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兔死后肝细胞自溶的超微结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Qing Z  Gong Y  Yu Y 《法医学杂志》1998,14(4):207-208
用透射电镜观察兔死后肝细胞的超微结构变化,发现:在0.5h即有轻微的自溶改变,表现为细胞核中异染色质异常凝集和滑面内质同扩张;在1h自溶变化已趋明显,且随死后时间延长,在2h、3h、4h、5h该变化越来越广泛而显著,可见线粒体肿胀,嵴断裂、消失,基质内絮状致密体(Flocculentdensehadies,FDB)形成,粗面内质网及核周池扩张等改变。肝细胞自溶的超微结构变化与死后时间相关,这对推断早期死亡时间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尸体肝细胞AgNOR不同时间形态改变与死亡时间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显微图像分析方法,在动物实验的基础上,观察和分析人体死后不同时间肝细胞Ag-NOR的形态变化,探讨它与死亡时间两者间的关系。经图像分析灰度值测量,结果表明:AgNOR的死后变化与死亡时间有密切的关系,随着死后经过时间的延长,AgNOR颗粒形态越来越不清楚。灰度变化的量化指标提示,图像分析AgNOR的灰度改变,与形态改变一致,可以作为推断死亡时间的一个有参考价值的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电击死大鼠皮肤超微结构,检测心肌细胞中缺氧诱导因子-2α(hypoxia-inducible factor-2α,HIF-2α)和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eart type-fatty acid-binding protein,H-FABP)的表达变化,为电击死的法医学鉴定提供依据。方法建立大鼠电击模型,将72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电击死组和死后电击组,每组又分为死后即刻、死后30 min和死后60 min 3个亚组。采用HE染色法观察大鼠皮肤改变,应用扫描电镜观察大鼠皮肤超微结构的改变,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大鼠心肌HIF-2α、H-FABP的表达情况。结果电击死组和死后电击组皮肤的肉眼所见及HE染色结果均无明显差异,在扫描电镜下可见大量细胞碎屑,细胞界限不清,表面可见枯焦状龟裂,散在圆形和椭圆形小孔,边缘不规则,散在大量球形异物颗粒。与对照组相比,电击死各亚组HIF-2α表达均增多,且在死后即刻达到高峰,死后电击组仅在死后即刻表达增多,但低于电击死后即刻(P0.05)。与对照组相比,电击死和死后电击各亚组H-FABP表达均明显降低,在电击死组的表达均低于相应时间点死后电击组(P0.05)。结论电击可引起心肌HIF-2α表达升高、H-FABP表达降低,对电击死的判定以及生前电击和死后电击的鉴别具有法医学意义。  相似文献   

4.
大鼠溺死后气管纤毛变化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应用扫描电镜对大鼠溺死后不同时间气管纤毛病理变化进行了观察,发现溺死大鼠气管纤毛局部紊乱,杯状细胞顶端开口增多,纤毛表面粘附有较多的絮网状结构.随死后时间延长,纤毛出现粘结、倒伏、结构破坏、消失等死后变化.结果表明,用扫描电镜观察上述变化有助于溺死死因诊断和死后经过时间的推断.  相似文献   

5.
大鼠尸僵发展过程中肌节长度的变化及其长度测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大鼠尸僵发展过程中肌节形态、肌节长度的变化。方法 2 1只大鼠分为 3组 ,每组大鼠分别于死后立即和死后 2h、 4h、 6h、 8h、 12h、 2 4h取材 ,扫描电镜下观察大鼠死后不同时间的肌节形态 ,同时测定肌节长度。结果死后立即取材标本肌原纤维松散 ,纤维间有一定的间隙 ;死后 2h ,肌原纤维间界限模糊 ,出现周期性横纹 ;死后 4h、 6h横纹清晰 ;死后 12h肌原纤维断裂 ,仍可见横纹 ;死后 2 4h肌原纤维断裂、融合。各组大鼠肌节长度与同组立即取材时比较 ,死后 2h、 4h、 6h、 8h均显著变短 (P值均小于 0 0 0 1) ,其中死后 4~ 6h最短 ;死后12h均无显著性差异 (P值均大于 0 0 5 ) ;死后 2 4h ,组 1、组 3无显著性差异 (P值均大于 0 0 5 ) ,组 2差异显著(P值为 0 0 0 7)。结论用扫描电镜测定肌节长度 ,发现肌节长度随尸僵经过时间的延长而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6.
作者用60只小鼠实验,分组观察环境温度为4℃和20℃、死后0、6、12、24、48和72h 肝脏的PPr、ATPase、CCO、ACP、ANAE、G-6-Pase、LDH、SDH、G6PD 和NADHD 等10种酶活性的组织化学改变。在4℃组,PPr 活性在死后6h 开始下降;死后72h,PPr 仅在少数肝细胞呈阳性反应;其余9种酶活性无明显改变。在20℃组,死后6h,PPr 活性明显下降,死后12h 变为阴性。死后48h,LDH 和ATPase 活性明显下降,死后72h 变为阴性。作者认为,死后组织中酶的改变规律有助于推断死后经过时间。  相似文献   

