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总书记分别提出了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战略构想.我国西北沿海的省区市高度重视,纷纷制定了谱写“一带一路”建设新篇章的行动计划.云南省兼具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双重优势,也理当谋划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中大显身手的应有举措.  相似文献   

2.
2013年9月、10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哈萨克斯坦、东盟国家时,相继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的合作倡议.建设“一带一路”,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着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提出的重大战略构想.  相似文献   

3.
“一带一路”是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繁荣的合作共赢之路,是增进理解信任、加强全方位交流的和平友谊之路,更是一项重大的对外交往战略工程.“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并非凭空想象,而是有着几千年深厚的历史沉淀.自秦汉时期开始,就形成了与周边域外、海外国家交往的陆上与海上丝绸之路.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了中国通往中亚、阿拉伯地区陆上丝绸之路.秦末徐福东渡朝鲜及日本,汉代中国商船远航东南亚及印度洋沿岸,则相继开辟了北方与南方海上丝绸之路.而明代郑和下西洋,则让海上丝绸之路大放异彩.  相似文献   

4.
建设“一带一路”,是党中央主动应对全球形势深刻变化、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我国新时期对外开放的新思路、新布局.高度重视、加快建设、全面振兴南方丝绸之路,是统筹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要方向和重要支撑.以“政治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和民心相通”为宗旨,以“扩大开放合作,促进共同发展”为主题,重振南方丝绸之路,需要西南六省区市联合发力,达成发展共识,整合资源优势,形成统一市场,提高联通水平,构建经济合作新格局.  相似文献   

5.
绿色“一带一路”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坚实的现实依据,从历史逻辑和现实因素来考量绿色“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生态困境的历史演绎为绿色“一带一路”提供历史镜鉴,生态差异与集体保护的内部紧张、工业发展与绿色转型的生成困境、生态殖民与美丽丝路的矛盾冲突、话语污名与现实状况的关系断裂构成的现实挑战表明了建设绿色“一带一路”的紧迫性、必要性。绿色“一带一路”是在吸取历史教训的基础上解决现实挑战的生动实践,是对责任共担与差异共存的系统自然观、经济共兴与环境共美的绿色发展观、互利共赢与和谐共生的和合文明观、多元共生与开放共鉴的和谐话语观的不懈坚持。  相似文献   

6.
孙吉胜  薛丽 《外交评论》2023,(6):23-53+166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年来,共建“一带一路”理念、原则、目标、愿景等日渐清晰具体,中国“一带一路”叙事内涵不断丰富,体系日臻完善。“一带一路”已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中国话语和中国标识,并成功融入世界叙事和话语体系。与此同时,中国的“一带一路”叙事在国际舆论场上不时面临叙事竞争,最为典型的是美国在不断强化中美战略竞争的背景下,通过再情境化、角色重塑、情节重置等手法,与中国展开全面系统的叙事之争,以建构国际社会对“一带一路”的负面认知,阻碍中国与共建国家的合作进程,为提出“一带一路”的竞争性替代方案提供话语支撑。面对复杂多维的叙事竞争,中国需保持战略定力,进一步加强“一带一路”叙事的系统性和连贯性,提升叙事黏性和传播效果,利用好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提供的契机和后续影响,及时有效化解关于“一带一路”的各种不实论调,构建好“一带一路”叙事,做好国际传播,扎实推进“一带一路”高质量建设,使“一带一路”建设行稳致远。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瞻远瞩、殚精竭虑,采取一系列战略性措施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应对世界经济下行风险挑战,负起复兴全球经济、促进共同繁荣的大国责任。习近平同志敏锐洞察国际战略格局深刻变化,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提出“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既是我国实施新一轮扩大开放、促进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又是营造周边有利安全和发展环境的重要举措,有着经营地缘经济、与相关各国打造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和共同发展繁荣的“命运共同体”的战略设计和深谋远虑。本文试从地缘经济的角度,审视和解读“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重大意义和时代内涵,并就如何落实这一战略构想提出若干思考建议。  相似文献   

8.
在推进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构想过程中,文化的作用不容忽视.云南省腾冲县作为南方丝绸之路“蜀身毒道”的咽喉之地,是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的前沿阵地,如何发挥腾冲文化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加强与周边国家的文化交流与合作,把腾冲建设成为面向南亚东南亚文化交流前沿阵地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法学教育存在教育资源匮乏且发展不平衡、教学水平低、信息不对称与动力不足等问题,对“一带一路”战略具有不可忽视的消极影响,如法律人才供给不足,不利于民族习惯法与国家制定法之间的调适以及向世界推广中国文化等. “一带一路”视域下少数民族地区法学教育应当具有自身的定位与特色,在确定发展方向与特色的基础上,提出具备操作性和可行性的对策建议,力促少数民族地区法学教育改革与发展,培养高素质、能力强的法律人才,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与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0.
云南省是我国重要的边疆省份和多民族聚居区,也是我国通往东南亚南亚的重要陆上通道.近年来,云南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加快发展的战略性机遇接踵而至.加快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建设、“一带一路”战略和“长江经济带”等战略的提出和实施,使得云南在新时期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多重国家级战略在云南汇集,政策叠加效应显著,对于促进云南进一步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加快发展步伐必将发挥巨大的推动作用.云南要紧紧抓住历史性重大机遇,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全面推进桥头堡建设,促进云南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高校办学国际化日益频繁、深入,高校国际化办学水平不一、定位不够清晰、师资队伍薄弱、资金支持不足、管理经验缺乏等问题日渐凸显.为持续推进福建高校办学国际化发展向纵深发展,本文对国内高校特别是福建高校的国际化办学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了提升办学国际化能力建设和制度建设以夯实高校基础,突出“五缘”特色、陈嘉庚精神以凝聚“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华侨,以及福建高校如何分工协作、纵横多元组合等建议,为“一带一路”大背景下福建高校办学国际化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2.
“一带一路”战略为地方高校教育国际化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在服务“一带一路”战略中,地方高校有地缘、行业等优势,但也存在资源短缺、能力有限等劣势.如何发挥优势、克服劣势,顺应“一带一路”的国家发展战略,地方高校应立足实际,将服务当下与谋划长远结合,在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下,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以行业和学科特色为优势,以政府、企业为依托,以人文交流为载体,实施差异化对外合作策略,促进沿线国家民心相通,推进地方高等教育走出去,驱动教育国际化全面发展,实现合作共赢.  相似文献   

