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姚涤非 《人民公安》2013,(Z1):34-35
他们的良知被唤醒,戒毒从心开始,戒毒由原来的"要我戒"变成了"我要戒"。2010年以来,湖南省衡阳市强制隔离戒毒所的戒毒人员中,二次入所的比率大副下降。传统文化学习教育活动,成为他们戒除毒瘾的净化剂。一家戒毒所,究竟是怎样变成了一所心灵学校?戒毒过程,究竟怎样变成了一场心  相似文献   

2.
在强制戒毒过程中,戒毒人员自杀和自伤自残是安全工作中面临的突出问题之一。通过对一个时期温州市公安局强制戒毒所戒毒人员自杀、自伤自残基本情况的统计和调查,可以从心理、生理等角度分析戒毒人员自杀、自伤自残的主要原因,并从中思考预防对策。  相似文献   

3.
近日,内蒙古九三学社农牧二支社的全体社员来到锡林浩特市戒毒所和监狱开展帮教慰问活动。在锡林浩特市戒毒所召开了与强制隔离戒毒人员面对面座谈会。农牧二支社主委陈月梅代表全体社员作了讲话。活动中,农牧二支社的代表朗诵了音乐诗歌《母亲》,用人世间最真挚的母爱和亲情来唤醒戒毒人员的良知和坚强。全体社员还向戒毒学员赠送了体育健身器材等慰问品。在戒毒所干警的带领下,全体人员参观了戒毒人员生活区和生产区。陈月梅主委在宿舍和部分戒毒学员面对  相似文献   

4.
就在我们的周边.生活着这样一群人:原本有一副健康的身板.却偏偏利用“精神药物”自残.以生命赌明天;原本充实的灵魂早已空虚.时时追逐“飘”的感觉.置一切于不顾.在袅袅青烟中寻找一种莫可名状的精神寄托——他们就是吸毒者! 与其说是“生活着”,倒不如说是“残喘着”。因为毒魔的摧残力和诱惑力是常人无法理解和体会到的。“一朝吸毒则终生戒毒”.这句话说的就是毒瘾本身是一种心理顽症,生理脱毒易而心理脱毒难上加难。 法治社会决不容许吸毒者日益泛滥.于是.公安机关强制戒毒所应运而生,所取得的成效也有目共睹。可是.面对数以百万计的登记在册吸毒人员以及因他们吸毒而产生的种种恶果.依然令人寝食难安……  相似文献   

5.
最近,在安康医院领导和市公安局强制戒毒所同志的支持和帮助下,笔者对正在强制戒毒的123名人员进行了无记名问卷调查,本文仅对吸毒人员的基本情况、对强制戒毒人员的教育、社会综合治理提供参考性资料与分析。  相似文献   

6.
戴托普模式源于五、六十年代美国的戒毒治疗集体,其将自愿戒毒者集中在一起,应用科学原理和方法,建立一种独特的社区文化,注重吸毒者心理矫正和社会回归。我国目前毒情形势非常严峻,吸毒人数增长迅猛,而现阶段的戒毒模式效果甚微,存在弊端。推广戴托普模式符合我国的法律政策,能被社会大众广泛接受,政府和社会力量能够提供技术、资金、管理、人员等方面的支持,戴托普模式有其独特优势,必将成为我国戒毒主模式。  相似文献   

7.
图片新闻     
人大代表视察乌市戒毒所和康复中心 人大代表听取新疆第一工人疗养院戒毒康复中心开展戒毒和康复工作汇报 人大代表视察经戒毒治疗后开展康复和娱乐活动的戒毒人员 (本版图片楼望皓摄) 吐尔巴依尔、马存亮副主任同戒毒人员谈心。劝说他下决心戒毒.重返工作岗位舌动戒毒人员积极  相似文献   

8.
通过10多年的艰苦努力,云南省昆明市公安局强制戒毒所总结出一套有自己特色的强制戒毒模式。他们在不断加强制度化建设,积极治疗、教育、挽救吸毒人员的同时,还不断加强对戒毒药品的研究与开发,为戒毒工作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9.
郁樗 《今日海南》2011,(7):23-23
2011年6月26日,温家宝总理签署国务院令,公布《戒毒条例》。《条例》规定,吸毒者主动接受戒毒不予处罚,乡镇、街道将根据需要配备社区戒毒专职工作人员,组织戒毒人员参加生产劳动应支付报酬,泄露戒毒人员个人信息可追究刑责。主动戒毒不处罚,社区帮助戒毒、戒毒劳动付报酬,保护戒毒人员的信息,新的《戒毒条例》近乎是通篇在保护戒毒人员,我们对戒毒人员是不是太过温柔了呢?如此温柔的《戒毒条例》,会不会太没有震慑力了?  相似文献   

10.
2010年以来,湖南省衡阳市强制隔离戒毒所的戒毒人员中.二次入所的比率大副下降。传统文化学习教育活动,威为他们戒除毒瘾的净化剂。一家戒毒所,究竟是怎样变成了一所心灵学校?戒毒过程,究竟怎样变成了一场心灵之旅?新年伊始,本刊记者深入该所.对该所所长封漠才进行了专访。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北京吸毒者的基本现状、吸毒者的戒毒情况及效果以及预防教育状况,我们对北京市戒毒中心戒毒人员进行了调查。调查搜集资料的方式以问卷调查为主,辅以质的研究方法。调查结果表明,北京吸毒者群体呈现出青壮年较多、教育程度相对较低、城镇居民相对较多、未婚和离异丧偶者居多、无固定职业者多、男性占很大比例、外籍人员多等特点。个体户吸毒的比例相对较大,占到四成多。吸食海洛因者居多,占到六成多。  相似文献   