7.
死亡时间推断是指通过一定的手段推测尸体从检查时距死亡时刻的间隔时间(postmortem interval),是法医实际工作中首先要解决的重要任务之一。准确推断死亡时间,在很大程度上能为刑事案件的侦破提供重要的线索,划定侦查范围,确定犯罪嫌疑人有无作案时间乃至确定案件性质和阐明作案过程均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我国法医工作者在超生反应、法庭昆虫学、内皮细胞活性、核仁区噬银蛋白形态学变化、肌肉酶活性、骨骼肌运动终板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玻璃体液化学物质成分的改变、肝细胞自溶超微结构、家兔死后红细胞内钾离子含量、尸体腐败程度、植物根…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电击死大鼠心脏超微结构及热休克蛋白70(heat shock protein 70,HSP70)、低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的表达变化,探讨其是否能作为电击死法医学鉴定的依据。方法将72只SD大鼠随机分为电击死组、死后电击组和对照组。通过透射电镜观察电击死大鼠心肌超微结构的改变,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观测心肌HSP70和HIF-1α的表达变化。结果电击大鼠心肌细胞肌原纤维断裂,线粒体嵴和膜溶解消失,Z线、M线排列紊乱。HSP70和HIF-1α在电击死组呈强阳性表达,与死后电击组、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SP70和HIF-1α在电击死组表达明显上调,有望作为电击死的诊断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9.
通过豚鼠肝细胞印片,观蔡肝细胞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死后变化,探讨AgNOR死后变化与死亡时间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AgNOR的死后变化与死亡时间有密切的关系.随着死亡时间的延长,AgNOR颗粒形态越来越不清楚。提示AgNOR的形态改变可以作为推断死亡时间的一种新标志。  相似文献   

10.
大鼠死后不同时间肌肉酶组织化学观察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 为了研究死后不同时间酶组织化学改变和死亡时间的关系。方法 用HE、PTAH 和酶组织化学染色法,对死后大鼠尸僵形成时肌肉的横纹和酶活性改变进行观察。结果 发现死后2 ~4h 横纹模糊,6h 后变清楚,可持续至24h 。琥珀酸脱氢酶(SDH) 和辅酶Ⅰ黄递酶(NADHD) 变化较小,至死后24h,两种肌纤维的酶活性均较强;细胞色素氧化酶(CCO) 活性下降较明显,至死后24h ,Ⅱ型纤维的酶活性几乎完全消失。结论 肌纤维结构的变化以及酶活性的变化可以用作推测死后经过时间  相似文献   

11.
本文用扫描电镜,对11例生前枪弹创和12例死后不同时间形成的枪弹创作对比观察。结果发现,生前枪弹创有大量红细胞和血小板凝块,纤维蛋白网形成,死后10min内的枪弹创亦有少许散在红细胞和纤维蛋白形成,很少见纤维蛋白网。死后25min的标本仍可见稀疏的红细胞,但无纤维蛋白形成。作者认为在扫描电镜下诊断生前枪弹创,需全面观察,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家犬为实验对象,采取典型缢死方法制作生前和死后缢沟,对索沟处大、中、小血管进行光镜、透射电镜、扫描电镜观察.结果:(1)索沟处颈动脉有明显痉挛性病变,弹力纤维向腔内呈不规则锯齿状突起或向下作不规则内翻,此处弹力纤维可见断裂现象.(2)大、中、小血管内膜均有挤压伤及早期血栓形成.可作为生前缢沟与死后缢沟鉴别诊断时新的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观察大鼠在不同环境条件下死后不同时间其皮肤大体、组织学的改变,为推测较长的死后间隔时间建立实验动物依据。方法观察雌性SD大鼠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死后变化,并间隔一定死后时间取皮、染色和镜下观察。结果死后发生骨、软组织分离,A组约需35d,B组需13d。皮肤有形细胞成分和附属器完全分解破坏,A组约20d,B组7d。胶原纤维在A组死后40d(B组12d)仍有部分保留完整。结论环境温度差异是造成A、B两组发生死后改变时程不同的主要因素,利用皮肤大体、组织学改变可望较系统和准确的推测晚期死亡时间。  相似文献   

