的观念游戏;在这一过程中,现代性观念之所以力图将自身设定为一种新的社会价值本体观念,其初始动机和抱负,就是要凭借理性自己,自主地造成一种有别于传统社会的新质的社会共同体现实;  相似文献   

14.
对价值本性的哲学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价值本性的传统探讨大多走向了以人为中心的个体主义和人性论。马克思主义从发生学的角度揭示了价值与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关系,把价值与社会实践联结起来,进而区分了现实的价值与作为评价的价值这两种价值的存在方式。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的科学技术观具有深厚的人本意蕴,其理论出发点与旨归均体现了对人的深刻关怀。从现实的人出发,马克思指出科学技术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现实的人的实践决定了科学的本质与内涵。从科学技术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关系出发,他指出科学技术是对人的解放的有力促进。他还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科技异化现象进行了人本主义批判,指出科技对人的奴役其实是人对人的奴役,惟有扬弃私有制,才能克服科学技术的异化。马克思的人本科技观在科学技术成为人类主流生活方式的今天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对于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公共性实践生成,造就了人的安全性生存方式,这种方式就是以公共性的安全性生存化诉求所达至的人的安全性世界的确立。中国共产党执政安全性就在于不断的培育与创制广大人民群众生存安全性的现实实践途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中国共产党的实践逻辑中真实的书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的安全性实践价值叙事。  相似文献   

17.
<正>一个人没有饭吃的时候只有一件事要做,就是找饭吃,有了饭吃后会生出许多事来。这生出来的事都属于精神领域的,平等恰是精神诉求中的重点之一平等淡出缘于社会发展和经济制度。市场经济决定了人们可以追求人格和法律上的平等,但却无法实现经济和社会地位的平等,既然无法实现只能放弃,避免核心价值与社会现实发生冲突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实质是无产阶级政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人民、掌握大众并以此来把握现实世界的一种方式.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科学性与价值性的内在统一,它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普及科学理论的重要渠道,而其根本的实践意义又体现于它的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提升主体的实践能力,追求社会进步与推动社会和谐以...  相似文献   

19.
以人为本与和谐社会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继红 《前进》2009,(5):50-51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一种社会理想,又是一种社会实践。而无论是从理想目标还是从实践过程来说,都离不开人这个主体因素,因此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要真正把人放在社会主体地位,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其本质上说,就是一种人的主体价值得到充分尊重,人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人人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  相似文献   

20.
社会发展从根本上说就是人的发展,但在发展问题上存在着价值尺度和价值目标的认识偏离。错误的价值导向指导的实践引发全球性的社会发展危机与矛盾。因而,必须校正发展的价值尺度,设立正确的社会发展价值目标,实现发展理念向以人为本的复归。发展的价值尺度和价值目标是多方面、多维度的,但归根到底要服从于、归结为“总体的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