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长吉一体化先行先试路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吉一体化先行先试既是国家赋予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的历史使命,也是推进长吉一体化的强大动力。在推进长吉一体化进程中,需要借鉴国内先行先试经验,对长吉一体化先行先试路径进行探讨。在推进产业园区建设模式、推进金融发展模式改革、加快"三化"统筹、加快推进土地管理体制改革、建设生态宜居城市、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等方面先行先试。  相似文献   

2.
长吉图先导区是吉林省旅游资源最富集、产品类型最丰富、旅游产品最成熟、旅游活动最丰富、旅游特色最鲜明的旅游产业带,是融生态、民俗、冰雪、历史文化、边境风光、休闲度假等众多产品类型于一体的旅游中心。推进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建设,以长吉图旅游资源优势做大做强长吉图区域旅游文化产业要抢抓机遇.把旅游文化产业作为兴区富民的支柱产业来抓;要深度挖掘优势资源,构筑具有特色的旅游文化产业格局;要打造一体化的“长吉图旅游经济圈”;加强旅游人才队伍建设和合作的渠道;加强资源开发与利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改善旅游软环境。  相似文献   

3.
产业融合已经发展成为吉林省长吉一体化战略发展的必然选择。长吉一体化产业融合面临着产业配套层次不高、支撑产业深度融合的产业发展滞后、中介参与作用不强以及协调机制不完善等障碍。未来吉林省加快推进长吉一体化应大力发展促进产业融合的关键产业和行业、充分发挥中介组织在推进产业融合发展中的作用、进一步完善长吉产业融合对接的协调工作机制,以及合理处理好长吉地区产业融合过程中的利益关系。  相似文献   

4.
吴昊 《新长征》2011,(10):24-26
省委九届十次全体会议通过了《关于统筹推进吉林特色城镇化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围绕城乡规划、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市场体系、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等六个方面,按照“提升两区、建设三带、打造若干重要节点和功能区”的布局.全力推进长吉一体化,符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我省的实际情况,准确把握住了加快推进我省城镇化进程和长吉图先导区建设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5.
《新长征》2013,(10):26-27
<正>省委书记王儒林在主持召开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战略实施领导小组全体会议上强调:"要以长吉图开发开放带动吉林振兴发展实现新的跨越。"自2009年8月"长吉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为长春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对建设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的战略部署,长春市以推进产业优化升级、提升腹地支撑能力为核心,以统筹城镇化发展、形成新的城  相似文献   

6.
刘杰  陈海军 《新长征》2011,(12):28-30
围绕推进长吉一体化发展,吉林市确立了“一核两线十大功能区”的总体发展战略.通过推进产业融合发展、加大区域性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改革创新和先行先试等,全面加快实现与长春市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2011年.吉林市重点推进十大功能区建设,在不断加快高新区、经开区、化工园区、中新食品区、北大湖开发区、松花湖风景区等6个现有功能区建设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7.
长吉图科技合作能够推动长春市、吉林市、延边州三地科技成果的互动转移,促进科技资源的有效利用,有利于合理调整产业布局,实现共赢发展。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实施科技联动要大力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和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制定相应政策,完善科技合作的体制和机制;加大科技投入和招商引资力度,设立科技合作专项基金;完善人才信息及项目资源库,为科技合作提供人才及项目资源保障;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深化科技合作与国际化机制。  相似文献   

8.
王劲松 《新长征》2011,(2):29-30
城市间一体化是城市体系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方面。我省提出了到2015年和2020年,分别实现延龙图一体化和长吉一体化的目标。一、长吉一体化取得进展长吉一体化是长吉图开发开放的腹地支撑和核心部位。长吉一体化区域面积约1.4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7.5%;区域内人口约663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约416万人,城镇化率为63%。到2020年,长吉一体化区域城镇人口达到700万以上,城镇化率达到80%以上,对全省城镇化贡献率达到70%以上。  相似文献   

9.
    