14.
离体人肝细胞核DNA含量死后变化的图像分析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应用图像分析技术研究人肝细胞DNA降解与死亡时间的关系。方法选取18例已知死亡时间的人体肝脏,在死后4~36h内每小时进行细胞学涂片、Feu lgen-Vans染色,应用图像分析系统研究肝细胞核平均灰度、平均光度、积分光密度等参数在死后的变化规律。结果在4~36h内随死亡时间的延长,肝细胞核的平均灰度逐渐上升,平均光度、积分光密度逐渐下降,获得了36h内3个参数变化的回归方程。结论肝细胞核的平均灰度、平均光度和积分光密度均与死亡时间有明显的相关性,可望用于推断早期人体死亡时间。  相似文献   

15.
根据mRNA稳定性推断死亡时间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检测大鼠肺、胸肌β肌动蛋白(β-actin)mRNA在死后不同时间的表达,为死亡时间的推断寻找新的指标。方法大鼠断颈处死后于21℃温度控制系统模拟死后改变,在不同时间点抽提相应组织总RNA,利用RT-PCR技术检测β-actinmRNA的表达水平变化并对扩增产物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大鼠肺β-actinmRNA于死后12d仍可检出,胸肌在死后8d的检测呈阴性。β-actinmRNA在肺脏和胸肌的稳定性呈现器官差异性和时间差异性。结论观察死后肺、胸肌β-actinmRNA的变化,可为死亡时间推断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6.
姜树山  王英元  焦炎  孙斌  路健  王亚方 《法医学杂志》1990,6(1):18-20,27,F003
尸体角膜的死后变化是法医实践中用以判断死后时间的最重要的早期指征之一,但有关这方面的研究迄今报告不多.为了深入探讨,我们利用心脏电生理实验后的犬,经过心脏放血处死后,对其角膜死后变化进行了光镜和电镜观察,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中国法医学杂志》2019,(2):142-146
目的研究不同数值低电压对家兔皮肤电损伤的组织病理学变化,为皮肤电损伤的法医学鉴定提供一定依据。方法选取家兔35只,随机分为36V、110V、220V生前和死后电击组各3组及正常对照组,共7组,每组5只。应用自制电击装置对家兔进行生前不同数值电压电击和死后不同时间电击,然后对电击处皮肤取材,常规石蜡包埋及HE染色制片并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研究。结果 36V生前和死后电击皮肤组织学未见改变;110V、220V生前和死后不同时间予以电击均出现电流斑改变;220V和110V生前与死后电流斑形态无差异;220V较110V电击皮肤电流斑明显。结论电流斑与电压的数值大小存在相关性,电压越高电流斑越明显,36V交流电不能形成电流斑;相同数值电压下电击,生前和死后组电流斑无明显形态学差异,电流斑在36V、110V、220V电压时不能用于区分电击损伤是否为生前或死后所致。  相似文献   

18.
关于估计死后经过时间的方法学研究(俄)/B.H.…//法医鉴定·-1991,34(3).-5~9 本文介绍关于估计死后经过时间问题的方法学分析。本文作者们对这个问题提出了最有希望的科学研究方法和实际应用科学研究结果的可能性。估计死后经过时间的一般方法包括固定的类推法(标准方法)和模拟死后过程的方法(数学和物理学方法)。对这些方法进行了分析。文中还附有死后经过时间估计方法的逻辑学结构图表说  相似文献   

19.
吗啡染毒大鼠死后体内吗啡的分布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作者采用免疫组织化学(PAP)法观察慢性吗啡染毒大鼠死后,在不同时间尸体内吗啡公布的变化。发现随着死后时间的延长,吗啡在大鼠CNS的分布无明显改变;其它内脏器官组织中吗啡分布则有明显改变;内脏脂肪组织原未查见吗啡,随死后时间延长,吗啡含量增加.证实大鼠染毒死后尸体内吗啡存在重分布现象。初步讨论了死后体内吗啡分布的变化与死后时间的关系,为吸毒致死后尸检取材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正> 损伤经过时间的推断是法医病理学中的重要课题。近年来对这方面的研究比较广泛,涉及损伤后形态学观察,组织化学和生化检测,但对伤后1小时内的时间判断仍很困难。为探讨这一问题,本文作者通过对大鼠皮肤钝器伤后1小时内损伤组织中K~+/Na~+值的变化,探讨离子浓度比与伤后经过时间的关系,同时分析比较了生前损伤与死后损伤K~+/Na~+值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