12.
黄芳 《公安研究》2013,(6):36-39
强制戒毒涉及对人身自由的限制甚至剥夺,吸毒者的人身权利保障与社会安全的保护之间存在着紧张关系。《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将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定位为病患者、受害者与违法者的三重身份符合现代保安处分制度的理念,对于强制戒毒人员的权益予以保障。但在实践中,仍存在强制隔离戒毒场所的管理体制不统一以及缺乏对强制隔离戒毒从决定到执行的监督体系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妥善解决,有助于加强对强制戒毒人员的人权保障。  相似文献   

13.
海南省公安厅万长松、陈人刚同志来稿指出,积极探索多种戒毒模式是解决目前戒毒难题的有效途径。从目前的情况看,应该在充分发挥劳教戒毒、强制戒毒模式的同时,多头并进,多种形式并存,这样才能实现国家禁毒委提出的集中收戒吸毒人员的目标。 (一)乡镇办班戒毒模式。乡镇办班戒毒是劳教戒毒和强制戒毒的必要补充,也是减轻劳教所和强制戒毒所收戒压力的一种模式。以乡镇为主体,举办自愿戒毒学习班,由乡镇政  相似文献   

14.
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团体治疗的参与倾向及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河北、广东、江苏、内蒙古4个强制隔离戒毒所119名戒毒人员的调查研究表明,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具有团体治疗的现实需求,基本认同团体治疗项目的价值,但参与意愿受到自我封闭现象的影响。因此,在组织实施团体治疗时,应注意培训优秀的团体治疗师;合理甄选团体成员,不以社会特征作为选择团体成员的主要依据;根据需求特点科学设计团体治疗项目;以宣传和引导等手段降低戒毒人员的自我封闭性。  相似文献   

15.
王率 《人大论坛》2012,(11):26-26
近年来,黔西县强制隔离戒毒所严格执行《戒毒条例》和《贵州省禁毒条例》,创新管理,推出了以“真心”、“爱心”、“诚心”和“良心”为主旨的“四心”人性化模式,创建了和谐稳定的公安监所环境。既成功地感化了每一名戒毒人员,也赢得了戒毒人员家属及社会各界群众的广泛称赞,并获得上级公安机关领导的高度肯定和好评。  相似文献   

16.
吴荣四次戒毒四次失败。当她毅然选择公开戒毒,一个叫林志辉的青年人走进了她的世界,他为了帮吴荣戒毒,顶住了世俗的压力,辞掉酒店高薪来到戒毒所做了义工,成了吴荣形影不离的保护神。2005年6月26日,林志辉携吴荣在郑州市强制戒毒所走上了婚礼的红地毯。短信相伴戒毒路2003年7月30日,林志辉从《郑州晚报》上看到这样一条消息:吸毒女为戒毒徒步走虎门,接受社会监督公开手机号。家住郑州的吴荣,1996年在郑州政法学院读大四时,到酒店打工,意外染上毒瘾,吸掉了百万家产,她先后四次戒毒均告失败,因贩毒被投入监狱六个月,绝望之中几次自杀。现在她…  相似文献   

17.
对青年女性群体复吸毒的防治最重要的是加强她们出戒毒所后的社会支持工作,良好的社会支持环境不仅可以有效抑制复吸冲动,而且可以使吸毒者心理行为得到矫正,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与社会形成良好的、正常的互动,顺利回归主流社会。  相似文献   

18.
张彬 《人民公安》2006,(12):22-23
透过吴荣六进六出戒毒所这样艰难的戒毒历程,不难总结出:戒毒其实就是一个自醒和心理的转变过程,只要自己能够真正从毒品中醒悟过来,那么心理的转变过程就会快一些,戒毒的路就会在自己的脚下展开和延伸,只要你坚持着去走,就一定能成功。  相似文献   

19.
周杰原是部队的军医,为解决夫妻分居,相思之苦,部队同意他转业地方,军转安置办大概认为他习惯于严格规范的工作环境,把他分配到杭州近郊的某戒毒所,成了一名戒毒医生.前些天,由于朋友的穿针引线,牵线搭桥,我有幸结识他,听他讲述与吸毒者、"瘾君子"打交道的经历,实在为毒品的厉害震惊.  相似文献   

20.
如何提高吸毒人员的戒毒到位率,保证吸毒人员发现一个戒毒一个,从而有效地抑制毒品消费市场的扩大和新生吸毒人员的滋生,这是当前事关禁毒斗争全局且急需解决的课题。最近笔者选择了温岭市毒情较严重的太平、温峤、泽国、松门等地作了专门调查。现谈一些肤浅的看法,供探讨。一、温岭市吸毒人员的戒毒情况及吸毒人员戒毒到位率偏低的原因。(一)吸毒人员的戒毒情况。1997年4月份以来,温岭市共排摸登记吸毒人员345名,其中外省、县(市、区)的有48人,占吸毒人员总数的13.8%,345名吸毒人员中因贩毒(即既贩又吸或以贩养吸)被逮捕、刑拘、劳动教养的有75人,送戒毒所强制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