加快服务业发展特别是现代服务业是长春市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以民为先,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是长春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克服要素制约,增强发展后劲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生活富裕、生态良好,提升长春市综合服务功能的重要保证。长春市服务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仍存在总量不大、行业发展不平衡、产业化程度不高及缺乏专业人才等问题。实现今后一个时期服务业发展目标,必须谋划好思路,加强组织协调,健全政策体系,营造良好环境,切实实施重大举措,推动长春市现代服务业较快发展。即要在战略层面谋划服务业发展,要构造现代服务业产业框架,要加强服务业发展的载体建设,要加强服务业发展的支撑体系建设,要推进制造业内部服务的剥离。  相似文献   

10.
《新长征》2013,(9):30-31
<正>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并融入到经济建设之中。建设生态吉林,实现可持续发展也是我省"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要任务。长吉图作为东北亚腹部,具备优越的地理条件和生态资源,其一体化的生态经济发展,是我  相似文献   

11.
李永忠 《党史纵横》2004,(10):21-21
今 年是 邓小 平 百 年 诞辰 ,又值 中 华 人民共 和 国建 国 55 周 年 。 从 报刊 、广 播、电视 、网 络 大 量 的 文 章 节 目 中 ,从 人 们 对 他的 真 切 怀 念 中 ,我 感 到 ,作 为 改 革 开 放 总设计 师 的邓 小平 同 志 ,似 乎 从 来就 没 有 离去,他其 实一 直 就在 我们 中 间。 25 年 的 改 革 开 放 ,使 “中 国 式 ”的 社会主 义 ,从横 向 看,既 不 同于 世 界 别 国;从纵向 看 ,也有 别 于自 己过 去 。 中 国特 色社 会 主 义 之所 以 成 功 ,我 以为得 力 于总 设计 师 邓 小 平 “做 模 型 ”、“建样板 间 ”的方 法 …  相似文献   

12.
“历史周期律”作为反映历史、社会、国家、民族、政党、政权的兴盛衰亡的一种历史现象,始终是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思考和探索的共同课题。胡锦涛总书记在西柏坡学习考察时,重温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的重要讲话,号召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要牢记毛泽东同志当年倡导的“两个务必”,牢  相似文献   

13.
1992年,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提出了"三个有利于",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成为我们各项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判断标准.世纪之交,江泽民同志在广东考察工作时提出"三个代表",解决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不仅对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性质和任务作出新的理论概括,也成为衡量我党的先进性和战斗力的根本标准.党的两代领导核心,分别在不同的历史时刻,从不同角度,对当代中国的同一历史性课题--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出了判断标准,其思想内涵和精神实质是一致的,两者相互联系,互为条件,互为因果,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相似文献   

14.
“三个代表”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在我们认真学习和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要着重把握“三个代表”的科学内涵、根本要求和历史地位等。为此,需要回答“三个代表”与“两个先锋队”的关系。“两股进步潮流”与“两个先锋队”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使中国没有按照马克思恩格斯论述的“五种社会形态”的顺序进入资本主义社会,而是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此开始,中华民族面临着两大历史课题:…  相似文献   

15.
“三个代表”的重大意义和生命力在于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现实问题,对“三个考验”的挑战作出了适时而有力的回答。  相似文献   

16.
~~“三山计划”与“南进政策”@李海涛 @张成林~~  相似文献   

17.
当前,在“应试教育”、“分数至上”及“利益至上”的教育环境下,有如被尊称为“万世师表”的孔夫子以及被近代学界称之为“爱满天下”的陶行知之类人师者,时下又鲜有效仿者,综现历史,能青史留名的大师,大多是经师与人师兼备者,所以,教师不仅要成为知识的传授者,更应成为能以实际行动影响教育对象和巨人的道德楷模。  相似文献   

18.
刘海龙 《学习论坛》2007,23(1):18-21
“斗”与“和”分别在事物的运动发展中发挥着各自的作用。“斗争哲学”与“和谐哲学”代表着两种不同的哲学倾向,分别适合于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历史经验表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需要“和谐哲学”,“斗争哲学”如果僭越了其适用范围,会给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造成极大的危害。在和谐社会的构建过程中,“和谐哲学”大有可为,但不能泛化。  相似文献   

19.
科学发展观提出以来,人们总是将"以人为本"理解为"以人民为本",实际上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马克思的视野中,"以人为本"是"以每个人为本"和"以一切人为本"的辩证统一,强调个体与整体的同等重要.而"以人民为本"则是以广大人民的整体利益或根本利益为本,侧重于人民这一整体."以人为本"取代"以人民为本"不仅适应了我国社会主义社会新发展现的基本要求,而且顺应了整个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社会史论战,是中国现代学术史和思想史上的一件大事.80年来,对它的叙述前后大致存在着两种取向:一是将之视为马克思主义史学与非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一场斗争,过多地强调这场论战的政治和革命意义;二是从"学术视野"的角度进行"重新审视",将其视为唯物史学内部的一场论战,更多地探讨论战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