13.
“一带一路”是中国新一代领导集体提出的国家战略。该战略不仅是中国和平发展外交道路的新实践,还是中国为加强同沿线国家之间的关系,实现共同安全、发展、繁荣而进行的新努力。“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中国对外战略的宗教向度具有特定内涵:在战略重点上突出中国宗教的“走出去”,在战略主线上强调以宗教统战为核心,在战略目标上侧重打造以宗教良性互动为基础的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宗教工作应“请进来”与“走出去”并举;涉外宗教工作应由“被动”变为“主动”;涉外宗教统战工作应由建构“共同利益”转向营造“共同命运”。  相似文献   

14.
“一带一路”倡议大发展,经济一体化推动国际间密切的交流合作已经成为大势所趋,随之而来的民商事交流增多,产生的纠纷也增多,中国应积极通过建立高效有序的司法协助机制来推动“一带一路”倡议的发展,推进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法治方面有效衔接.  相似文献   

15.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枢纽城市这一构想对于青岛建构更全面的开放格局,加快推进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从丝绸之路的历史内涵和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意图出发,青岛应立足于北方"海上丝绸之路"。本文通过青岛与天津、大连在地理位置、基础设施、经济规模、腹地资源等方面的比较,进一步明确了青岛打造"一路一带"双向桥头堡和综合枢纽城市的战略构想,深入思考"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枢纽城市的推进战略。  相似文献   

16.
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除了在沿线地区寻求战略突破之外,更重要的是开展内部建设。其中,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作为"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创新发展模式,为外围国家和地区实现转型发展探索路径、提供示范,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过程中,应根据"一带一路"框架下我国区域开发新格局及其时代特征,在深入实施区域总体发展战略的基础上,把分区推进与联动发展结合起来,进一步加强东中西互联互通,促进经济转型升级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7.
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我国今后相当长时期全面扩大对外开放和深化对外经济合作的一项重大战略布局。特殊的历史渊源、价值定位,奠定了海南在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宏大格局中的特殊的战略地位。"一带一路"建设为海南和中国的提速换挡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命运共同体"建构更是打开了广阔的"筑梦空间"。海南应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战略布局,发挥海陆联营的独特优势,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服务基地,打出自由贸易区和国际旅游岛的亮丽品牌。  相似文献   

18.
顾宾 《外交评论》2022,(4):1-27
法治化是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内在要求和显著标识。以软法思路推动“一带一路”,是中华文明对现代国际法治的重要贡献。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自2013年提出以来,遵循以软法为主体和特色的治理思路。本文在“一带一路”软法治理实践基础上,主张“一带一路”软法体系应由参与主体、业务标准、争端解决三大板块组成。其中“参与主体”涵盖双边、多边、多利益相关方、单边等四个类别,“业务标准”涵盖债务可持续、环境可持续、廉洁丝路等三个领域,“争端解决”指与传统纠纷解决机制并行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一带一路”治理体系以软法为主,但并不排斥硬法。为了进一步提升“一带一路”的法治化和全球化水平,应深化“一带一路”与现行国际秩序的兼容互济关系,推动“一带一路”符合高且可行的标准,并就“一带一路”多边机制化作出新的探索。  相似文献   

19.
“一圈一带”建设是山东省提出的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实现全省经济整体提升的重大战略。德州市把自身发展纳入全省统一战略,结合实际推进“一圈一带”建设。德州市经过多年发展,具备了加快发展的条件,但还存在着一些制约因素。“一圈一带”战略的实施给德州发展提供了重大战略机遇。德州市推进“一圈一带”建设应当在优化空间布局、打造产业体系、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镇化建设、推动区域经济合作、释放改革红利等方面采取综合措施。  相似文献   

20.
共建“一带一路”十年建设成效丰富,其背后的经济机制包括两点:首先,中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客观存在经济结构互补性和供需匹配,是共建“一带一路”取得成效的必要条件;其次,中国探索和实践合作共赢的国际合作新模式,是共建“一带一路”取得成效的充分条件。共建“一带一路”不仅是对传统经济学理论精华的继承,也是在实践中对经济学经典理论的发扬与创新,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实践发展与重大创新。未来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再创辉煌,将共建“一带一路”的愿景变成现实,需要从与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紧密结合、进一步突出高质量发展、积极拓展新的合作领域、遵循经济规律和国际惯例、积极推进人文交流等五个方面重点发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